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随州市道路建设与生态修复并重
  • 发布时间:2017-06-30 10:06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admin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编钟大道绿了,不仅中间花坛和两边行道树长起来了,两侧的山体也绿了,实现了山、路共一色——绿色。

  不光编钟大道,中环路、绕城南路等也将跟着绿起来。

  在城南新区建设中,市城投公司坚持道路建设与生态修复并重,既修好路,也修好生态、漂亮路,让每一条道路都成为城市一道绿色屏障,增添城市生态神韵。

道路与山体共长绿

  城南道路,在崇山丘陵中穿行,许多是劈山填壑,构筑坦途。

  编钟大道,随州最宽的道路,直达麻竹高速随州出口,是我市对外开放的主通道。

  市城投公司董事长李西平说,作为城市窗口,编钟大道的绿化建设必须高水平、高标准,提升城市品位,树立随州秀美、宜居形象。

  据悉,我市严控编钟大道绿线,道路两侧各控制30米,因地制宜打造绿色节点。道路中间还设有3、4米宽的花坛,栽植乔木与花草,成为景观长廊。

  2015年寻根节前,市城投公司仅用两个月时间完成编钟大道绿化,全路段共栽植大型乔木、灌木50多个品种,新增绿地面积11.7万平方米。

  “路边绿化了,山体也要修复,不能只要城建成果,而不要绿色生态。要让道路与山体共一色。”公司总经理金帆介绍。

  去年,市城投公司在麻竹高速随州出口打造示范段,全长673米。结合两侧地貌,设置城市绿道,配套游步道,栽种香樟、银杏、栾树等乔木,绿化面积近4万平方米。

  记者看到,经过一年多的生长,示范段绿化效果显现,绿树如荫,草坪翠绿。

  今年,该公司启动二期工程。全长3.2公里,栽种雪松、湿地松、青枫、香樟等经济易活树种,绿化面积达到19万平方米。“明年来看,这些树木成活了,编钟大道就更好看了。”项目秘书廖悦铭说。

  生态绿色理念,在城南道路中广泛使用。中环路两侧各绿化10米,风光大道栽植绿化景观树木1000多株,绕城南路也在为生态修复努力着……

挂网喷播首次应用

  6月27日,城南中环路,一台机械将土壤打磨细化,通过一条管道输送到山坡上,完成山坡绿化。

  “这种技术叫做挂网喷播,在我市城市道路绿化中首次采用。”廖悦铭说。  

       记者了解到,中环路最高的山体有近40米,均是山石岩层。想要绿化,必想他法。好在,高速公路建设中,挂网喷播技术在山体生态修复中应用广泛,技术纯熟。

  负责中环路、编钟大道山体修复的技术负责人杨德清介绍,根据山体高度及坡度,采取分层处理,每层大约高9米,层与层之间有排水沟渠。在坡面打进固定桩后,采用混编钢丝网对山体进行覆盖,形成喷播的基础,然后进行喷播。

  据悉,喷播是一次成型,将土、草籽、肥料混在一起,配合水进行喷播,再盖上无纺布,让草籽自然生长。

  廖悦铭介绍,编钟大道喷播的山体面积近4万平方米,中环路有3.4万平方米。

  目前,编钟大道喷播的草籽已经长得较茂盛,有10多公分高了,基本上覆盖了原本裸露的山体。杨德清介绍,草籽有四种,每年自然生长,基本上是一次喷播,长久生长。

  目前,中环路已经完成裸露山体的挂网喷播,等待草籽破土而出。廖悦铭表示,这种技术将在城南道路的生态修复中广泛应用,实现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和谐共存。

生态愈合城市伤疤

  我们知道,道路建设对山体造成生态破坏,留下“伤疤”。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山体的岩石层会渐渐风化,极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甚至山体滑坡。

  “那一块块裸露的山体,就像是城市的疤痕,我们不能将其留给子孙后代,要用绿色将其永久愈合。”金帆表示。

  为了让每一处“伤疤”能修复好,市城投公司严格把关,选择有资质、有经验、有成功案例的企业。施工中,监理方全天蹲守,项目秘书天天察看,确保山体生态修复完好。

  廖悦铭介绍,所有山体修复均融入了海绵城市理念,按照本土化、自然化的原则进行修复,形成天然绿色生态林带。

  城南,致力打造生态新区。“山体生态修复,可谓一举多得,既能保护生态,又能防止水土流失,还能提升整条道路的品位。”李西平说,山是生态之基,只有做好了“山”这篇大文章,生态城南才能有序发展。

  目前,城南编钟大道、中环路等山体生态修复已经完成,使得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融为一体,真正地实现路在绿中,绿拥道路,相偎相依。

  行驶城南,那成片绿色让人心旷神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