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随州市“十二五”文化体育新闻出版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 发布时间:2012-07-11 00:00
  • 信息来源:
  • 编辑:admin
  • 审核:杨文明
打印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随州市“十二五”文化体育新闻出版
文物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随州市“十二五”文化体育新闻出版文物事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随州市“十二五”文化体育新闻出版文物事业发展规划

    为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和市委“工业兴市”的战略部署,以“鄂西圈”建设为契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积极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制定随州市“十二五”文化体育新闻出版文物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文化事业发展回顾
    (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市、县(市、区)、乡镇(办事处)、村(社区)四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市图书馆神农分馆、市博物馆、市民中心、神农公园、滨湖体育公园、炎帝故里风景区建设等重大项目相继落成,实现了随州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性突破。维修改造乡镇综合文化站39个,建成农家书屋910家,体育健身工程241处,完成1个城市社区文化中心、1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设备购置,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初见成效。基本建立了以市、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全民健身中心为龙头,以乡镇综合文化站为基础,以“农家书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为支撑的社会文化活动网络。
    (二)群众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广泛开展农村文艺调研、广场文艺汇演、文化进社区、文化进学校等文化活动,丰富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期间共举办广场文艺活动400多场,观众达200多万人次;送戏下乡500多场,观众近50万人次;向20多个乡镇赠书20000多册;博物馆年免费接待游客90万人次,曾侯乙墓年接待游客35万人次,图书馆年免费接待读者40万人次。
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成功举办首届全市运动会;我市运动员多次在省运会、青少年年度比赛中获得金、银、铜牌。全市年均举办各级各类体育活动300多场次,参加人次超20万;体育爱好者逐年递增,经常性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超过30%,其中城区达到40%,全民健身意识大大增强;县(市、区)、乡镇(办事处)、村(社区)、企事业单位运动场地建设及健身设施明显改善;第三次全国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显示,全市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明显提高。
    (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
    抢救性修缮了大批文保单位,整理编辑出版《随州文物志》,完成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6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3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被中国音协授予“中国编钟之乡”荣誉称号,广水市获得“三乡”称号。成功申报金鸡岭等十二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完成了擂鼓墩古墓群文物保护规划的评审工作。完成了全市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和数据登录工作,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物点2276处。
    (四)文化市场繁荣有序
    在全市范围内多次开展网吧大型联合检查行动,依法对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网吧进行查处或责令停业整顿。大力开展打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对全市所有互联网接入商进行清理,对网上电子出版物进行专项整顿,有效打击了利用网络传播不良信息的行为。严厉打击利用歌舞娱乐场所从事色情、淫秽、吸毒、贩毒等违法活动,有效维护了文化市场经营秩序。连续多年开展统一销毁违法音像制品活动,特别是每年定期开展以校园周边环境为重点的文化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对学校周边网吧、歌舞娱乐场所、书刊经营点等文化经营单位进行清理整顿,有效净化了社会文化环境。
    (五)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群众文艺作品、影视剧佳作不断涌现。创作演出音乐、舞蹈、戏剧、小品等作品20多个。成功拍摄《凤舞天下》等电视电影,创作了《编钟敲起来》、《炎帝大歌》、《梦随心动》等精品歌曲,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主要产品生产逐年增长。健身俱乐部、乒乓球馆、羽毛球馆等健身服务场所不断增加。
    (六)产业发展形势喜人
    影剧场、歌舞厅、健身娱乐场所等文化经营企业,随着市场发展和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利用,进入大规模提档升级阶段。新兴文化产业、体育休闲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新闻出版产业稳步发展。广彩、同和诚等4家印刷企业进入全省行业50强。随州市编钟编磬复制厂、广彩两家文化企业入选全省首批(十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体育彩票年销售额过2000万元。
在全市文化事业和产业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是:公共文体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财政投入虽然每年加大,但与需求相比还很不足;文化产业数量少、规模小,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能力不够强,不能很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文化活动档次和质量都有待提高;文化体育文物高端人才匮乏;文化与旅游业结合不够紧密,直接推动经济发展作用不够明显等等,需要在“十二五”期间努力改善。
    二、“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要求,以推进“文化随州”建设为主线,加大力度实施重点文化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努力构建独具随州特色的文化事业产业体系,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工业兴市”战略创造良好文化环境。
    (二)基本原则
    1、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充分认识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2、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充分认识文化的经济属性,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3、改革创新和继承发展相统一的原则。继承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建设富有随州地方特色的文化工程,拓展传统项目,适应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趋势,广泛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
    4、政府引导和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性质,明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政府部门要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等职能,努力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培育文化产业主体,发展和壮大文化产业。
    (三)总体目标
    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服务功能显著增强,文化事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加快发展具有随州特色的文化产业,积极培育具有随州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群,文化创新能力和产业综合实力大大增强,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增多,努力实现“文化随州”建设的目标。
    发展的重点目标:
    ——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健全完善,社会文化活动阵地更加巩固。市、县(市、区)、乡镇(办事处)、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一定建设标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城乡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城乡特色文化繁荣,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初步形成具有随州特色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产业。
    ——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不断创作生产出既有思想内容,又有市场价值和随州特色的文化精品;体育整体实力增强,举办重大赛事和重大文体活动能力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具有国内省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景区、品牌活动、品牌赛事、品牌剧目、品牌产品。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文化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效益更加明显。
    三、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主要任务
    1、加快文化设施建设。
    (1)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健全市本级、县(市、区)、乡镇(办事处)、村(社区)四级文化设施网络,形成比较完备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建设一批现代化文化设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加快建设标准化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原则上每个社区设置一个,全市新建居民小区配套规划建设文化设施。高度重视乡镇(办事处)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努力实现“五个一”,即:一个老年人和少儿文化活动室,一个图书阅览(电子阅览)室,一个阅报栏或宣传橱窗,一个集健身、娱乐、教育、活动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活动室,一个室外休闲公园、小广场或体育场。
    (2)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以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建设为重点,加快各种文化信息资源的分类整合。到2015年,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信息资源库;建成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二级中心(乡镇中心和村中心),形成覆盖城乡的基层文化信息网络。
    2、大力繁荣文化艺术。
    (1)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大力创作和生产思想性、艺术性统一,反映时代特征、体现随州特色的精品力作和文化品牌。充分发挥群众艺术(文化)馆、书画院、剧院、协会组织的创作、培训、指导作用,提升艺术创作水平,培养和壮大专业人才队伍,形成精品涌现、演出活跃、内容丰富、人才辈出的新局面。
    (2)加快振兴传统戏剧。推进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促进艺术表演方式和剧目的创新,形成以随州编钟乐团、曾都花鼓剧团、广水楚剧团为龙头,各级表演团体为基础的艺术表演团体体系。加大对本地戏剧种类的整理和开发力度,鼓励和支持随州花鼓戏的保护传承。
    (3)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围绕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的要求,积极举办全市性的文化艺术节、戏剧节、广场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形成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建立常态机制,完善流动舞台演出制度,营造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氛围。
    3、加强文物保护与利用。
    (1)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加大文物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认真组织实施《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重点做好擂鼓墩曾侯乙墓遗址考古公园建设。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重点文保单位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汇编工作。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
    (2)加强文物保护开发。重视各县(市、区)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将保护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将抢救性保护与产业性开发相结合,走出一条文物保护与开发和谐共进的路子。重点围绕“编钟文化”和“炎帝神农”的保护开发,实施抢救性保护政策,积极鼓励文物保护与特色旅游的结合利用。
    (3)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建立保护名录,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构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领域,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
    (4)加强博物馆建设。构建以市级博物馆为龙头、县级博物馆为骨干、各种纪念馆为补充的博物馆网络。重点推进市博物馆二期、曾侯乙墓遗址展示厅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对民间收藏文物的指导与服务,大力提高展览展示水平。
    4、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十二五”末,文化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使之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
    (1)网络文化市场。引导和鼓励网吧连锁经营,调整网吧市场结构,不断提高网吧规模、档次、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使规模化、规范化、主题化、品牌化的网吧企业逐步成为网吧行业的主流。鼓励利用互联网经营艺术品、视听节目、动漫、游戏、演出等项目的发展,扶持原创的、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研发。
    (2)演出市场。完善市场机制,放宽市场准入政策,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和演出经纪机构的建设。积极发展和扶持健康向上的大型综合娱乐场所,注重引进格调高雅、形式新颖的文化演出节目和文艺团队,提高随州市演出市场的品牌知名度。积极发挥演出中介机构的作用,突破地域和行业限制,实现演出团体、经营场所的强强联合,实现资源共享,突出整体优势,拓展国内外演艺市场。引导和规范农村演出活动,繁荣和发展农村地区演出市场。
    (3)娱乐市场。优化我市娱乐市场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娱乐市场规模和层次,因地制宜,特色经营,引导娱乐市场向规范化、品牌化、综合型、特色型发展。鼓励大型商场、公园、旅游度假区、星级宾馆等场所开办配套娱乐项目。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健康向上和技术先进的新兴娱乐方式,创新娱乐业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娱乐设施,加强文化娱乐主题园区建设。
    (4)整合文物复仿制工艺品厂。利用现有条件,突破所有制和地域限制,吸引外资,鼓励不同经济成份投入到文物复仿制中来,以股份制改造为重点,以规模化经营为发展方向,筹划组建文物复仿制产业集团,优化资源配置,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利用市场经济发展杠杆推动产业发展。
    (5)发展新闻出版产业。积极扶持科技含量较高的中、小企业,推进中、小型印刷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大力调整印刷企业的产品结构;以出版物印刷企业为龙头,提高印刷质量和印刷工业总产值;大力发展具有高新技术的包装装潢印刷企业;压缩、精简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大力发展出版物发行业。
    (6)大力开发体育市场。搞好全民健身俱乐部市场经营和培训工作,充分发挥体育设施强身健体的功能作用,提高市民体育健身、体育休闲、体育文化的消费水平。
    (二)发展重点
    1、基础设施建设。
    (1)随州市体育中心建设。分期建设市体育中心,包括体育场、综合体育馆、室内游泳馆等体育综合性设施,可承办国家级单项体育比赛,省级综合性运动会,大型文艺演出。
    (2)擂鼓墩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启动曾侯乙墓遗址展示厅项目。逐步将市博物馆与擂鼓墩曾侯乙墓连成一片,把擂鼓墩、义地岗、叶家山、西花园、庙台子捆绑一起申报随州曾文化考古遗址公园,全力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
    (3)“三馆”建设。启动随州市图书馆建设,建筑面积不少于12000平方米,总投资6000万元。启动随州市博物馆二期工程建设,总投资约2000万元,建设博物馆后两翼,全面提升陈列档次,提升免费开放水平;规划投资1000万元,建设市级群艺馆。指导各县、市、区做好“三馆”建设。积极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基本服务向群众免费开放。
    (4)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加强公园、绿地等公共场所健身活动场地和体育设施建设,有计划地申报社区体育健身器材的配给数量,支持和鼓励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在寒暑假和公休日向公众免费开放体育设施。不断完善滨湖体育公园配套体育设施建设,规划投资1600万元,在滨湖体育公园旁建设室内综合健身馆、室外田径场、室外游泳池。指导各县(市、区)按标准完成“一场一池一馆”(田径场、游泳池和体育训练馆)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市运动水平及全民健身水平,满足人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
    (5)全面实施文体惠民工程建设。全市乡镇文化馆、建制村(社区)农家书屋、健身工程建设覆盖率达100%。
    2、业务建设。
    (1)市博物馆达国家一级馆标准,争取市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
    (2)乡镇文化站、城市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健身工程等提档升级,达到一定建设标准。
    (3)每年积极组织创作各类作品(节目)并能参加省级及以上发表或展演。
    (4)以机关、学校、军营、农村、工厂为基础,组织市、县(市、区)、乡镇(办事处)文艺表演队编排计划生育、党风廉政、综合治理等节目送戏下乡活动,逐步形成群众文艺表演体系。以群艺馆(文化馆)为依托,成立文化培训基地,多层次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5)定期举办市级综合性体育运动会、市直机关运动会,适时举办农民运动会、学生运动会,进一步提高我市竞技水平和全民健身水平。
    3、文艺创作。
    (1)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创作排演和提升1台富有思想内涵和随州特色的精品剧(节)目,既参加全国性艺术展演评比,又可在全省巡回演出。鼓励社会演艺力量创作排演适应文化旅游市场需要的精品剧(节)目,在旅游景点驻场演出。
    (2)鼓励创作剧本并在省级以上发表或展演。
    (3)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载体,创作有一定质量的大型剧目并进行招商演出或影视剧拍摄。
    (4)搜集、整理、出版《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州市文物志》。
    4、文物保护。
    (1)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为基础,以炎帝神农、编钟等为重点,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适时公布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文化市场管理。
    加强文化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强化市场监管,积极引导文化市场建设。进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推进城区文化市场统一执法。
    6、文化产业。
    (1)重点打造“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编钟文化节”节庆活动。
    (2)建设一批文化景点。中国编钟音乐园和中华农耕文明园。
    (3)建设特色文化广场。编钟文化广场、炎帝神农文化广场、中国专用汽车文化广场。
    (4)创建文化产业项目园。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随州市文物复制业产业园。
    (5)建设文化市场。大力发展文化市场经营点,不断增加就业机会。
    (6)力争发展1—2家注册资本过1000万元的出版物印刷企业,1—2个年产值过5000万元的包装装潢印刷企业,建立6个教辅资料发行的二级批发企业,引进或建立2—3个出版物发行连锁店。全市印刷工业总产值年均增加10%,全市出版物发行总产值年均增加15%。
    (7)积极探索和争取国内、省内文化体育赛事在我市举办。通过举办各类文化体育赛事,积极主动做好赛事经营工作,提高随州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十二五”期间有计划的争取1—2项国内省内文化体育赛事在我市举办。
    (8)加快体育彩票事业发展。加大体育彩票宣传力度,拓宽电脑彩票销售渠道,销售额年均增加15%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实施
    各级政府要把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落实《规划》措施,建立工作责任制,把文化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文化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市政府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推动文化发展的合力。
    (二)落实国家政策,加大财政投入
    落实国家文化经济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公益性文体事业的投入,将文化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建立健全各类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和基金,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落实公益性文化艺术赞助和捐赠的税收制度,通过财税杠杆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文化建设。
    (三)培养引进人才,加强队伍建设
    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增加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坚持按需引进的原则,重点引进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意产业人才。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高度重视发挥人才作用,构建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服务体系。
    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人才工作部署,建立健全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鼓励在职人员自学成才。充分利用相关院校和培训机构的教学条件,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分期分批培训全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文物业务骨干。
    重点培养和引进文化艺术、文物、考古、体育教练员、尖子运动员等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人才。加强全市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科学设定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机构的编制、人员和经费。
健全基础公共文化服务队伍,逐步实施基层文化单位从业人员资格制度,各级基础公共文化单位持证上岗制度。建立健全基础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选拔制度,造就一批懂文化、会管理、善经营的优秀文化经营人才。
    (四)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按照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着力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着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着力整合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良好体制环境。
    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公益性事业单位以政府为主导,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经营性文化单位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强化服务监管,营造良好环境
    强化政府管理职能,加强宏观调控,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加强和改善政府对文化市场的依法监督,完善属地管理,强化市、县(市、区)依法监管能力,形成权限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做到执法权限法定化、执法内容标准化、执法程序合法化、执法制度规范化、执法监督经常化、执法管理制度化。
    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推动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的协调自律作用,营造有利于文化企业发展、有利于文化繁荣、有利于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良好文化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