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争做行业“小巨人”——湖北犇星新材料向改革要动力
  • 发布日期:2019-11-11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许静
  • 审核: 李发兵

  连日来,湖北犇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全力赶制德国拜耳公司的1500吨订单,将其他的一些订单与自己过去的竞争对手联合着做。这种做法,犇星称之为“竞合”,就是让自己和竞争对手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15年成长之路上,湖北犇星一直挖潜,在技术、管理、环保等方面进行着革新,打破了一项项技术壁垒,走向了行业的最前端。如今的犇星,创造了四个“中国第一”,已成为行业的“小巨人”。
  坚持差异发展,第一个“吃螃蟹”的拓荒者
  PVC(聚氯乙烯)材料,在成型加工过程中容易热分解,添加“热稳定剂”助其保持柔软、透明的基本属性。以前,热稳定剂技术一直为国外厂家垄断。2004年,犇星成立,开始深耕该行业。
  坚持差异化发展的犇星,迅速从行业中脱颖而出。为客户定制产品是犇星鲜明的产品特征,30多款产品服务400多家客户,每款都具有唯一性。美国俄亥俄州一企业每年在犇星的订单5000多万元,台塑集团每年在犇星的订单超过1亿元,都是用以代替老牌国外同行的产品。国内最大管材企业联塑集团每年在犇星订单也超过4000万元,就是为了让其自身产品提档换代。如今,犇星甲基锡拥有国内55%、国际24%的市场份额。
  这些年,犇星用“打井”理论指导经营,把全部精力放在“争第一、创唯一”上,紧盯一个行业一个产品,追求完善和极致,获得持续而高效的增长力。三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保持60%以上的增长速度。
  犇星创新经营模式,在供应链管理端和产品解决方案端深化改革,配置国内外优势资源,延长上下游产业链条,保持着稳中精进的发展态势。
  “一个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不仅能分享更大的市场蛋糕,管理也更成熟科学,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犇星董事长戴百雄说。上市,成为犇星人的梦想。
  2017年,犇星顺应时势,完成兼并重组。2018年,犇星又实行股份制改造,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通过建立和健全决策机制和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实现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使企业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
  今年5月,犇星公司进入IPO辅导期,拟于2020年5月申报上交所主板上市,在国内同行业中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戴百雄说:“犇星践行实业报国,唯有做大做强,才能更好地报效国家。”
  坚持绿色发展,一个持续成长的践行者
  马克思说过,资本有逐利的天性。对于企业家而言,投下去的资本需要不断产生价值。但在戴百雄看来,一家能走长远的企业,就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坚持绿色发展。
  犇星始终不遗余力,完善“三废”处理设备设施,改进工艺技术,坚持达标排放,为守护碧水蓝天贡献力量。
  在犇星的每一个生产车间,末端都有一个20多米高的设备,将各种管道、机械复杂地连着。该公司环境工程部负责人郁稳介绍,它们都是MVR蒸发器,专用于废水处理。新旧两个厂区,共安装了7台不同规格的MVR废水处理设备,每套设施建设成本近千万元。今年还投资800多万元新上了一套液氮深冷的废气处理系统,采用液氮零下196℃的超低温将废气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深度冷凝至凝固点附近,完全收集后回用于生产单元,实现了生产工艺废气的零排放。
  记者看到,废水进入MVR设备后,经过蒸馏、结晶、冷凝等数道工艺后,将废水中的工业盐等分离出来,实现废水的循环再利用。废气经过液氮深冷充分液化后收集再利用,末端尾气安装了在线监测设备,完全达标排放,与随州市生态环境局实现联网监测。
  郁稳还介绍,近两年,犇星累计投入1.5亿元升级改造安全、环保设施。
  在淅河化工园区新厂区,所有生产线均采用自动化、智能化、连续化工艺,通过“机器换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产环境。犇星运用智能控制系统,率先建成了国内首条自动化硫醇甲基锡和巯基酯生产线,还建成全国唯一的一条戊唑醇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
  据悉,犇星还与北大等院校合作,冲破了国际技术的森严壁垒,利用“硫桥”理论研发出不含重金属的环保型PVC有机基热稳定剂,填补了全国空白,引领着中国同行业绿色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一个行业标准的领路者
  习近平总书记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
  犇星一直坚持借人借脑借平台,持之以恒地引入和培养年轻的技术、经营和管理人才。2017年,该公司引进了北京化工大学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段雪院士(中科院)团队,推进了我国“前瞻性水滑石”科研成果向“热稳定剂创新链与PVC产业链”的整合转化。目前,犇星院士工作站常驻专家5人,引进的行业尖端人才6人,技术研发团队70余人。
  戴百雄介绍,公司每年投入研发经费超过6000万元,与国内外多家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在北京首创了“新材料研发实验室”,建成了塑料热稳定剂国际合作基地、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取得了多项重大科技成果。截至2018年底,拥有专利技术近40项,其中发明专利27项,获得省、市科学技术进步奖10多项,主持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4项,制定企业标准5项,而这些标准都成为了行业的执行标准,与国际标准看齐。
  近年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犇星顺势而为,实施数字化、模块化的信息控制管理模式,将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相结合,实现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数字化和集成化运行,提升产品品质。“犇星”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犇星”品牌被授予“中国优秀品牌”。
  坚持差异化发展,“争第一,创唯一”。犇星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开拓了自己的一片蓝天。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