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新闻发布会|襄阳谋划实施1500多个亿元以上项目开新局
  • 发布日期:2024-02-28 15:56
  • 信息来源:湖北日报
  • 编辑:罗皓月
  • 审核: 李发兵

2月27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奋战开门红 市长话经济”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介绍襄阳市“扛牢省域副中心城市使命责任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襄阳篇章”相关情况。

襄阳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太晖表示,过去一年,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经济总量连续两年位居中部非省会城市第1位,经济发展质量更高、动能更强、活力更足、效益更好、成色更美。

2023年,襄阳汽车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乘用车整车制造实现历史性突破,以新能源汽车为牵引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速崛起,襄阳成为全省唯一、全国7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之一;交通枢纽优势加快转化,铁水公空营业性货运量同比增长23%,铁路客运量、机场旅客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181%和58%,去年接待游客近1亿人次;千年古城焕发现代魅力,襄阳古城保护和利用取得重大进展,以“母亲河”襄水为主线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快活化转化,东津新区8平方公里中心片区建设全面铺开;经营主体活力显著增强,经营主体总量达到77.8万户,跃升至全省第2位。

王太晖表示,襄阳将紧扣湖北建成支点的“五个功能定位”,在发展目标、发展观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路径上全面对标对表,高标准建设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核心增长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奋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新时代“九州通衢”核心节点、汉江流域科技创新中心和中西部承接先进制造业转移备份基地、全国军民深度融合示范基地、汉江流域水安全保障示范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和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项目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襄阳把今年确定为“项目建设年”,全年计划实施20个投资过百亿元、50个投资过50亿元、200个投资过10亿元、1000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目前谋划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588个、总投资1.2万亿元。以项目建设实际成效助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

做强产业、做大城市、做优环境、做多人口

襄阳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2月18日,湖北贽丰机器人技术公司(襄阳)AI+机器人柔性喷涂系统在工作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田悦 摄)

2月27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奋战开门红 市长话经济”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襄阳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太晖表示,襄阳以“项目建设年”和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一天都不耽误”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奋战一季度“开门红”,助力全年“满堂彩”,推动襄阳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5项经济指标打响一季度“开门红”

一季度,襄阳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外贸进出口增长9%以上。

“一季度‘开门红’方案明确了7项任务,细化为25条具体措施。”襄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阮莉莉表示,1月25日,襄阳同步组织全市月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一季度将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39个、计划总投资1799.3亿元。

今年,全市招商引资共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87个、总投资1639.7亿元。举办产销对接、政银企对接活动,银企合作签约57亿元、产业链授信签约45亿元、政银合作签约229亿元。开展促消费活动200余场次,投放消费券3700余万元。春节期间,襄阳市区主要商贸企业客流量增长20%、消费增长12%。

截至2月25日,襄阳新增经营主体24393户、同比增长46.5%,其中新增企业类经营主体6837户、同比增长124.2%。根据摸排,预计一季度出口总体平稳、稳中有升。其中,预计东风股份出口整车5000台,较上年同期翻番。

新能源汽车产量力争突破15万辆

去年,东风纳米年产12万辆新能源乘用车整车项目量产,襄阳新能源乘用车整车制造实现历史性突破。

“今年将突破性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襄阳市政协副主席,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段细柱表示,支持东风纳米等新能源整车项目达产满产,力争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5万辆,加快形成乘商并举、整零协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打造全国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高地。

抢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新赛道。充分发挥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国牌优势,持续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深度应用场景落地,探索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加快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力争2024年全市智能网联汽车和无人装备产量突破4万辆。

加快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转型。支持东风在襄企业研发生产绿色化和电动化产品,引导三环锻造、三环车桥等汽车零部件企业加快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力争全市向新能源汽车领域转型的零部件企业超过50%,骨干企业的新能源产品占比超过50%。

进一步优化环境,完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积极争取各类基金支持,推动重大项目加快落地。

540万亩冬小麦长势良好

襄阳是农业大市、粮食大市,2023年产粮94.62亿斤、稳居全省第一。今年,襄阳将加快打造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和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确保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95亿斤左右。

襄阳市委农办主任,襄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海洋表示,1月以来,面对多轮寒潮天气,该市早预警、早准备、早防范,排查各类农业经营主体2496家、农业设施大棚6.7万亩;组织255个抗灾工作组、1032名农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服务,清理沟厢146.8万亩,加固大棚3482亩;动员农业专家手把手传授小麦、油菜等作物减灾技术。目前,全市540万亩冬小麦等在田作物长势良好,为夏粮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188万亩左右。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建设高标准农田,在8个县(市、区)整建制提升小麦单产,打造一批“万亩高产片、千亩示范方、百亩攻关田”,力争项目县平均单产增长3%。

全链条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韧性。做强主体建链,加快培育一批大龙头、好企业;做响品牌提链,不断提升“襄”字号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做优流通活链,加快建设全国性农产品交易储备加工中心;强化供应链思维,着力建设供销农资农产品农业供应链。

东津新区新开工项目不少于100个

襄阳东津新区是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第一个城市新区,按照“汉江新都会、襄阳新中心”的定位,8平方公里中心片区建设全面铺开。今年4月,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主会场活动将在东津举行。

东津新区(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平武表示,今年将从产业发展壮大、提升城市品质、提升配套水平三方面发力。

加快推进赣锋锂电、康贝尔电子等项目尽快投产,确保全年新开工项目不少于100个,完成投资不少于200亿元。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力争全年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20个。

聚焦8平方公里新城中心和南北主轴。加快襄阳五中附属初中等一批项目建设,打造区域科教中心;加快推进同济襄阳医院等项目建设,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引进更多金融总部企业、中介服务龙头企业,打造区域金融商务中心;提升华侨城影响力,推进汉江生态城蓝色星球等项目,打造区域文旅会展中心。

优化完善主次道路,加快东津至庞工等重要节点和关键路段建设;加快城市配套建设,提供更多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加快集社区商业、医疗、文化、养老等于一体的社区邻里中心建设,让城市更宜居、生活更便利。

“四张牌”让襄阳古城更火爆

有2800年历史的襄阳古城,是襄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今年春节假期,古城景区日均接待游客7万人次。

襄城区委副书记、区长李云表示,把襄阳古城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重点打好“四张牌”。

挖掘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活”起来。保护好古城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古城现有文保设施,“一馆一主题”建设特色专题博物馆,展示襄阳深厚的文化魅力。

疏解功能、人口,让古城空间“优”起来。按照“人口总量只减不增、单位只出不进、建筑高度只降不升”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外迁力度,腾出古城保护利用空间和资源。

提升历史风貌,让核心景观连起来。构建南北中轴线、联通古城墙、打通护城河、建设观光环线,保护和修复古城历史风貌,彰显古城城、池、堤一体特色体系。

丰富文旅业态,让旅游产业“火”起来。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加快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一批兼具烟火气、文化味、时尚范的古城精品项目,打造两日游、三日游精美旅游线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