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随州疾控提醒:预防夏季常见传染病
  • 发布时间:2022-06-30 16:13
  • 信息来源:随州发布
  • 编辑:陈刚
  • 审核:罗皓月
打印

当前已进入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各种病媒生物活跃,是各种肠道传染病和虫媒传染病的高发期。根据市疾控中心传染病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和肠道传染病与去年同期均有明显上升。


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在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还需重点关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和肠道传染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什么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多因蜱虫叮咬而传播。


该病起病急,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有研究显示其病死率高达16.6%,如不规范治疗病死率可达50%,我市地处丘陵地区,蜱虫密度较高且分布广泛,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高发地区,因患该种疾病而导致死亡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蜱虫俗称草鳖子,叮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更为严重的是蜱可传播多种疾病。有研究发现蜱虫可携带200多种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和寄生虫。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就应当防止蜱虫叮咬,一旦发现蜱虫叮咬要及时采取正确处理方式。



如何避免蜱虫叮咬?

1.环境处理:清除杂草,清理禽畜圈舍,搞好环境卫生可有效预防蜱类的孳生。蜱类通常生活在畜舍的墙壁、地面、饲槽的裂缝内,应堵塞畜舍内所有缝隙和小孔,堵塞前先向裂缝内撒杀蜱药物,然后以水泥、石灰、黄泥堵塞,并用新鲜石灰乳粉刷厩舍;用杀蜱药液对圈舍内墙面、门窗、柱子做滞留喷洒,保持畜舍干燥。灭鼠的同时要进行杀虫处理,防止蜱类游离后攻击人群。



2.家畜、家禽的处理:发现家畜、家禽携带蜱类,可及时检视,用镊子取下后焚烧。蜱类较多时,可喷洒倍硫磷、毒死蜱、顺式氯氰菊酯等杀虫剂,或对家畜进行定期药浴杀蜱。公众使用杀虫剂时要做好个人防护。


3.城市居民家中饲养宠物通常无蜱寄生,如果携带宠物去有蜱地区出行,返回时应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类附着。


4.野外活动做好个人防护。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提倡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爬上;衣物表面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每天的旅游活动结束后,旅游者还要仔细检查自己的身体和衣物,看是否有蜱叮入或爬上,发现蜱后立即清除。夏季野外活动时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当使用遮光剂或防晒用品时,先涂抹遮光剂或防晒用品,然后再涂抹驱避剂,睡觉前应把驱避剂洗去。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如氯菊酯、含DEET的驱避剂等。



蜱虫叮咬后如何正确处理?

1.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虫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或用烟头、香头轻轻烫蜱露在体外的部分,使其头部自行慢慢退出。烫蜱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诊断是否患上蜱相关传染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2.即使未发现被蜱叮咬,从疫区旅行回来的人员也应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保持警惕。

3.发现蜱时,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还是游离在墙面、地面,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然后烧死;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后的流出物,要进行消毒。

4.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导致的死亡,大多是因早期作为普通感冒发热误诊误治,导致病情恶化死亡的。




肠道传染病


1.肠道传染病有哪些?

肠道传染病是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引起感染而导致的一组传染病,粪—口传播是这类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常见传染病包括霍乱、细菌性痢疾、伤寒或副伤寒、急性胃肠炎、手足口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甲肝、戊肝、阿米巴痢疾等。


2.为什么夏季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进入夏季,天气闷热、潮湿,适宜各种细菌、病毒及蚊蝇的孳生,食物也容易腐败变质,极易引起各种肠道传染病的发生。一般来说,大多数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儿童患者为主,如菌痢、甲型肝炎等,这可能与儿童免疫力较弱及卫生习惯尚未养成有关。


3.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

预防感染性腹泻的关键是把住“病从口入”关。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


(2)不吃生的食物,食品在吃前要煮熟、煮透,尤其是贝壳与甲壳类海产品;隔夜食物吃前一定要彻底加热;


(3)不喝生水,不使用不洁的水漱口、刷牙、洗食具、洗水果、洗蔬菜和其他食品;


(4)所有烹饪器具和食具,使用后应洗涤干净并保持干燥;


(5)生熟食品应分开存放,已消毒与未消毒食具需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污染;


(6)肠道传染病易发季节,不宜大办婚丧、喜庆等群体聚集性聚餐活动;


(7)个人注意劳逸结合和保证充足的睡眠,提高自身免疫力;


(8)注意防蝇、灭蟑,不乱丢垃圾。



4.出现肠道传染病症状时该怎么办?

肠道传染病以感染性腹泻最为常见。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治疗脱水和对症治疗,不必禁食,补液以口服为主。


鼓励进食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并加一些蔬菜、瓜果等。


对于吃母乳的婴儿除继续母乳喂养外,可以添加辅助流质饮食(如米汤等),流质饮食中可加适量盐。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不可乱用抗菌物。


要做好排泄物、物品以及环境的消毒工作,降低传染风险。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