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全国两会】生命至上让“最短”政府工作报告更富温度
  • 发布日期:2020-05-24 15:20
  • 信息来源:中国政府网
  • 编辑:杨文明
  • 审核: 李发兵

5月22日上午9点,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开幕,10点出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就结束了。今年的全国两会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被推迟了两个多月,作为特殊时期举办的一次特殊“两会”,今年“两会”有着诸多特殊之处。其中会期只有7天,紧凑的议程也使得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最短的一次报告,仅有10478字。

报告虽短,内容不减。与往年一样,总理的语调依然平实、坚定、有力。谈疫情,论经济,说民生,报告虽然很短,却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传递出走出困境、完成全年目标的信心和力量。

今年的报告,除了篇幅上更加精炼之外,变化还体现在,直面疫情挑战,宣示生命至上。

总理说,“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保障了人民基本生活,十分不易、成之惟艰。我们也付出巨大代价,一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生产生活秩序受到冲击,但生命至上,这是必须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这番话让人动容,不仅引发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的热烈掌声,也再一次唤起了社会公众对那场惨痛疫情刻骨铭心的回忆。结合此前一天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开幕会上的默哀,与今天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开幕会上的默哀,这一再表明,生命至上,不是仪式,而是党和国家的庄严宣示与承诺。

在过去的几个月,我们付出了代价,但也在努力吸取教训,直面疫情挑战,致力于全面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比如,推进各项积极的财政政策,报告提到的,“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推动消费回升。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

再如,政府要自我约束,过紧日子,报告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中央政府要带头,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

又如,因为疫情,今年的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而在去年的报告中,这部分内容则纳入“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进行讨论。这不仅是对民意的回应,也是实事求是的务实之举。

总理在报告中坦承:“在疫情防控中,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方面暴露出不少薄弱环节,群众还有一些意见和建议应予重视。”此次明确表示要“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完善传染病直报和预警系统,坚持及时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充分体现了生命至上的理念。

此外,今年另一个备受瞩目的变化则是,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与往年每每令人心潮澎湃的经济增速相比,这一变化无疑是革命性的转变。

受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影响,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这也未尝不是一次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机遇。即经济发展更加指向民众的获得感,更迫切地需要改革作为推动力。

不提目标不等于没有目标,在当下,不管是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还是实现全面小康任务,抑或是抓好“六稳”、“六保”,确保民生福祉,都是不能丝毫退却的目标。

不设目标也意味着需要加快改革步伐,找到发展新路径。发展的路子就蕴藏在市场中间、民众中间,要有决心、有信心扎实推进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报告提到,过去一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完成。“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而在今年格外困难的形势下,无疑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报告短了,信心不能短;不提目标了,努力不能减。一个“最短”的报告,一个不提GDP的报告,传递出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心,也展现出服务人民的民生导向,更体现了本届政府的担当意识,令人鼓舞,给人启发。

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报告最后所言:“中华民族向来不畏艰难险阻,当代中国人民有战胜任何挑战的坚定意志和能力。”走出困境,走向更好的明天,路就在脚下。(龙之朱)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