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市财政发展“十四五”规划
  • 发布日期:2022-01-18
  • 信息来源:
  • 编辑:随州市财政局
  • 审核: 张春燕



                                                                              

一、“十三五”时期全市财政改革与发展工作基本概况

(一)财政收支稳定增长

(二)服务发展成效显著

(三)民生保障持续加强

(四)财政改革稳步推进

(五)财政监管有序开展

(六)财政自身建设加强

二、“十四五”期间全市财政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的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三、“十四五”时期全市财政改革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预期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预期目标

四、十四五”财政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加大收入征管力度

(二)加大培植财源力度

(三)加大公共财政保障力度

(四)加大财政改革力度

(五)加大财政监管力度


根据《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湖北省财政十四五规划》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制定《随州市财政发展十四五规划》。

一、“十三五”全市财政改革与发展工作概况

(一)财政收支稳定增长。面对经济下行、国家大规模减税降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一系列减收不利因素,财政部门认真履责、积极应对,既认真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又实施更加积极财政政策,创建良好税费环境,支持企业加力发展,做强基础财源。2016年至2020年,全市财政收入分别完成45.55亿元、48.6亿元、47.38亿元(按新口径)、49.1亿元、35.88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5.1%9.2%9.2%3.6%-26.9%,财政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收入质量逐年提高,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由2016年的64.2%,提升至2020年的77%,位于全省前列。按照保民生、保运转、保重点的要求,加强统筹调度,严把支出关口,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保障水平,2016年至2020年,全市财政支出分别达到148.32亿元、152.98亿元、154.14 亿元、157.98亿元、190.94 亿元,支出规模不断增大,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服务发展成效显著。五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财政部门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激活市场主体,创优发展环境,为全市发展注入新动力、激发新活力。

1、集中财力保重点2016-2020年,市本级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1.85亿元,支持了污水处理厂、桃园大桥、高铁站配套设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一批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投入15.59亿元用于公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等住房保障事业。

2、集中财力促发展2016-2020年,市本级累计安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5亿元,全市累计安排17亿元,兑现落实市委、市政府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科技成果转化、炎帝人才计划等促进高质量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支持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加快构建特色产业体系。

3、助推产业升级。累计争取省级县域经济发展调度资金31.29亿元,支持重点产业和骨干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提质升效。

4、优化发展环境。一是改善融资环境。筹措1.6亿元,支持工行、建行推广助保贷集合贷,引导担保公司和金融机构为128户企业发放贷款16.86亿元;筹措8670万元在全省率先设立续贷周转金,开展过桥贷款业务128次,为69家企业续贷资金11.6亿元,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二是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认真落实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系列优惠政策,特别是全面推行营改增后,联手税务部门加强营改增税负监测分析,确保营改增后企业税负只减不增;加强清费治乱。着力加强涉企收费监管,推行涉企收费一费制,制定涉企收费清单。三是加强涉企收费专项检查,重拳打击涉企乱收费、加重企业负担行为,营造最优企业发展环境。共清理取消和暂停行政事业性收费102项、政府基金6项,减少企业负担7200万元。四是加大放管服力度。取消行政审批事项,将会计代理记账资格审批改为备案审核,制定行政权力清单41项,规范财政行政行为。

5、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针对国家、省整合专项转移支付、减少项目资金的改革形势,紧密跟踪分析国家、省出台的政策,结合随州实际研究策划包装项目,全力争取国家、省政策资金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累计争取专项资金171.94亿元,弥补了我市财政收入块头小、财力支撑不足的状况,有力的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三)民生保障持续加强。一是加大人员经费保障力度。将预算内新增财力84%用于增加人员经费,筹措资金切实落实中央、省先后出台的规范公务员津补贴、调整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等10项刚性增支政策。二是加大三农投入。累计安排91.87亿元,支持农业产业化、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洁美家园等。三是加大民生支出。安排教育事业支出80.64亿元,社会保障支出87.81亿元,医疗卫生支出60.26亿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四是大力推进精准扶贫。通过建立财政扶贫投入保障机制,统筹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全市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共计1.6亿元,统筹包括中央、省、市、县到村到户财政性扶贫资金7.34亿元,扶贫工作稳步推进。五是推进全民创业、扩大就业。安排2000万元对创业培训、人才激励、大学生创业、创业孵化器等重点扶持;投入小额担保贷款基金3.21亿元,新增担保贷款4.52亿元,安排贴息资金3876.6万元,支持下岗职工、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创业。

(四)财政改革稳步推进。根据省、市全面深化改革的的要求,全市财税体制改革着力推进七大类、33项重点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

1、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一是完善了预算管理体系。将政府性专项债务纳入预算管理,进一步完善全口径预算。二是推进中期财政规划。设立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推动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加大公共财政预算与政府性基金预算的统筹力度,将地方教育附加等5项政府性基金转列公共财政预算统筹使用。三是完善预算定额体系。细化市直部门为四大类6小类11档,逐项分类分档确定开支标准和定额,保证公用经费定额测算的科学、公平、合理。四是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加大对项目支出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不断提升财政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2、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国库单一账户管理体系,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制定《市本级财政对外借款工作管理办法》,实行出借、回收、监督全过程管理,防范财政资金风险。加强国库管理,通过督促预算单位加快支出进度、对符合专户管理的资金进行专户管理、探索国库现金管理等方法,不断提高资金效益。

3、建立规范的政府债务管控机制。实行债务归口管理,强化措施化解旧债,从严控制新增债务。严格单位申请、财政审核、政府审批的举债程序执行,没有按程序申报审批的,不予批准举借政府性债务。完善债务预算管理制度,将政府性专项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对政府性债务举借、使用、偿还及债务余额、结构、期限等内容,由市政府审定后,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接受人大和社会监督。

4、完善财政支出管理机制。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清理,用于重点项目建设;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统筹,整合涉农专项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了涉农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强化市级政府投资项目预算评审;全面推进公务卡改革,严格实行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制度。

5、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完善政府采购审批程序、审批权限和采购方式,提升政府采购公开透明度。

6、大力推进营改增改革。及时成立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积极与国、地税部门沟通协调,及时解决推动改革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政策研究,认真做好测算营改增税收评估工作,分析研究全面营改增改革后对全市财政收入和财力的影响,为下一步财政体制改革做好准备,为市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7、稳妥有序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推动污水处理、就业培训、养老服务、残疾人康复、旅游推介、公共文化产品等项目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领域建设的应用。

(五)财政监管有序开展。充分发挥财政监督作用,更新监督理念,突出监督重点,改进监督方式,全面加强全市财政监督管理。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新预算法》,强化部门预算执行的主体责任,突出财政部门的监督责任。二是完善相关制度。先后完善出台了《因公临时出国经费管理办法》、《随州市公务接待管理办法》、《随州市市级党政机关培训费管理办法》、《随州市市级党政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随州市党政机关会议定点管理实施细则》等11项管理办法、制度,强化源头控管。2016年以来,全市三公经费呈逐年下降态势。积极推行公务卡全覆盖,从财政收支总开关上进行控制。三是加强专项检查。定期开展会计监督检查、经费票据支出专项检查,先后配合市纪委开展四项专项整治三个专项治理,财政监督检查常态化、财政监督问责常态化,部门财务支出逐步规范化。

(六)财政自身建设加强。近年来,全市财政系统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力争打造一支忠诚、廉洁、高效的财政队伍。一是干部管理持续深化。通过强化党规党纪教育、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开展不作为、慢作为专项整治,引导各级党员干部明纪律、守纪律、懂规矩、讲规矩,促进广大财政干部想干事、干实事、谋成事。二是廉政建设弛而不息。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大力开展警示教育,深入推进作风建设,转变机关作风,努力打造一支廉洁、高效的财政队伍。五年来,市财政局连年获得政府目标考核优胜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党建工作先进单位,获得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称号。

二、“十四五”期间全市财政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的机遇 

1.从国家战略谋划来看。世界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已进入加速演变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影响深远。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不断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同时,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发展韧性不断增强,社会大局的稳定等多方面有力条件既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又为地方财税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从省级发展定位来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提出的四个着力”“四个切实总体要求,湖北省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战略落地、汉江生态经济带实施、竭诚优化营商环境以及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制定的财政货币政策和支持湖北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必然会推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产业项目和重要应急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等落实落地,为全省改革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3.从我市实际优势来看。经过十三五时期奋力发展,我市区位、资源、文化、生态等多方面优势正在扩大,产业特质较为鲜明,成长潜力巨大,经济社会发展后劲越来越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题,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在随州叠加,湖北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赋予随州新使命,这些均为随州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宝贵机遇和战略支撑,也逐步成为随州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

(二)面临的挑战

1.国家层面减税降费政策的持续实施为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及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变化带来的影响,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更多普惠金融税收优惠政策,伴随放管服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和六稳六保等举措的持续发力。体现在财政上,一方面,会继续减轻中小企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另一方面,必然会导致财税收入直接减少。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及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不确定性一是新旧动能转换影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结构,将面临转型升级与市场变化的双重压力,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升级属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产业,科技含量高,资金投入大,对资本市场依赖度高,相应的财政支出政策势必传导增压。二是调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改造,必将增加财政支出。

3.行政区划变更后发展时间较短,地方财政保障能力不强2000年成立地级市以后,随州经济体量和税收增长的速度较为缓慢。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支规模较小,在全省17个市州中位次长期偏低,占全省的比重太小;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和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尚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全市每年实际可用财力不足,上级财力性转移支付占比近七成左右,财政支出主要依赖于上级补助,受中央和省政策变化的影响很大,人均可用财力在全省最低,难以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短板太多。

4.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及缺乏大型骨干税源支撑,财政收支压力长期存在。一是受产业结构分布不均衡等因素影响,我市税负相对较低,落后于同期全省平均税负。二是税收规模相对偏小,缺乏大型骨干税源支撑。从规模来看,我市税收收入低于百亿规模,占全省税收收入比重不足2%。从税收来源来看。我市也是全省为数不多没有大型骨干税源支撑的市州之一,税收来源主要由100万以下的零散税源构成,与其他地市州相比差距较大。三是财政收支压力较大。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压力影响,财政收入增幅放缓,支出继续刚性增长,支出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全市财政长期处于紧平衡紧运行状态。

5.经济社会发展刚性需求与地方财政保障能力不足,是财政面临的巨大挑战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顶层设计有待细划和优化,尤其是省以下的具体操作层面到目前仍然是责任不清晰、财力不匹配。突出表现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治理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加之近年来政府债务还本付息即将进入高峰期,给原本财力薄弱的地方财政带来巨大压力。如何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强化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和绩效管理,增强财政保障能力,是财政部门面临的重大挑战。

三、十四五时期全市财政改革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预期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实体现以政统财、以财保政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打造汉襄肱骨、神韵随州战略发展目标,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深化财政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为着力点,以保障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福祉为目的,主动发挥财政工作在随州承接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全面融入襄十随神城市群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为我市加快形成桥接汉襄、融通鄂豫、众星拱月的联动发展新局面提供坚实财政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执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坚决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新时代财政工作,切实体现以政统财、以财保政要求。紧紧围绕中央、省、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认真谋划财政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增强重大战略任务和重点项目财力保障,为实现随州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财政保障。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办好民生实事,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民生保障政策体系,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到各项财政政策措施和实际工作中。

3.坚持新发展理念。

更加自觉地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红绿灯,贯穿财政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找准工作结合点和着力点,不断健全支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坚持改革创新。

坚定不移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客观正视我市财政改革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做好科学论证,把握战略基点。破除影响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更好发挥现代财税体制在资源配置、财力保障和宏观调控等方面的基础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效支撑。

5.坚持依法理财。

深入贯彻落实预算法等法律法规,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完善财政规章制度体系,依法全面履行财政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严格规范财政行政执法。推动实现财政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数字化、一体化,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控预算追加事项,加强财政资金动态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

6.坚持系统观念。

加强财税工作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更加注重从全市谋划全局,以全局服务全市,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坚持加强财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政策衔接,健全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协作机制。

财政收支预期目标

十四五期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目标到2025年实现63.45亿元,其中:2021年属快速恢复性增长,增幅为30%2022年至2025年为中低速增长,增幅均为8%,与同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应;财政收入质量稳步提高,税收占比不低于70%;因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大幅上升,故不具有代表性。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经济恢复正常化,2021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期目标在2019年实际支出157.98亿元的基础上,按增幅7.57%安排。2022年至2025年按年均增幅5%安排,其中民生类支出占比达80%以上。

十四五期间随州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测算表

单位:亿元


         内容

年度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目标

增幅%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期目标

增幅%

2021

46.64

30%

169.94

-11%

2022

50.37

8%

178.44

5%

2023

54.40

8%

187.36

5%

2024

58.75

8%

196.73

5%

2025

63.45

8%

206.57

5%

四、十四五财政发展的主要措施

未来五年,全市财政系统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加大财政收支组织力度、加大财政改革推进力度、加大服务发展助推力度、加大民生发展保障力度,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力度,为实施圣地车都战略,加快建设鄂北门户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提供支撑保障。

(一)加大收入征管力度。加强收入分析和监控,健全财税部门征管协调机制,狠抓征管,确保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库;推进非税收入税式管理,确保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加强土地出让金等政府基金收入的征缴,不断壮大地方财政实力;围绕政策热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继续加大对上争资力度,保持上级专项资金持续增长。

(二)加大培植财源力度。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智造2025等有利机遇,充分发挥财政在资源、资金配置方面的职能作用,大力推进财源建设。一是坚持扩大内需与拓展出口并重,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收入,加快实施消费倍增计划,以现代物流、特色旅游、信息服务、金融保险、养老健康、社区服务等行业为重点,引导消费观念转变,推动服务业大发展。落实出口退税和财政补贴政策,支持企业挖掘出口潜力,引导企业巩固主体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推动出口结构升级。二是坚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并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整合财税资源,更多地采取以奖代补、贴息、参股等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推动转方式、调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积极培育壮大一批稳定的优质财源,不断提高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发展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推进互联网+”行动,积极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培育新的财源增长点。用好节能减排优惠政策,加大对节能技改项目的奖补力度,引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支持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加强污染治理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绿色财源。三是坚持政策激励和优化服务并重,促进发展环境改善。进一步加大对招商引资、精品名牌、驰名商标、突出贡献等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落实清费治乱政策,支持招商引资、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提高龙头企业带动力。继续强化融资服务,加强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推广助保贷、政银集合贷等金融产品模式,扩大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努力破解融资瓶颈。全力支持城投、建投、交投、高新投经营城市,全面推进基础设施提升工程,进一步增强产业支撑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和城市综合承载力。加强服务专班力量,做好一企一策大企业直通车绿色通道服务,加大对企业的帮扶力度,不断提升财政服务质量。四是坚持市域经济与县域经济并重,促进区域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大对县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形成区域良性互动发展格局。

(三)加大公共财政保障力度。一是加大三农保障力度。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支持农田水利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农村环境整治、农村危旧房改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优势特色农产品规模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农业增产增效;落实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和种养业保险财税优惠政策,助推三农改革发展。二是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力度。支持加快构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福利事业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主体的社会化养老体系,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鼓励创业和自谋职业优惠政策,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加大财政投入,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更多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三是加大社会事业保障力度。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善针对不同教育类型的财政支持政策,支持解决教育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适当提高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引导企业、社会多渠道投资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先支持涉及农村和基层群众利益的文化建设,保障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大对文化遗产、文物遗址的保护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大繁荣;完善公共卫生保障机制。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进一步减轻群众的大病医药费用负担。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投入,扩大救助范围。推进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四是加大民生工程保障力度。集中财力保障市委、市政府决策的重点民生项目建设和民生实事,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确保各项民生政策落实,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四)加大财政改革力度。全力推进各项财政改革工作,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一是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全面实行预决算公开;切实加大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力度,统筹各类结余结转资金,提升资金配置效益;优化支出结构,完善预算支出定额标准体系;不断扩大绩效评价范围,逐步建立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严格预算执行、预算调整等事项的法定程序,自觉接受人大和社会各界监督。二是推进财政支出管理机制改革。加快推进统筹使用财政资金,建立以县市为主的统筹使用财政资金管理平台,结合深化预算制度、中期财政规划等改革,促进统筹使用财政资金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国库资金流量监控和预测,确保支付保障能力,提高国库资金效益;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全面实行政府采购公开、公示制度;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一步落实单位的预算执行主体责任,全面实行公务卡制度,建立财政国库动态监控机制,强化部门决算的约束,全面建立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决算批复制度。三是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设置科学合理的债务风险预警指标,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债务的整体风险状况,实现对债务的规模、结构和安全性的实时监控与评估,促进政府性债务监管的科学化、动态化、常态化。四是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把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政府服务事项,全部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切实推动政府职能转变。

(五)加大财政监管力度。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从严执行已出台的“三公”经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等管理办法,规范财政资金分配、拨付、使用、发放、监管程序,加大监管问责力度。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