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健康科普】气溶胶有可能传播新冠病毒?别恐慌,居家防疫这样做!
  • 发布日期:2020-02-10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许静
  • 审核: 杨文明

2月8日,在上海的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提出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播途径或存在气溶胶传播。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研究员冯录召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说,目前新冠肺炎主要传播途径是近距离的飞沫传播还有间接的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和粪口传播途径还有待进一步明确。调查显示,多数病例是可以追踪到跟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史的,这个情况符合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的特征。 
  时下正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面临春运复工“返程高峰”,因此如果不能有效阻断传播,后果会很严重。 
  什么是气溶胶传播? 
  气溶胶是否是传播途径有待于进一步确认,一些研究对气溶胶做了一些学术解读。那么什么是气溶胶呢?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气溶胶化学与物理实验室主任、国际气溶胶学会秘书长曹军骥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气溶胶是人日常说话、大笑、唱歌等过程中排出的液滴,呼吸、咳嗽、打喷嚏均会产生液滴。其粒径一般0.1毫米及以下,呼出人体后很快(1秒甚至几十毫秒内)蒸发,形成飞沫核(粒径几微米),且飞沫核长期悬浮在空气中并随空气迁移,增加了无接触传播的风险。 
  南方科技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教授邓巍巍在微信公号“知识分子”进一步发文称:气溶胶是新冠病毒的超长时空传播途径。 
  可能大家都有过这种经历:走在楼道里甚至路上,明明周围几十米之内都没有人,但仍然可以闻到烟味。我们闻到的就是烟草燃烧后形成的几百纳米左右的颗粒。越小的颗粒,空气的粘性作用就越明显。微米级的颗粒在空气中像是芝麻撒在蜂蜜里,几乎不下沉。 
  这种在气体中稳定分散悬浮的液态或固体小颗粒叫做气溶胶。之所以翻译为“胶”,大约就是取颗粒与媒介之间黏黏糊糊、难分难舍之意。 
  含有新冠病毒的飞沫核尺寸就在亚微米到微米的范围,与烟草燃烧后的颗粒尺度类似。因此,飞沫核在空气中可以悬浮很久,并且在空气中湍流的推波助澜下漂移到远方。飞沫核中的冠状病毒有蛋白质膜壳的保护,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保持活性。若是被人吸入体内,就有可能导致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气溶胶传播距离有多远? 
  曹军骥接受采访时表示,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曾指出,病毒或细菌可以通过气溶胶经长距离传播而在短期内导致大面积感染。 
  气溶胶传播方式与飞沫传播相比,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传播距离不同。 
  飞沫是人打喷嚏或者咳嗽等活动排出的唾沫液滴,其粒径一般为1至5毫米,在传染源1至2米左右的空间内传播,属于近距离传播。 
  而气溶胶的传播距离可达数百米甚至更远,远远超过飞沫的传播距离。 
  专家:值得重视,但无需恐慌! 
  很多呼吸道疾病都可以通过气溶胶传播,气溶胶并不算一种新的传播途径。大家听说得少,可能会产生疑虑和恐惧。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李后强撰文表示,由于气溶胶颗粒比较大,一般大于10微米,50微米以上的最多,因此一般医用口罩(或者防范雾霾的口罩)可以阻拦这种粒子。特别小的气溶胶粒子(半径小于0.1微米),重量轻,主要分布在高空(来自土壤的靠近地面),随风飘走了,人呼吸到的可能性不大。另外,气溶胶质点比表面能很大,又有电荷,病毒很容易被破坏,存活度不高。 
  同样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医师凌楚眠在其个人微博中也指出,实际生活中,暴露在外的病毒绝大部分都很快死亡,只有达到极高数量级的阈值,部分病毒才有机会“碰巧”由黏膜进入人体;同样,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悬停在衣物、皮肤的病毒,只有极微小的比例能通过手部触摸进入眼口鼻。 
  一位携带有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在附近,他呼出的空气是不是就饱含了带病毒的气溶胶。同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郭威说,正常呼吸的情况下,位于肺部这种下呼吸道的病毒没那么容易出来,倒是猛烈地咳嗽、咳痰时,更可能产生气溶胶,这和飞沫传播是一致的,其实气溶胶的传播途径也包含在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之中。气溶胶的传播对医护人员防范的意义更大。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生物气溶胶研究专家要茂盛也分析,患者排放的病毒气溶胶在开放环境中快速稀释,浓度显著降低,活性受到影响,被吸入的几率与剂量都大幅度减少。在附近没有近距离患者飞沫时,健康人感染的几率比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都低。 
  怎样做好居家防疫? 
  为了更好地阻断已知和潜在的传播途径,专家给出建议是一定要注意防范聚集性疫情的发生,要提高家庭聚集性疫情防控意识,如居家防疫要做到“七个要”: 
  一要取消一切社会活动聚集,要劝阻重点疫区的亲朋好友推迟出访计划; 
  二要常开窗,多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 
  三要做好日常家庭消毒:对门把手、桌椅、马桶坐垫等重点部位用75%乙醇或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四要讲个人卫生:饭前便后用流动的水、肥皂或者洗手液来洗手,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弯曲遮掩口鼻; 
  五要避免空气和接触传播:家庭成员要避免接触可疑症状者身体分泌物,不要共用个人生活用品;就餐时,公筷分餐,快进食,少说话,相互交流不宜近,避免握手和拥抱,拱手微笑讲礼仪; 
  六要严格做好居家隔离:外地人员要配合相关部门调查,准确报告实情、主动接受隔离;需要居家隔离、观察的,应尽量与家人分住所居住,条件有限的,要分房间居住,单间隔离,同屋居住的全部家庭成员都要带好口罩; 
  七要密切关注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自觉避免接触他人,佩戴好口罩后尽快到就近的发热门诊就诊,全力配合治疗。 
  哪些地方需要格外重视气溶胶传播?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生物气溶胶研究专家要茂盛对媒体表示,比如,在汽车和办公室环境中等,没有足够通风情况下,又比较狭小,特别极端的环境是在汽车里面,气溶胶传播和飞沫传播应当被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去考虑。 
  他表示,教室也是需要考虑的环境。例如,在一间教室里有两三个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病毒气溶胶累积后,没有及时通风,气溶胶传播感染的几率就很大。地铁、飞机、高铁的通风情况相对较好,车厢和机舱都在持续与外界交换空气。其中如果有患者,其他健康人通过气溶胶感染的几率会随着与患者所处的距离或者气流方向有关。比如距离患者越远,也不面迎气流的方向,感染的几率就低。 
  他表示,吸入病毒不一定就会感染,要看吸入的剂量与活性,剂量低且活病毒少,感染可能不会发生,不同病毒情况不一样。 
  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钱华表示,气溶胶传播病毒,远距离的感染风险远低于近距离。气溶胶远距离传播,感染风险除了和个人抵抗力相关,也和带病毒气溶胶浓度、病毒在气溶胶的活性和暴露时长相关。 
  钱华表示,人呼出的带病毒气溶胶,首先以飞沫形式出来。小的飞沫会很快蒸发干形成飞沫核,若病毒在飞沫蒸发干的过程中还具有活性,这些带病毒的飞沫核被易感人吸入,或者接触到眼结膜、鼻粘膜、口粘膜就有可能形成感染。通风可以稀释带病毒气溶胶,降低传播风险。 
  楼上气溶胶会不会飘进家里? 
  还有人担心,邻居中有感染者,楼上的气溶胶会不会飘进自家来,到底还能不能开窗透气。长江航运总医院感染科专家组组长许绿叶说,开窗透气是必要的,要保证空气流通,室内换气,气溶胶随之吹走,空气不流通,别说新冠肺炎,其他呼吸道疾病也容易上门。她建议,一天可以开几次,总时长可保持在2-3个小时。她认为,如果不是恶劣的生活习惯,比如随意吐痰,这种传染的可能性很小。总之,开窗透气,更新室内空气,即使有气溶胶也会沉降,按照防范接触传播的要求,用消毒液拖地、擦桌子,都可以防范。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科李晓宁主任医师进一步说明,楼上楼下有隔离病患的情况下,需要灵活掌握。例如点式楼房的窗户直接和邻居对开的,要错峰换气,或者不开那一扇窗;如果楼间距不大或者是老旧小区,人口居住密度很大的话,而且在已知周围有感染病人时,不建议频繁地开窗换气。因为万一邻居家的换气时间和自己家正好一致,而恰好风向还朝着自己家吹,那么有可能将别人家的空气和自己家的流通了。 
  武汉市第六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李发久副主任医师也认为可以开窗通风,如果和患病邻居隔得比较远,应该没问题。气溶胶的传播大部分都是在封闭的房间当中,比如说实验室、医院诊室,释放到大气当中,气溶胶的传播能力会比较低。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何美安教授认为,市民加强防范没有错,但适当开窗是必要的,要选择好开窗时机。 
  电梯里会不会有气溶胶? 
  电梯被认为是高风险地带,会不会前面一个人留下了带病毒的气溶胶,正好被后面一个人吸入。长江航运总医院感染科专家组组长许绿叶认为,理论上有这种可能性,所以之前推荐的防范举措都是有效的,减少出门,不聚会,必要外出时戴紧口罩。建议身体不接触电梯空间,按电梯键时,可以用纸巾隔一层再按,回家后立即洗手。 
  踩上了气溶胶怎么办? 
  气溶胶会沉降,如果踩上了气溶胶怎么办。专家认为,不用过于担心,绝大多数人的习惯,室外和室内穿的鞋子都是分开的,出门穿的鞋子可以放在门口,不放到室内来。如果实在担心,可以参照为鞋子消毒的方法,在鞋底喷洒消毒水。 
  冲洗马桶会不会产生气溶胶? 
  新冠肺炎患者的粪便内检测出了新冠病毒。专家提醒,粪便中会有病毒,冲洗马桶的水流也会产生气溶胶,建议把马桶盖盖好,可以防止气溶胶传播。冲完马桶,还可以用消毒液擦拭马桶盖。 
  关于下水道和马桶是否造成楼上楼下传播病毒,专家们认为风险不大。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科李晓宁主任建议下水道的消毒可以在每天晚上没有人使用的时候,用84消毒片或84消毒液放进下水道或马桶里,注意如果它是金属的就有腐蚀性,如果是PVC的管道就没有问题。 
  李晓宁强调,家庭里还可以多采用换气扇来促进室内空气的排除。卫生间和厨房在用84消毒的时候,一定要开通风设备,就是要开换气扇通风,防止中毒。 
  (转自新华网、湖北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