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凤凰故国: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展”开展!随州重磅文物揭开神秘面纱
  • 发布时间:2024-05-15 15:39
  • 信息来源: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 编辑:杨文明
  • 审核:杨文明
打印

尘封地下两三千年后重现人间的青铜重器

繁复的玉雕、精美的漆器与华丽的丝绸

涅槃的凤凰、缠绕的螭蟒与长角的神兽

来自中国湖北地区五家重点博物馆的

150余件珍贵文物,跨越时空而来

带来两周时期曾国和楚国的重要文物

首次揭示中国青铜时代末期这两个南疆古国前

所未知的璀璨、精致和奢华

大量展品为近期考古发现

并首次在海外进行公开展出

2024年4月19日至7月22日,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隆重推出独家特展“凤凰故国: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展”(Phoenix Kingdoms: The Last Splendor of China’s Bronze Age),将三千年前青铜文明的最后辉煌展现给观众。

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各种文化在其哺育下繁荣发展。周朝立国之初,为了开拓南疆,在长江中游建立起一系列诸侯王国,其中江汉平原上发展起来的曾国(约公元前1040-400年)和楚国(约公元前1030-223年)构成这次展览的主角,它们的物质文化成为青铜时代晚期最为精彩的一章。

“凤凰故国”由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和湖北省博物馆联合主办,展现了八百年间这两个诸侯王国的此消彼长,探索了它们丰富的艺术成就、风俗信仰和历史文化。它们的发展不仅奠定了南方传统在中国艺术中的影响,也帮助了秦汉文明圈的最终形成。让人叹为观止的精美文物将带领观众走进早期中国辉煌青铜文化,神秘的鸟兽图腾也将打开古人隐秘的信仰世界。

展览将一系列湖北地区出土、风格迥异的曾楚文物依据材质、工艺和功能的不同归于六大类别中,通过沉浸式的视听体验,观众将在历史与文化、科学与神灵中间穿行,亲眼所见青铜时代在技术与艺术层面的人类智慧结晶。

1、玉石器

双凤连双龙纹玉佩,约300 BCE,战国中晚期,2002年枣阳九连墩1号楚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双身的龙或蛇是商代青铜器上的流行图案,也曾记载于起源战国时期的《山海经》。这件玉佩便是描绘了两只长冠凤凰栖息在一条拥有双身的龙之上。飞鸟立于神兽之上,也是远古以来神鸟母题、符号和形象在曾楚玉文化中的传承。

三人踏兽玉饰,约300 BCE,战国中晚期

2002年枣阳九连墩2号楚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这件精美雕刻的玉佩以奇异的造型吸引着人们的目光。看上去,它似乎描绘了一组杂技演员骑在一头前腿短后腿长的驯兽背上,表演着不可思议的绝技。战国和汉代的有关文献也记载过,贵族宴会上出现杂技表演的情景。

2、青铜礼器

“曾侯谏”铜盉 ,约1000BCE,西周早期

2013年随州叶家山28号曾墓出土 ,现藏于随州博物馆

该器物出自西周早期曾国国君曾侯谏之墓,比闻名世界的曾侯乙墓要早500年左右。这件铜盉是西周时期的主要礼器之一,用来盛放酒水。全器满饰多层纹样和饰物,华美精湛,并且充满巧思:壶嘴处的爬兽与流口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壶盖上的兔形钮也充当了把手。

青铜方鉴缶,约433 BCE,战国早期

1978年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这是两件曾侯乙生前专用的酒器之一,上面刻有相关铭文。该鉴缶是一种设计巧妙的双层金属贮藏容器,可以在炎热的夏秋时节冷藏酒水,例如米酒。这可能是中国历史有载以来最早的“冰箱”。该容器外部的浮雕装饰繁复精美、技艺高超。

3、乐器和兵器

建鼓铜座,约433 BCE,战国早期

1978年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来自曾楚两国青铜工匠的诸多精彩作品包括出自曾侯乙墓、以十六条盘卷扭动螭龙覆盖为特征的曾侯乙建鼓底座。它由二十四个错综复杂的部件组成,这些部件分别铸造,然后再嵌合于一体。这些螭龙身形似蛇,紧密纠缠,仅通过照片远观难以辨认。亲临现场的观众,可以仔细观察哪条龙尾与哪只龙首对应,享受这一艺术瑰宝所带来的惊喜与乐趣。

彩绘漆木虎座凤鸟悬鼓,约300 BCE,战国晚期

2002年枣阳九连墩2号楚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金石丝竹之声在当时祭祀宴饮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宫廷和贵族居所中通常提供乐舞表演项目。这座漆木虎座凤架鼓是迄今为止在湖北和湖南出土的同类文物中最精美的一件,其造型想象力丰富,装饰风格浪漫,代表了楚地独特的雕塑和音乐传统,也显示了当时人们对神鸟神兽的敬畏和喜爱之情。

4、装饰及仪式用漆器

彩绘雕龙纹带盖漆豆,约433 BCE,战国早期

1978年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这件由盖与豆组成的漆器是战国时期漆木雕刻工艺的巅峰之作,也是当时漆器作品模仿青铜器创作的潮流典范。它由六个部分组成,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盖上精细雕刻的游龙和仿制青铜器上龙形装饰的手柄。

5、金属与木制冥器

双耳金杯,约433 BCE,战国早期

1978年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黄金与中国古代贵族对永生的追求紧密相连,人们相信通过使用黄金制品可以获得它永生的魔力。这个金杯是曾侯乙的另一件珍品,可能为他本人专用。此杯拥有流线型的杯身和朴素的表面,预示着现代设计的简约品位。

展览中另一件重点金器展品为金盏与金漏,则做工精致,纹路华丽。其中,金盏是目前所发现的早期中国最重的纯黄金制品,重达两公斤以上。

6、纺织品及特殊器物

青铜鹿角立鹤,约433 BCE,战国早期

1978年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鹤与鹿都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古人认为仙人会坐在鹤背上升天,鹿角在亚欧大陆的诸多萨满教文化中为重生的象征。这件鹿角立鹤全身以榫卯构连,仙鹤的头部和颈部饰有镶嵌的金片,背部和翅膀饰有镶嵌的绿松石。鹿角立鹤和其他怪兽造型的楚文物类似,表现了楚人特有的文化特征,夸张而神秘。

楚国和曾国彼时无与伦比的物质文化体现在了展览中一系列巧夺天工华丽夺目的瑰宝文物,由此也体现出背后所承载的深厚而开阔的精神文化底蕴,让我们借由这个机会难得的展览,走进这些被遗忘的荣耀,更多重点展品等您亲临现场,切身感受“凤凰故国”的璀璨文明!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