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18年)对市政协四届二次会议第18080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19-08-21 00:00
  • 信息来源:市文化和旅游局
  • 编辑:admin
  • 审核:系统管理员
打印

朱天香委员:
  您提出的《推进农旅融合 建设美丽乡村》的提案收悉。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你的提案客观、准确地反映了我市旅游业发展目前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所提的建议非常中肯、非常专业,对促进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乡村旅游当前发展状况
  (一)乡村旅游“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一是景点数量不断增加。我市发展乡村旅游起步时间晚,十二五规划后才开始正式发展乡村旅游,但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乡村旅游点数量正在急剧增加。二是景点规模逐步扩大。在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的大环境下,我市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流转时间长期化。云峰茶场流转山林面积达1万亩,丰源公司和丰年公司分别流转农地2万亩、3万亩种植牡丹、核桃等经济作物。三是景区定位日趋精准。所谓定位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主题定位、游客定位。就主题定位而言,主要是指各景区纷纷抓住观光、休闲、体验、养生等乡村旅游的中心。就游客定位而言,主要是指乡村旅游的吸引对象是本市居民及随州附近城市的居民中的中、高收入人群。四是景区规划渐趋完善。大多数公司对于景区建设都有比较科学的规划。如惠兰谷将发展四大板块:娱乐体育、惠兰种植和观赏、农业种植、教育和研究各类生态产品。丰年将发展中国落叶果资源圃基地、国际越野自行车俱乐部、武汉军区知青点遗址、气象与林业观测观光台、西汉末年绿林寨遗址等八大板块。此外,不少公司还重视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丰年、惠兰谷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成为大学生的实习基地和教育基地。
  (二)乡村旅游“精品模式”逐渐成型。经过多年规划和发展,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一批乡村旅游精品。如曾都区洛阳镇的银杏谷、桃源河,随县尚市镇群金村的桃花节,淮河西游记漂流,万和镇七尖峰,广水武胜关桃源村等。这些精品乡村旅游不但吸引大量随州市民前去娱乐休闲,还吸引了武汉、襄阳、信阳等外市、外省游客前来观光。其中有些精品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2012年,洛阳千年银杏谷吸引著名导演侯孝贤执导的电影《刺客聂隐娘》前来取景。
  (三)乡村旅游“总体布局”基本形成。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市乡村旅游的布局基本形成。从空间布局来看,我市的乡村旅游基本上形成了以随县、广水为两翼带动全市整体发展的格局。从内容来看,我市的乡村旅游模式基本齐全。一是旅游名镇名村建设稳步推进。正在或已经打造的旅游名镇有6个:长岗镇、厉山镇、洛阳镇、洪山镇、长岭镇和三里岗镇;正在或已经打造的旅游名村有10个:三里岗镇吉祥寺村、洛阳镇胡家河村、长岗镇绿水村、洪山镇温泉村、尚市镇群金村、万和镇尖峰村、淮河镇龙泉村、武胜关镇碾子湾村、长岭镇云台村、蔡河镇平型关村。二是乡村旅游特点基本显现。我市乡村旅游的模式以农业产业带动旅游产业为主,也有农家乐模式和乡村休闲模式。三是各地乡村旅游发展齐头并进。随县是农业大县,发展乡村旅游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高新区虽然面积并大,但不乏亮点,广水、曾都和大洪山管委会的乡村旅游各有特色。我市的乡村旅游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体验型(云峰茶场、银杏书院);休闲型(昱辰生态园、桃源村);农家乐型(曾都南郊、何店各类农家庄园);观光型(洛阳银杏、尚市桃花、丰源牡丹园、丰年核桃基地)等。
  (四)乡村旅游“综合效益”初步显现。一是经济效益初步显现。主要体现在增加农民收入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附方面。据统计,我市开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镇突破20个,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民达1万人,实现就业人口达5万人,旅游收入约40亿元。二是社会效益初步显现。居民的消费习惯是可以引导和培养的,随着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居民节假日期间到农村休闲娱乐和体验农村生活的数量不断增加,既丰富了市民的休闲娱乐方式,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软实力效益初步显现。近年来,随州乡村旅游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随州在周边省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知名度和美誉度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核心部分,因此乡村旅游的发展对随州软实力的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乡村旅游发展举措
  乡村旅游发展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为目标,重点实施乡村旅游发展五大工程,力争实现乡村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一)实施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找准乡村旅游基础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快旅游通道建设,依托现有交通体系,推进乡村旅游通道建设,提升乡村旅游的可达性。重点推进随县“一心三环”公路建设、徐家河环库公路建设、中华山旅游大道、广水107国道、开发区府君山沿线旅游公路等连接重点乡村旅游资源的路网建设。深入开展“厕所革命”三年攻坚行动,新(改)建旅游厕所100座,实现农村无害化厕所全覆盖,重点加强乡村旅游资源点、乡村旅游干线、乡村旅游集散中心、购物点等地的厕所建设。加快建设游客服务中心体系、标识引导和解说体系、散客自助自驾游服务体系和安全救援体系。
  (二)实施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工程。积极推进“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全面谋划乡村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养老、信息、电子商务等产业的融合,优化旅游产品结构。重点推动昱辰生态观光农业、神农牡丹产业园、“神农红”红酒庄园、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蕙兰谷生态园、桐柏山登山徒步等一批新型农业项目融入旅游元素,增强旅游功能。指导裕国菇业创建工业旅游示范景区,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新典范。强化文化对乡村旅游的支撑作用,大力发展农耕、民俗、传统、节庆等乡村特色文化,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加强对乡土风貌、文物遗迹、古民居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鼓励和支持开展乡村文艺创作,挖掘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打造乡村旅游文化精品。
  (三)实施乡村旅游特色品牌打造工程。发挥美丽乡村“一村一品牌”特色,打造一批地域风貌明显、荆楚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美丽乡村。在随南三里岗镇、长岗镇、洪山镇、柳林镇4镇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百里画廊”,建成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带。支持广水建设107国道沿线美丽乡村,随州高新区建设美丽乡村示范片。结合精准扶贫政策,将我市有发展乡村旅游条件的曾都区九口堰村、广水市孝子店村、铁城村、随县龙泉村、明太村、三道河村等六个贫困村作为美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纳入到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中,通过发展旅游脱贫致富。依托当地特色产业主体,与旅游深度融合,培育旅游新的增长点,增加旅游供给,做大做强融合型产业。支持三里岗镇依托“中国香菇之乡”,将香菇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打造中国最大的香菇产业观光园;洛阳镇依托中国古银杏群落,提升银杏主题旅游品牌;马坪镇依托詹王美食文化产业,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美食文化小镇;洪山镇依托温泉资源,打造温泉小镇;草店镇依托风电产业,打造风车小镇。
  (四)实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拓展工程。搞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与包装,帮助乡村旅游企业设计、提升服务产品形象。通过举办桃花节、牡丹节、香菇节、银杏节、柿子节等活动,逐步树立起独特的“随州好玩”的乐活乡村旅游形象。加强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会展宣传,采取邀请旅行社踩线和走访高校、大型企业等方式在武汉市场开展有针对性的乡村旅游宣传活动。加强与旅行社的紧密合作,积极开展“随州美丽乡村一日游”等活动,拓宽随州乡村旅游的客源渠道,加快实现乡村旅游发展良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针对乡村旅游自驾游客人多的特点,建立乡村旅游的公共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加强高速出口至乡村旅游外部引导标识建设,大力拓展自驾游市场。编制出版《随州市乡村旅游线路指南》宣传品,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全面宣传推广我市乡村旅游线路和产品。
  (五)实施乡村旅游部门联动发展工程。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进乡村旅游的强大合力。旅游部门牵头联合有关部门编制全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加强行业指导;农业部门把乡村旅游纳入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整体布局,引导做大做强休闲农业,将休闲农业企业纳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范围;林业部门把“绿满随州”行动的实施、森林和湿地的保护开发与乡村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发改和财政部门落实对乡村旅游的扶持政策,加大对乡村旅游的资金扶持力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进一步加强对乡村旅游创业农民的资金扶持和技术培训;扶贫部门安排相关扶贫项目和资金时,向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地方倾斜,联合旅游部门其同开展旅游扶贫富民工程;经信部门结合乡村旅游供需信息,搭建高质量信息化网络平台;科技部门要加大科普旅游线路与产品开发力度,加强乡村科普旅游的宣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