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2018年)对市政协《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建议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19-08-21 00:00
  • 信息来源:市文化和旅游局
  • 编辑:admin
  • 审核:系统管理员
打印

尊敬的市政协常务委员会各位委员:
  您提出的《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建议案收悉。非常感谢各位委员对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关心、重视和支持。您的建议案非常客观地反映了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对 促进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近年来,我市将乡村旅游作为全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 要支撑,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后发优势,通过多年厚积薄发,初步实现了我市乡村旅游从小到大、从散到聚的历史性跨越,初 步形成了串点成线、联线成片、形态多样、功能互补的乡村旅 游发展良好格局,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蓄积了力量。
  —、取得的成效
  (一)乡村旅游发展态势稳中向好。我市现有省级旅游名镇2个、省级旅游名村5个,市级旅游强镇6个、市级旅游名村23个。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6家。湖北星级农家乐1500家,含四星级以上农家乐23家,其中五星级3家。在优势资源和利好政策的吸引下,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如火如荼,涌现出像尚市桃花、开发区丰年核桃、淮河抱朴谷、草店芍药、昱辰农业、尚市牡丹、洛阳银杏、广水桃源村等众多的乡村旅游景点, 不仅构筑了 “一县一品、一镇一特”的乡村旅游格局,而且打造了随州大洪山、曾都洛阳镇、随县淮河镇、广水武胜关、高新区美丽乡村示范片五大乡村旅游连片发展区和随南“百里画廊”乡村旅游风光带,撬动了乡村旅游全域发展。
  (二) 乡村旅游精品模式由少变多.经过多年探索和发展,目前我市已初步探索和形成了多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涵盖洛阳永兴村为代表的景区依托型,何店花湾生态园、草店芍药园为代表的田园观光型,陈家寨生态园为代表的农家乐带动型, 桃源村、吉祥寺村、凤凰山村为代表的美丽乡村型,洪山镇、 长岗镇为代表的休闲度假型,群金村、高新区丰年核桃基地、 蕙兰谷为代表的“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型等。这样一批别具一格、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景点,成为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样板,更是带动我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排头兵。
  (三) 乡村旅游综合效应逐步增强。长岗镇、洛阳镇等依托旅游名镇创建,加强镇区综合整治,完善基础设施,改造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街区。随县万福店凤凰山村、尚市镇群金村、曾都区洛阳镇永兴村、广水市十里办事处观音村、杨寨镇丁湾村、武胜关镇桃源村一批镇、村以乡村旅游建设为契机,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民综合素质显著提升。通过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扶贫,直接和间接带动13200余名贫困人口通过发展旅游实现脱贫致富。乡村旅游市场带动作用强劲,2017年我市乡村旅游的游客量突破700万人次,人均消费超过450元,带动 了农村餐饮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等服务业的迅猛发展。 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一大批乡村变美了,农业更强了,农民 富裕了。
  二、所做的工作
  (-)坚持科学规划,搞好顶层设计。先后将乡村旅游业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全域旅游、“十三五”旅游发 展规划。督促各县市区科学编制全域旅游或乡村旅游规划,将乡村旅游发展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明确重点项目、工作目标、 具体措施和政策保障。指导曾都区洛阳镇、广水武胜关镇、吴店镇,随县淮河镇等具有旅游资源的乡镇编制特色小镇或乡村 旅游产业发展规划。通过科学规划,明确了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二)坚持合理布局,突出产业集聚发展。着重突出“两大主题”,建设“三大板块”,依托“四条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五大乡村旅游品牌”。两大主题即山水风情、农家风情;三大板块 即以洪山、长岗、洛阳为代表的随南生态观光乡村旅游板块, 以南郊、何店、安居为代表城郊休闲娱乐乡村旅游板块,以广水长岭、蔡河为代表的山水度假乡村旅游板块;依托现在已成 熟的历史文化游、西游神话游、生态观光游、休闲度假游等旅 游线路统筹布局;重点打造尚市桃花、洛阳银杏、武胜关柿子、 万和兰花、洪山茶叶等五大乡村旅游品牌。
  (三) 坚持加大投入,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积极推进 旅游厕所“三年工作计划”,三年来,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引导 补助资金近80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近2000万元,在乡村旅游 示范点、乡村旅游交通集散点、“百里画廊”沿线等新建、改建 旅游厕所100余座-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围绕大洪山 风景区、随县“一心三环”区域、徐家河风景区等重点景区发 展需求谋划景区与干线公路项目,努力构建“快进”“漫游”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围绕景区互通互连新建乡村旅游公路200 余公里。在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新设立乡村旅游目的地标识 牌20多块。
  (四) 坚持融合发展,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结构。加快推动 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全域化、多层次乡村旅游产品。 在农业+旅游方面,成功打造昱辰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大洪山 花果海、神农牡丹谷、草店芍药园等产品,为乡村旅游注入新 活力;在工业+旅游方面,推动裕国香菇产业园打造我市首个集 观光、体验、购物于一体的工业旅游景点;在文体养生+旅游方 面,长寿谷、抱朴谷、颐养生态城等康养项目推进顺利。在旅游+特色小镇方面,以长岗镇、洛阳镇、桃源村为代表的镇村品 牌逐步叫响。
  (五) 坚持创新载体,注重政策支持。出台《市旅游产业 扶贫攻坚实施方案》,实施旅游名城名镇名村名景名店“五级联 创"工程、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和民宿、特色小镇、产业融合、 精品线路、人员培训等九大工程;实施旅游产业扶贫试点,确 定7个“景区带村”示范点、10个扶贫试点村、8个“公司(合 作社)+农户"产业扶贫示范基地、11个产业融合带动示范基地, 其中曾都区中国千年银杏谷景区入选全国旅游景区带村扶贫试 点项目。实施民宿发展计划,从旅游专项资金中挤出60万元, 为千年银杏谷打造精品民宿示范片编制规划,为全市民宿建设 探索新理念、新模式,目前银杏谷、淮河镇等一批民宿试点建 设全面推进。
  (六) 坚持宣传促销,注重品牌打造。一是加大新闻媒体 宣传力度。邀请中央、省等媒体记者深入随州釆访考察,在《人 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推介随州乡村旅游,以整体旅游形象的提 升带动乡村旅游的火爆。二是开展大型对外宣传促销活动。通 过魅力中国城节目,全方位宣传随州旅游资源;先后策划“中 国旅游日”湖北主会场活动暨“亲情采风路•寻根故里行”活动等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旅游促销活动,都将乡村旅游作 为重头戏大力推介。三是大力开展新媒体营销。推出随州旅游 官方微博,组织微博、微信达人、大V来随实地采风,实时和粉丝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活动,制造了网络对随州乡村旅游持续 关注的巨大人气-通过大力宣传促销,我市成功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品牌:长岗镇成功创建省级旅游名镇、获评全国特色景 观镇,黄木淌村被评为全国美丽宜居村;桃源村获评全国“十佳美丽乡村”;千年银杏谷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景区带村” 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全省“十大最美慢游新地标”。在长江日 报、长江旅游媒体联盟组织的“湖北最具价值旅游品牌”评选中,随州千年银杏谷入选湖北最受欢迎的乡村旅游品牌,西游记公园入选湖北最受欢迎的休闲度假景区品牌,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入选湖北最具价值旅游景区品牌。
  (七)坚持优化环境,注重规范提升。一是提升乡村旅游 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素质。每年组织旅游资源富集的镇、村负责人开展旅游知识培训,并邀请专家对全市农家乐业主进行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及服务技能培训,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近年来,共举办乡村旅游管理人才、导游及农家乐等各类乡村旅游培训班8期,培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3000余人次。二是规范市场秩序。制定农家乐诚信公约,引导农民诚信 经营;开展高星级农家乐星级复核,通过复核规范欺客宰客、恶性竞争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共同维护乡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下步重点工作

    结合随州发展实际,我市乡村旅游发展要牢固树立“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建设特色产业增长极为目标,重点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产业融合、特色品牌、市场营销等方面强 化提升,力争实现乡村旅游的跨越式发展,为乡村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加强乡村旅游顶层设计

    目前,我市已出台《随州市特色产业增长极建设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实施方案(2018—2020 )》,方案从发展目标、规划引领、项目建设、品牌打造等方面对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及乡村旅游进行了全面部署。下一步,我局将谋划出台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特色增长极建设实施细则,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及乡村旅游建设。一是将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业绩和项目 建设纳入县(市、区)及涉旅部门的履职尽责考核体系。市旅 游产业委员会办公室每年初分解工作任务,实行季度督办,年底考核。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实行重大生态文化旅游项目 市级领导包保制,市县两级成立专班推进,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加强督办考核。二是建立涉旅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明确各涉旅部门的职能职责,形成推进乡村旅游的强大合力。 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生态文化旅游现场办公会或工作观摩活动,研究协调解决旅游发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各相关涉旅部门要加强沟通,分头抓好落实。三是市委市政府和相关 涉旅部门都要出台“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乡村旅游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在组织领导、项目安排、政策扶持等方面予以促进。四是统筹使用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乡村旅游规划编制、宣传促销、重点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旅游扶贫等项目支持力度。

   (二) 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提升

    一是完善乡村路网建设。加快乡村旅游通道建设,依托现有交通体系,推进乡村旅游通道建设,提升乡村旅游的可达性。 重点推进随县“一心三环”公路建设、车云山旅游公路、徐家 河环库公路建设、中华山旅游大道、广水107国道、陈家寨生 态园旅游绿道、开发区府君山沿线旅游公路等连接重点乡村旅 游资源的路网建设。二是继续深入推进厕所革命。继续深入开展“厕所革命”三年攻坚行动,实现农村无害化厕所全覆盖,重点加强乡村旅游资源点、乡村旅游干线、乡村旅游集散中心、 购物点等地的厕所建设。三是完善服务配套体系。在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游客服务中心,逐步推进咨询服务体系、标识导引和解说体系、散客自助自驾游服务体系和安全救援体系。

   (三) 加强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积极推进“乡村旅游+” “融合发展模式。全面谋划乡村旅 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养老、信 息、电子商务等产业的融合,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将林泉生态园打造成养生度假的高端社区,抱朴谷打造成4A级特色康养景 区。加快炎帝大道“百里花乡”、炎帝景观生态园、金锣山小峡谷、神农部落、花湾生态园、天子山植物园、大洪山植物园、花果海休闲观光园、蕙兰谷等项目丰富旅游元素,尽快形成旅 游接待能力。指导裕国菇业创建工业旅游示范景区,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新典范。强化生态文化对乡村旅游的支撑作用, 建设一批文化村、生态村、特产村、工艺村等主题乡村。推动一批乡村旅游产品通过现代电商、物流渠道加快发展壮大。
  (四)加强乡村旅游特色品牌打造
  一是打造乡村旅游片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三乡工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培育精品旅游名镇名村和乡村旅游目的地。按照景点集中、要素聚集、设施配套的要求,重点打造五大片区。即以长岗、三里岗、洪山、洛阳等地 为主的随南生态文化养生旅游区,以厉山、尚市、唐县镇、吴山、万福店等地为主的随西民俗休闲旅游区,以草店、小林、淮河、万和为主的随北山地探险养生旅游区,高新区和曾都开发区为主的随中产业融合示范区,随东广水市武胜关镇、广水办事处、杨寨镇为主线的随东关寨生态由水观光区。二是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小镇。依托当地特色产业主体,与旅游深度融合,培育旅游新的增长点,增加旅游供给,做大做强融合型产业。 重点打造大洪山慈恩小镇、擂鼓墩编钟青铜小镇、洛阳银杏小镇、应办多肉艺术小镇、厉山航空小镇、三里岗香菇特色生态文化旅游示范镇、洪山温泉小镇、康养小镇、马坪美食小镇、草店风车小镇、安居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等特色小镇。三是打 造田园综合体试点•重点推进万福店凤凰山休闲度假区、尚市神农牡丹园、小林红酒庄园等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
  (五)加强乡村旅游市场营销拓展
  搞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与包装,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会展以及各类新媒体开展广泛宣传,树立随州乡村旅游的品牌形象。一是叫响旅游节庆品牌。搞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与包装,帮助乡村旅游企业设计、提升服务产品形象。通过举办桃花节、牡丹节、香菇节、银杏节、柿子节等活动,逐步树立起独特的“随州好玩”的乐活乡村旅游形象。二是编排精品旅游线路。按照“对接需求、细分市场”的要求,整合优质乡村旅游资源,将旅游线路分时节、分对象、分区域、分档次、分主题进行策划、编排,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推出不同的产品“拼盘”,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的精品乡村旅游线路,以优质的旅游产品提高随州乡村旅游的竞争力。加强与旅行社的紧密合作,积极开展“随州美丽乡村一日游”等活动,拓宽随州乡村旅游的客源渠道。三是突出新兴媒体宣传。在加强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会展、旅行社等渠道宣传的同时,广泛利用随州旅游自有平台和优酷、微信、今日头条等N个主流新媒体渠道和平台开展营销,特别是强化基于手机平台的新媒体营销,尽力提高营销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