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深度报道:存单咋就变成了保单?——探访如何避免“存款变保险”陷阱
  • 发布日期:2016-09-29 09:18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陈斯
  • 审核: 李发兵

   原本是去银行存钱,却迷迷糊糊地购买了保险,若要提前退保,还要遭受本金损失。近年来,这种“存单变保单”、“存单变理财产品”的事情在我市广大储户中时有发生,让众多有此经历的市民和储户有苦难诉。

    那么,所谓的“存款变保险”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该如何避免落入“存单变保单”的陷阱?监管部门又做了那些工作?

    连日来,本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A、市民遭遇:多笔存款变保险

    “我的存款怎么变成了保险?”8月22日,家住随县洪山镇的居民邓先生向随州银监分局反映,他在洪山邮政储蓄所和农行洪山支行办理的几笔存款业务变成了保险产品,而到期后收益低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

    “2009年3月份,我到洪山邮政储蓄所办理存款业务,柜台经办人员‘推荐’我购买保险分红产品,称既有利息又有分红,保证收益比银行同期存款利率高。由于我不懂金融业务,在银行柜员的推荐介绍下,就购买了4000元邮政储蓄所代理的保险产品(5年期)。”邓先生告诉记者,“2014年3月份,保险产品到期后,我到银行办理取现业务,5年收益为470元。而通过计算同期银行存款利息为720元,遂与银行工作人员论理,银行和保险公司协调后补偿我76元算了事。”

    据邓先生介绍,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他先后在洪山邮政储蓄所办理了4笔3.6万元的存款业务,均被经办人员“推荐”购买了保险理财产品,被农行洪山支行“推荐”购买保险产品4笔,金额5.8万元。

    “现在这几笔保险产品将逐步到期,如果收益还是跟前面到期的产品一样低的话,将使我蒙受巨大损失。我当初到银行是去办理存款业务,不是购买保险。如果当时银行柜员明确地告诉我这是份保险,我一定不会购买,但她们当时说是银行的理财产品,还给我赠送一份保险,我才办理。”邓先生无奈地说。

    家住随城白云湖小区的黄女士,也遭遇到类似的情况。“我是2011年3月份到银行存了5万元,连续存了3年,共存入15万元,但我现在想取款的时候,却被告知存款被买成了保险。”黄女士说。

    据悉,当时银行工作人员告诉黄女士,有一种一年存5万,连续存3年,6年后再取现的理财产品,利率比较高,还送一份保险,黄女士不假思索就同意了,当天就存入5万元,不久银行工作人员拿来一份保险合同让黄女士签了字。

    当黄女士现在想把钱取出来的时候,才被告知当时买的是保险,而且要求被保人存够6年才能拿到2万多元的分红,如果提前取款,只能拿到一万多元。 “这个分红的钱也太少了。”这让黄女士觉得自己受到欺骗,但因找不到当初向她推荐保险的工作人员,黄女士只得等到明年保险合同到期取回钱款。


B、销售误导:

    储户不慎入陷阱

    客户到银行办理定期存款或者购买理财产品,结果却买成了保险或者非银行理财产品,导致最终利息受损,严重者甚至本金都拿不回来。有人将这样的现象称之为“近景魔术”,其实就是目前银保产品市场中存在的“销售误导”现象,导致消费者陷入“存单变保单”的陷阱。

    据随州银监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首先是群众对保险的认识普遍不足,大多数客户更多倾向于眼前现实的高资金收益,很少关注长远的、潜在的保险保障需求。因此,在投资理念相对保守的情况下,客户对银保产品的信任度不高,几乎没有几个人会选择 “收益不保、去向模糊、风险难料”的银保产品。

    其次,银保产品自身设计存在一定缺陷。尽管银保产品有保险保障功能的优势,但在资金去向说明、风险提示构成等方面往往存在不足,尤其是不能很好地满足目前客户普遍期望得到更多资金收益的心理需求。或者更确切地说,银保产品与同在银行、邮储机构销售的银行、基金等其他金融理财产品相比,没有资金收益上的优势。因此,银保产品为了虚构优势,在宣传材料中往往都在醒目位置印制诸如 “分红”、“理财”、“收益”等客户喜闻乐见的字样,而对存在的风险却提得少之又少,或者根本就不涉及。

    第三,保险公司会给销售保险的银行人员一定的提点,有些银行工作人员收入直接跟推销业绩挂钩。银行代办保险,主要原因是大众普遍信赖银行,保险公司看好银行的业务特点,银行客户中有相当多的保险潜在客户。银行在为客户办理保险时,本来应该讲解清楚保险的种类和合同的详细内容,提供的材料应该包括合同条款。但是,在代售过程中,少数银行员工只对客户宣传 “高收益”、“保障功能”、“还分红”等,却不提示风险、不做明确支取说明,使很多银行客户糊里糊涂就买了保险产品。这样的销售误导,不仅影响了保险公司的信誉,也严重影响了银行的声誉。


C、一区双录:保险产品须规范

    目前,各大银行代理的销售保险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市民特别是老年人容易被误导而购买保险。但因保单上有自己的亲笔签名,无法提供“被忽悠”的证据,往往只能吃哑巴亏。

    为了进一步规范银行网点理财销售行为,保护客户合法权益,随州银监分局在全市银行业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 “存单变保单”专项整治,着重排查、纠正银行代理保险业务中与 “存单变保单”相关的各类不规范行为。对查出问题的12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在系统内通报批评。召开培训会,梳理银行代理保险业务法律法规,归纳了12类、30个问题点,提高监管人员政策水平。

    同时,随州银监分局督促银行机构加强网点销售专区建设,年底前实现产品销售全程“双录”,即银行工作人员在经营场所向客户销售人身保险产品和财产保险产品时,应对销售过程实施录音录像。

    9月上旬,邮储银行随州分行完成了5个自营网点的“一区双录”建设。在邮政储蓄银行随州分行解放路支行,记者看到,该行在网点大堂的左侧,设置了理财专区,并配置了录音录像设备,客户可以一目了然地获悉银行代理的各项保险产品。同时,该行要求工作人员按照指定的标准术语向客户进行讲解,对保险责任、除外责任、保险期限、缴费期限、退保损失、初始费用、红利演示等涉及消费者权益的重要内容,通过录音录像进行记录并确保客户知晓。9月底,该行将实现自营网点 “一区双录”建设全覆盖,实现理财、代销产品的销售过程录音录像同步监控。

    据悉,整顿规范银保市场秩序一直是银监部门监管的重点。为进一步强化源头管理,随州银监分局将督促银行机构落实考核激励机制,避免将代理保险销售额与绩效直接挂钩;督促其严格遵守法律及规范性文件要求;督促其加强网点销售专区建设,年底前实现产品销售全程“双录”;督促其加强产品信息披露,真实、全面反映产品特性,严禁夸大收益率或隐瞒重要风险信息。

    对于违规行为,将加大惩戒力度,坚持有报必查、有查必罚、违规必惩、有责必究,通过强化监管和惩戒,提高违法违规成本,清理不规范行为,实现市场秩序和服务质量的根本好转。


D、擦亮慧眼:

    识别存单和保单

    有关专家提醒,银行存款与保险产品最大的差别在于:存款可随时支取,保单却不行。其实很多人都明白这个差异,只是这个差异被银行和保险公司给利用得淋漓尽致,容易使消费者步步踏入“存单变保单”的“蜜糖陷阱”。

    那么,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还需擦亮你的慧眼:

    第一,去银行存钱就是存钱,不要与保险搞混。若真遇银行推荐银保产品,一定要慎重了解保险公司、保险合同、相关风险后再行购买。如果真有保险保障需求,就去保险公司或其官网、第三方销售平台或者选择保险代理人购买保障性的保险,通过直接渠道购买,而不是通过去银行存款时顺便购买。分红型或者投资连结型保险,并不适合所有投保人。

    第二,一定要留意保险合同说明,了解产品本质。对合同条款可以圈圈点点,并要求销售人员进行解释备注,在对合同内容充分了解后,再行购买。

    第三,如果已经购买了分红险,而且已经错过了犹豫期(投保人在收到保险合同后15天内,如不同意保险合同内容,可将合同退还保险人并申请撤销并退还已收全部保费),那么建议不要轻易退保,否则只能领到有限的现金价值和红利。此时可以充分衡量续保和退保的利弊,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形进行考虑后,再行决定后续跟进措施。

    第四,如果已经与银行或保险公司联系维权事宜,建议通过银监局合理介入,让事态平稳发展,在法理与情理中合理解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