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打通“断头路”疏通“毛血管”——我市实施畅通城市道路工程纪实(上)
  • 发布时间:2017-09-04 09:15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张鹏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8月26日,白云公园门口牌楼开始拆除,为白云大道拓宽让路。

  据了解,白云大道拓宽改造工程(擂鼓墩大道至随州实验高中),全长546米,将新增7米宽的机动车道,形成双向四车道,彻底解决这个“交通瓶颈”。

  解决城市“行车难、停车难”,是历年城市项目建设的重点,打通断头路,构建微循环,新增立交桥,尽力“化解”拥堵,还市民以通畅。


    “断头路”连成网

  当前,清河东路延伸段已对接随小公路,即将刷黑。“该道路建成,直接缓解随小公路车辆进城压力,成为随北入城第二通道。”市建投公司总经理郭晓东表示。

  城市建设中,主动脉、次干道先行,带来许多“断头路”,不能相连成网。

  “‘断头路’连成网,才能实现畅通。”市住建委主任熊忠海说,我市谋划实施了城东“四纵十横”、城南“九纵五横”、城北“两纵两横”城市路网建设,将明珠东路、汉东东路、清河东路等“断头路”作为重点,全力攻坚。

  近年来,我市先后打通了青年西路、沿河大道、桃园路等,实现主、次干道对接。当前,明珠东路、汉东东路、白云大道延伸段等建设正酣,让新、老城区无缝对接,缓解城区交通压力。熊忠海表示,计划用2—3年时间,投资32亿元,实施城市道路畅通工程,让路路相连成网,新老城区互联互通,市民出行更便捷。


    “中梗阻”正打通

  随州因水而秀,氵员水、氵厥水交汇成府河,也把城区分割成“三片”。三条河流成为城南、城西与主城区相融相通的“中梗阻”。

  新城区,府河大桥、编钟大桥等飞架府河两岸。可老城区,氵厥水一桥、氵员水一桥“老年化”,氵厥水二桥也不堪重负,成为交通堵点。 为缓解“过河”交通压力,2012年,我市启动青年路大桥建设,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交通环境。去年,市政府同步启动涢水一桥改造和

  水一桥拆除新建,力求一次性打通“中梗阻”。

  记者看到,水一桥的钢箱梁已经拼接合拢,构筑起了32米宽的主桥面。郭晓东介绍,新桥比老桥新增加了四车道,达到双向六车道,可一举解决过河“拥堵”。

  而涢水一桥已经启动封闭施工,10个桥梁承台已完成建设,即将启动桥梁吊装。拼接的新桥与老桥合二为一,桥面总宽拓展至25米。“涢水一桥改造,直接打通南郊片区交通‘肠梗阻’,可与水一桥形成环湖内循环。”市城投公司总经理金帆表示。

  此外,市交通运输局启动了桃园大桥建设,疏解青年路大桥、水二桥等交通压力。程力大桥(暂命名)也启动前期工作,将配合北环外一同实施。

  通过数座桥梁改造、建设,府河流域两岸将更好地互通互融,过河选择更多,通行也将更顺畅。


    “毛血管”分压力

  城市主干道相当于“主动脉”,那么支路、小街小巷则是“毛细血管”。

  市规划局总规划师张忠伟表示,支路网作为城市主干道路的微循环,可以完善路网结构,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难题,给行车带来方便,更给市民生活带来便捷。

  7月,位于市地税局旁边的涢水二路开工建设,其连接白云大道和中环路,直接受益者便是城南棚户区改造(涢水片)的居民。

  据了解,我市在推进城市主次干道建设时,也积极谋划一些穿行商圈、小区、政务服务区等地支路网,提高该区域通行能力,也可以为主次干道减压。

  比如在城东,市建投公司新建了站前三条路、熊家路、东胜路、红星路等,均是服务周边居民出行。“自从熊家路通了,上下班可以直接从熊家路到胜利大道,既方便又快捷。”家住熊家社区的罗爱军表示。

  去年寻根节期间,我市对玉石街(烈山大道至沿河大道)进行了维修,改造了排水管网,刷黑了路面。上下班时,不少车主选择从此绕行,避开主干道。

  熊忠海介绍,这几年,我市改造了龙门街、花溪巷等背街小巷,消灭了老城区300多条“瞎子路”。今年还将启动聚玉街的改造,疏导舜井大道交通压力。

  据悉,市规划局正在积极谋划东护城河、草店子街等片区的道路微循环系统,通过打通一些背街小巷,畅通城市交通的“最后一公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