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执绿色之笔 书生态答卷 ——随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纪实
  • 发布日期:2025-06-05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 黄振忠

随州是府澴河、淮河“双源头”,是长江经济带、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汉江生态经济带和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区域,大别山水源涵养区和桐柏山淮河水源涵养区。
  随州发展的底色是绿色,随州城市的本色是生态,作为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肩负着构建鄂北生态屏障的重任。近年来,随州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在荆楚大地上书写了一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
   铁腕治污 擦亮美丽随州绿色底色
  污染防治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随州以“微克必争、滴水必护、寸土必守”的决心,向污染宣战。从大气到土壤,从城市到农村,全市上下以“绣花功夫”推进精准治理,用数据见证蜕变,以行动诠释担当。
  蓝天白云成为城市常态。我市直面工业结构性污染突出的短板,以“八大专项行动”为抓手,向大气污染发起总攻。去年,督促涉VOCs企业整改问题51个,加油站、储油库整改问题21个,“拔点行动”整改问题33个。在移动源污染防治领域,建立非道路移动机械进场环境准入制度,让“流动污染源”无处遁形。针对餐饮油烟扰民,实施“净厨房”工程,让“烟火气”不再伴随“油烟味”。
  数据是最好的见证:2024年,随州PM2.5年均浓度降至39.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6%;优良天数比率达85.2%,重污染天数仅1天,较往年减少7天。这背后,是148天污染天气应急应对的坚守,是342个大气污染治理项目的落地,更是64万元生态保护补偿金倒逼出的秸秆禁烧成效。
  府河之畔,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跳动的数据,见证着随州治水的决心。我市坚持“四防五治一支撑”水质攻坚举措,落实国控断面“一旬一监测、重点时段加密监测”机制,加密重点时段监测频次。境内府河干流、淮河干流365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85.5%,超额完成70%省定目标。编制《随州市水源保护专项规划》,完成35个水源地保护区现场踏勘、全景摄像和边界矢量图绘制,排查化解饮用水源风险隐患6个。淮河(广水段)“一河一策一图”应急演练成为全省典型,19个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连续四年100%,3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新增评审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13份,完成7家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回头看”及周边监测任务,优先监管地块污染管控率达75%。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基础调查,整改销号自然保护地问题6个。完成80个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进一步强化危险废物产生、贮存、转运、处置全流程监管,省级评估反馈21个问题全部整改完成,指导落实危废申报计划管理345家,完成信息化建设46家。这组亮眼的数据彰显了我市深化源头防控,筑牢土壤安全底线的成效,从农田到建设用地,为群众守住了“脚下的安全”。
   系统施策 构建生态治理长效机制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市以改革破局、以法治护航、以共治聚力,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现代治理格局,让生态保护从“单一攻坚”迈向“长效治理”。
  我市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不动摇,制定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等规范性文件,不断拧紧生态环境保护明责、知责、履责链条。聚焦群众环境关切,制定城区燃放烟花爆竹管理条例、城乡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古银杏树保护条例、矿山生态修复条例、府澴河流域保护条例等生态环境领域地方性法规,为构建鄂北生态屏障提供法治保障。动态调整执法正面清单,推行审慎包容差异化执法和“四个一”工作法,环保法治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体检表”,更是“指挥棒”。我市建立市领导领衔、整改专班统筹调度、“两办”督查室协同督办、纪检监察机关跟进监督的闭环机制,对督察反馈问题实行清单化、台账化管理。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针对河道采砂、大气污染、生活垃圾、矿山生态环境等领域突出问题,接续推进信访件“清仓见底”、反馈问题“到期清零”、生态环境领域五大专项整治、以案为鉴举一反三六个专项行动,全面排查整改关联性、衍生性问题,实现从“解决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7轮次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交办195项整改任务已交账159项,序时推进36项,866件信访件已整改销号835件,办结率96.4%。
  生态保护从来不是“独角戏”。我市以活动为载体,构建全民参与体系,举办2024年六五环境日随州主场、金秋随州“绿色生活,共筑美好家园”等活动,发放环保知识宣传册、倡议书2000余份、购物袋800余份,接受现场咨询500余人次,吸纳环保志愿者76名。在湖北日报、湖北电视台、中国环境报、随州日报、随州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发布宣传信息200余条。开展生态环保“六进”宣传活动,组织环保设施开放24批次,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进一步激发。
   绿色转型 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在生态与发展的“天平”上,随州找准平衡点,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推动产业向绿、能源向新、动能向优,让生态“含绿量”成为发展“含金量”。
  项目是生态治理的“牛鼻子”,我市主动对接国家、省生态环境项目政策动向和资金投向,申报获批项目18个,争取中央、省级资金2.21亿元,同比增长32.34%。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生态环境资金项目监管的通知》,持续跟踪已到位资金项目建设进度,提高资金执行率,以项目建设成效争取更多资金支持。目前,2025年提前批中央大气、水污染防治资金中,我市11个项目已获9520万元,一个个项目成为绿色发展的“助推器”。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绿色发展的“催化剂”。我市执行项目环评与规划环评、区域质量、现有项目管理三联动,实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一网审批制、专家评估审查制等系列精简审批举措,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100%。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审批时限由法定60、30个工作日压减为承诺5个工作日办结。同时,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主动服务市场主体,开展“送法入企”193家次,发放守法指南200余份。将22个企业(项目)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利用在线、用能监控等信息化手段,减少现场检查频次。对首次、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督促企业整改,下达不予处罚决定书4份,免罚金额30.2万元。
  我市坚持把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贯穿始终,专汽、风机、新材料等行业绿色制造体系创建步伐加快,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省级绿色工厂7家。自2021年起,新能源发电量超过全市社会用电总量,实现了“电力自给自足”。新能源累计发电量378.68亿千瓦时,连续10年位居全省第一,占全省新能源发电量的19.11%。全市单位GDP能耗强度下降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处于全省第一方阵。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4家、省级7家,新能源专用车产量增长15%,公交车新能源化率达90.3%。从“追风逐日”到“绿色制造”,随州走出了一条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的新路。
   生态惠民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画卷
  生态保护的终极目标,是让百姓共享绿色福祉。随州从群众最关心的“身边事”入手,用“小切口”解决“大问题”,让生态红利转化为民生福利,勾勒出“城在绿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美好画卷。
  坚持把强化自然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修复贯穿始终,随州市和随县获评全省“耕地流失整改先进地区”,广水市获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先进地区”。建设绿色矿山,整合随县全县矿权,变粗放式发展为集约节约式发展,累计投入5.23亿元,修复矿山总面积1.85万亩,矿山生态环境面貌焕然一新,5家矿山被纳入省级绿色矿山名录。深化生态示范创建,随县、广水市、曾都区全部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区)。推进双碳行动,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7.3%(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随州市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城市”,随县、广水市获评全国“气候康养旅居地”。2024年,我市生态质量指数(EQI)71.7,全省第5,稳定在一类水平。
  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通过强化信访处置、部门联动、制度建设和宣传引导,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2024年,受理调处环境信访投诉举报1053件。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异味、噪声污染、餐饮油烟等突出环境问题,公安、生态环境、城管执法等部门联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100余次。推动出台《随州市城区噪声污染防治办法》,完成10个声功能区噪声监测站点建设,组建“三禁”工作专班92个,落实专兼任工作人员278人。
  作为“双源头”城市,随州与周边武汉、襄阳、孝感、南阳、信阳等地建立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联防联控、生态保护补偿、异地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在府澴河流域、淮河生态经济带中发挥枢纽作用。
  从“治污攻坚”到“生态治理”,从“绿色家底”到“绿色动能”,随州正在鄂北大地描绘一幅“蓝天常驻、碧水长流、净土常新”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画卷。随州人民用汗水浇灌的绿色梦想,正逐渐成为可触可感的现实。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