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平稳向好还需持续发力——我市一季度经济运行“开门红”观察(上)
  • 发布日期:2019-04-25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 李发兵

  编者按:全市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出炉,取得平稳向好开局的成绩,实现了“开门红”。综合分析,我市经济运行有亮点,也有短板。一季度“开门红”态势如何?发展的后劲足不足?动能转换快不快?还需在哪些方面发力,奋力冲刺“双过半”?本报今起将推出系列报道,解析我市一季度经济运行形势。
  

    近日,我市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出炉。数据显示,GDP同比增长7.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9.4%,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6%,实现了平稳向好开局。
  经济下行压力犹存,能交出这样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实属不易。这得益于市委、市政府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建设品质随州为引领,坚持稳中求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保持着经济良好运行的定力。
  开局关系全局。一季度经济高位起步,实现“开门红”,为全年高开稳走奠定基础。

 

主要指标平稳上行
  

    经济发展好不好,集中体现在GDP上。一季度,我市GDP增长7.8%,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为近三年来最好开局。
  研析一季度经济数据,我市发展的支撑性更强,固定投资、工业动能转换、服务业发展等均有不俗的表现,经济发展的后劲、潜力十足。
  投资,稳增长的“定海神针”。通过密集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引爆品质随州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6%,高于全省平均增速。
  作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工业经济回暖明显。全市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315.7亿元,同比增长1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4%,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1%,位居全省市州第3位。
  在旅游、交通、邮政、金融等服务业拉动下,前两个月,我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3.7%,比去年同期高19.7个百分点,拉动三次产业结构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8%,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
  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一季度,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呈现“一快、两高、三升”态势。“一快”即工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去年同期,“两高”即工业增加值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环比分别提高0.9、1.3个百分点,“三升”即工业增加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在全省排名环比上升。

 

高质量发展后劲足
  

    用电,承载的是我市经济运行的活力。一季度,全市工业用电量4.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4%,高于全省增速11.6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二。
  市统计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一季度,我市生产形势稳中趋快,无论是工业,还是服务业,均保持较好的增速态势。
  从工业来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8个月以来首次突破9%。就单个产业而言,汽车机械产业一季度增长16%,连续23个月保持2位数增长,成为稳增长的最强动力。农产品加工业也实现两位数增长,比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  

   立足“开门红”,我市抓早抓实。市委、市政府高位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招商引资、营商环境优化等工作,凝聚拼搏赶超的强大气场。
  重大项目开工高潮迭起。一季度,我市集中开工项目95个,总投资471亿元。在建5000万元以上项目207个,同比增加52个。全市143个市级重点项目开工72.7%,比去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一季度,全市实际利用内联资金76.3亿元,增长26.3%。新签约项目29个,合同金额273.2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2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2个。
  营商环境得到改善。出台了投资项目代办服务、多规合一、先建后验、多图联审等措施。还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实际及特色优势,设立1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5000万元奖补专项资金,选取汽车机械、电子信息等七大重点行业,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坚定信心大抓发展
  

    放眼全省,这份成绩单与兄弟市州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一季度,全省GDP增幅8.1%,有10多个市州增速在8以上,随州只有7.8。同时,制造业投资增幅回落明显,各县市区发展不均衡,部分指标仍在低位徘徊,这值得我们警醒,与汉孝随襄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不匹配。
  同样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一季度咸宁、鄂州工业投资、民间投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指标都高于我市。相比之下,我市底盘不大、工业不富等不足放大明显。
  放眼“双过半”,市政府要求保持发展定力,心无旁骛、持续加力,奋力拼搏赶超——
  加快“三城四基地”建设。围绕“四基地”加大招商,抓紧出台并全力推进“应急产业、香菇产业”两个千亿元产业基地和“地铁装备、编钟文化”两个500亿元产业基地实施方案,打好主动仗。
  培育动能增质效。实施“百企百亿”技改工程,加快产业迭代升级、要素优化配置、动能接续转换,为经济发展增活力、添动力。
  大抓项目建设。扎实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以项目论英雄、以亩产论英雄,持续开展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破解项目建设中的难点、堵点、痛点,督促项目尽快开工建设达效。
  深化改革优环境。政务服务“一张网”今年6月底前要实现“五级联通”,大力推进“多规合一”“多审合一”“多评合一”“多验合一”,确保6月底前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3个工作日内,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