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随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 发布日期:2016-01-11
  • 信息来源:
  • 编辑:admin
  • 审核: 李发兵

    中共随州市委三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结合实际,就制定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建议。

     一、“十三五”时期是随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黄金机遇期

    (一)“十二五”随州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三维纲要”,圆满完成了“十二五”主要目标任务。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在全省十三个市州中连续实现“保五争三”,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番,年均增长11.3%,三次产业结构由21.6:45.2:33.2调整为17:49:34。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随州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开放型经济水平持续提升,香菇、茶叶出口分别居全国、全省第一。城乡面貌呈现新气象,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及全省首个环保模范城市,城市管理走在全省前列。群众生活水平实现新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5%、15.9%,“三民工程”持续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平安法治随州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各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得到新加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丰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明显。尤为重要的是,全市上下树立干部“清廉为官、事业有为”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实干兴市的浓厚氛围,探索了适应经济新常态、符合随州实际的文化引领、产业支撑、特色发展的路子,文化软实力、特色竞争力、开放影响力持续彰显,为“十三五”时期和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十三五”随州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三五”时期,随州处于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黄金战略机遇期。当前,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随州的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和发展动力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有着与全国全省共同的机遇特征,另一方面中央和省委深入实施系列重大发展战略,正源源不断为随州发展带来宝贵机遇。主要是,随着国家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实施,随州建设大别山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鄂北门户城市已纳入国家战略,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和全省“两圈两带”、襄十随城市群等战略上大有可为;随着炎帝文化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核心文化,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和国家专用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专用车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应急产业(专用车)示范基地、国家专用汽车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地区、全国专用车质量提升示范区建设的推进,随州“圣地车都”建设已由省级战略上升为国家、省、市共同推动;随着武西高铁、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随州火力发电站等区域性重点项目的建设,极大地改善随州的生产生活条件,将转化为随州跨越发展的难得机遇。机遇当前,责任在肩,错过就是过错。我们必须鼓足干劲、乘势而上,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聚集发展新要素,培育增长新动力,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围绕市场、科技、资源、文化、人才的竞争和区域竞争日益激烈,随州依然处于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大变局之中;发展不够、经济总量不高依然是我市的最大实际,产业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公共服务与群众期盼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极少数党员干部不作为慢作为的现象依然存在。我们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凝心聚力,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三)“十三五”随州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认真践行“三维纲要”,实施“圣地车都”战略,按照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的工作方针,提升特色、放大优势、壮大实力,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四)“十三五”随州发展的主要目标。今后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核心的目标。牢牢把握小康建设全面性的要求,按照经济增实力、社会增活力、城乡增神韵、人民增福祉的思路,更加注重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更加注重小康成果的代表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经济增长保持“保五争三”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在“十二五”末基础上翻一番,人均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鄂北门户城市,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专用汽车之都,创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成全国知名的重要旅游目的地、集散地和全省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光伏、物流产业基地。形成有利于“众创”发展的制度环境、扶持体系、成长空间,努力建成湖北省创新型试点城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质量显著提升,“双百”城市框架基本形成,神韵随州魅力进一步彰显,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努力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新能源产业示范城市、湖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试验区。2018年前实现18.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8个贫困乡镇和126个贫困村全部 “摘帽”。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二、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构建创新引领、特色鲜明的产业新格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壮大实力、提升特色,形成推动随州跨越发展的特色竞争力、特色吸引力、特色影响力和特色新动力。

    (一)以科技创新引领随州形成特色竞争力。

通过科技创新,放大我市民营经济生命力顽强、企业创新意愿强烈的优势,形成随州特色竞争力。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规模以上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加快实现大中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科技活动全覆盖。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创新平台。推动龙头企业创新转型,带动产业链共同创新发展。

    (二)以体制机制创新引领随州形成特色吸引力。按照行政效率最高、审批环节最少、发展成本最低、投资环境最优的要求,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生产要素向随州聚集。

    支持科技创新,提高服务水平。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和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落户。培育特色产业技术联盟,推动各种形式的行业协同创新,借智引智,推动实现“外地研发、随州生产”的创新格局。进一步发挥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的龙头带动作用,推进多层次创新示范。提升民营企业家素质,大力培育新生代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引导民营企业加强管理创新。

    深化简政放权,优化发展环境。深化大科室制与大部制配套的大部制改革,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深入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改革,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率和质量。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全面放开竞争性行业和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消除民间资本进入的隐性壁垒。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落户,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通过降成本、助融资、促改革、强保障等改革创新举措,切实减轻企业经营成本负担。

    纵深推进改革,构筑体制优势。抓住国家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大机遇,扩大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成果,通过招大引强增添发展后劲、形成增长支撑。深化农村改革和城乡统筹改革,用好农村土地确权和林权制度改革成果,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壮大地方税源经济的机制保障。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提高改革决策水平,力求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随州特色版”。

    (三)以产业创新引领随州形成特色影响力。

进一步走好差异化发展和特色创新之路,实现总体追赶、局部突破、特色领先,着力建成以专用汽车为主导的装备制造业和包含农副产品加工在内的食品工业两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以专用汽车为重点推动制造业转型发展。以争创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契机,对接《中国制造2025》,制定随州行动计划。做好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大文章,延长专用汽车产业链,完善集群服务平台,进一步培育产业转型升级新优势,提高 “中国专用汽车之都”的美誉度和市场影响力。做大做强风机、铸造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形成规模优势和特色竞争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产品质量品牌,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推进企业战略合作和兼并重组,促进产业集约集聚发展。

    以现代食品工业推动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建设粮油产品、食用菌、特色蔬菜、有机茶叶等四大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

    以新能源建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发展。完善新能源全产业链条,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风力发电、地面光伏电站、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成全省重要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支持随县、广水市、曾都区创建全国清洁能源示范县。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特色文化旅游推动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充分挖掘炎帝文化、编钟文化、红色文化、大洪山佛教文化等随州文化底蕴和生态优势,推动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休闲旅游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生态旅游。大力推进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工作。大力发展分享经济、现代金融、商贸物流、健康养生等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升,使服务业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四)以要素创新引领随州形成特色新动力。

抓住供给侧改革新机遇,充分发挥随州企业善以市场定取舍的优势,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增添新动力。

    充分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居民消费稳定增长和结构升级,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推动建设城市综合体,合理布局建设消费网点,改造提升城乡流通体系。

    充分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把招商引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产业招商形成集聚效应,以商招商推动企业嫁接重组,以良好环境招商,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依法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方式,激发民间投资新活力。

    充分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提升专汽、食用菌、茶叶、电子等优势产品竞争力,加强出口品牌和出口基地培育,推动产业集聚优势转化为出口优势。

    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创新创业、生态民生“新三驾马车”的作用。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专汽、农产品等产业发展赢得新空间、注入新动力。鼓励和支持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加快企业上市步伐。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培育创新创业文化,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新促进发展。推进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任务。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在各行各业深入应用、良性互动,创造更多新的经济形态。

    三、坚持协调发展,着力构建统筹协调、融合互动的城乡新格局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围绕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目标,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形成区域联动、城乡一体、基础设施协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的城乡新格局。

    (一)推进主翼联动发展,拓展城乡协调发展空间。优化以随州主城区为核心,以随县城区和广水城区为两翼的“一主两翼”格局。

    加快建设“双百”中心城市,不断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坚持基础设施超前谋划、产城一体融合发展、新老城区互联互通,“东进、西优、南拓、北调”,不断拓宽城市骨架,到2020年,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具备容纳100万人口宜居宜业宜旅的城市承载力,基本形成与区域性中心城市定位相适应的空间格局、功能体系和综合实力。统筹老城区和城南新区、城东新区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水平,积极争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强化中心城区高端服务、现代商贸等服务功能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智慧城市。

    提升随县城区和广水城区城市功能,不断提升要素集聚能力。加快建设随县新县城,创建生态园林县城。努力推进广水市应广两城同步发展,打造新型中等城市。

    (二)推进美丽村镇建设,提升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坚持“一镇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统筹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

    加强新型特色小城镇建设。支持小城镇专业园区建设,引导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居民向社区集中。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引导平原农业地区实行节点集聚城镇化,强化中心城镇带动作用;山地丘陵地区以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等优势为依托,走特色发展之路;“口子镇”依托交通和经贸优势,建设商贸强镇。

    建设美丽乡村。打造一批地域风貌明显、荆楚特色鲜明、全省亮点突出的美丽乡村。在随南三里岗镇、长岗镇、洪山镇3镇11村68公里长的随南乡村旅游线,建设美丽乡村、打造“百里画廊”。在广水重点建设107国道沿线美丽乡村。曾都区以洛阳镇千年银杏谷为核心,建设全域性城郊型美丽乡村。高新区建好美丽乡村示范片。推进旅游名村、产业新村、农村新社区建设,建设农民幸福美好家园。

    (三)推进基础设施协调发展,提供城乡协调发展支撑。强化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发展导向,坚持适度超前、突出优势、补齐短板的原则,推进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以铁路、公路、航空为骨架的立体交通网络,进一步打造便捷、通畅的综合交通体系,建成区域性交通物流枢纽。加快推进武西高铁随州段建设,积极推进随州经麻城至安庆铁路、宜昌经随州至信阳快速铁路、月山经随州至益阳铁路和上海经南京、信阳至襄阳快速铁路随州段建设前期工作,积极谋划孝感经广水至信阳城际铁路。快速推进城际快速通道和旅游公路建设,有序推进县乡道改造和连通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网络,深入推进 “村村通客车”工程。推动客货站场建设,全力打造区域性客货运集散中心。推进广水八里岔军民两用机场可行性研究工作,扩建厉山湖北新民通用航空机场。加快推动华能随州电厂建设。加快建设随州50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建一批35~220千伏变电站。实施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随州段)及随州段分水口以下配套工程,打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毛细血管”;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统筹三网融合发展,建成“宽带中国”示范市,夯实“智慧随州”建设基础和支撑。

    (四)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发展,丰富城乡协调发展内涵。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努力实现“文化小康”,不断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美誉度。

    加强先进思想文化引领。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炎帝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精神、季梁以人为本的爱民为民精神等随州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有序开展随州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活动和“书香随州”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各类文明创建,积极倡导爱国诚信、务实创新、开放包容、崇德尊法的社会风尚,不断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文化旅游产业支柱化培育工程,突出特色地域历史文化和山水生态旅游资源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要素融合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加快建设编钟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园,建好曾随文化大遗址片区,接续城市肌理和文脉,实现随州由文化旅游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跨越。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成新建市级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和5个县级“两馆”建设任务,实现行政村、社区文化广场全覆盖,形成城市“十分钟”、农村“十里地”“双十文化圈”和15分钟健身圈。

    (五)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健全军地协同发展机制。加强规划引领和资源整合,完善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发挥专用汽车产业优势,鼓励本土企业引进军工产业优质资源项目,实现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优势互补、有效融合。积极支持国防建设和军队改革,加强国防动员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强化全社会国防意识。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和双拥模范城(县)创建活动,扩大社会力量拥军优属成果。

    四、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新格局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牢固树立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的观念,持续开展绿色生态革命,坚持从生产和生活两头入手、治理和保护两手齐抓、约束和激励两端发力,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一)以“绿满随州”为引领,奠定随州绿色发展基础。坚持保护绿色存量与打造绿色增量并重,着力使绿色成为随州的发展底色,坚持“增绿”与“增富”并重,使青山“绿起来”,群众“富起来”,以绿色理念引领随州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深入实施“绿满随州”行动。开展新一轮以生态自然恢复为主的森林资源保护工程,确保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4.5%。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坡岗地多功能开发,培育壮大木本油料、香菇、马铃薯、食草畜牧、核桃、蓝莓、油莎豆等特色产业,着力实施“山上绿色产出倍增工程”,在山上再造一个“绿色随州”。

    完善城市绿色空间格局。在外环、新316国道和炎帝大道形成的258平方公里范围内,建设“一轴一环三片”城市生态空间格局。“一轴”,即以府河流域两岸为轴,包括从随县到曾都区到随州高新区的绿色生态轴线。“一环”,即从随县到炎帝故里景区,经炎帝大道到随州高新区,经东外环到随县的环路,道路两边按照50米宽进行绿化,形成绿色生态长廊。“三片”,即随城山森林公园,大堰坡生态产业示范区,漂水湿地公园。完善城市的天际线、景观视廊,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扩大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利用自然山体、湖泊水系等形成区域绿道网络。

    严格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严守耕地保护、开发强度和生态保护三条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永久生态廊道以及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基本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市域国土空间体系。

    (二)以绿色低碳为重点,推动随州绿色环境建设。从治标角度守住山青、天蓝、水清、地洁的底线,从治本角度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动实现环境指数与产业指标同步提升、经济与生态良性互动。

    大力推行绿色低碳发展模式。落实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加快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全面推行绿色清洁生产。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大力发展绿色交通、绿色设施、绿色建筑。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创建国家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大力加强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牢固树立“环境资源有限也有价”理念,全面实施水、大气、土壤生态保护行动计划,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全面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和水功能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管理,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控制工业烟粉尘排放量,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禁抛,强化机动车污染控制。实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用地比例结构,走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加强矿山环境治理与修复,做好环境风险防范。全面提升森林、河湖、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三)以绿色文化为保障,促进随州绿色社会形成。把塑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重要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群众能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创业致富,让生态建设成果可感可知可评价。建设绿色制度文化,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以绿色GDP为导向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倒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绿色政绩观;落实中央关于环境治理基础制度改革的各项部署,完成环保监测监察执法制度建设。建设绿色思想文化,强化全社会的生态伦理、生态道德和生态价值意识。建设绿色行动文化,把生态文明、健康生活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推动全民形成文明、绿色的生活消费方式。

    五、坚持开放发展,着力构建双向开放、内外联动的开放新格局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大趋势,准确把握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带来的发展机遇,做到内外需并重、进出口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引技引智并重,努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一)借船出海促开放。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到境外设立经营机构、研发中心,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收购兼并、注册品牌、承包工程等活动,大力开拓沿线市场,巩固和深度开拓美国、欧盟、日本等主体市场,加快开拓东盟、东欧、非洲、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不断推进市场多元化。打造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型贸易,加快拓展新兴出口市场。努力提高对外劳务合作层次。

    (二)利用外资促开放。树立“市外即外”理念,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更有质效集聚要素资源。把高新区和各类开发园区作为招商引资主窗口、转型升级主阵地,推动高新区围绕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专用汽车产业基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试验区、湖北创新创业示范区、随州产城融合引领区目标,全力搭建招商共享平台,在招商引资中发挥更好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曾都经济开发区、随县经济开发区、广水经济开发区、各类专业园区提质提效,做优特色、加快发展;围绕支柱产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城市功能定位,按照项目集中、产业集群、资源集约、功能集成的思路,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兴办产业园区,承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整体转移,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积极探索联合审批登记制、格式化审批、分段审批登记等外资项目准入许可新模式,放大各部门服务外资企业的合力效应,不断优化我市外商投资环境,增强吸收外资的比较优势。坚持整体推介与专业招商有机结合,精心组织境外招商活动;注重培植市场、民间招商主体。积极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发挥我市农业和生态资源优势,利用外资发展现代农业和开发建设旅游资源、设施;加大服务贸易利用外资力度,对接武汉服务外包产业;通过境外借款、加工装配、再投资等方式,提升利用外资质量。

    (三)企业联合重组促开放。用好用足“壳”资源,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大型跨国公司、国内上市公司、央(省)企和知名民营企业,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大型企业以并购、控股、参股等方式参与我市企业兼并重组、联合重组,提高以企引企成效。抢抓央(省)企改革重组、布局新兴产业的契机,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带动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形成新的产业优势。

    (四)对外贸易促开放。完善国家级食用菌出口基地平台服务功能,创建国家级出口专用车产业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茶叶出口基地。以国家、省外贸扶持政策为导向,进一步提高扶持资金的覆盖面和受惠率;以国际市场竞争为倒逼,引导企业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重点扶持专用汽车、通讯电子、汽车零部件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以及农产品、纺织服装、轻工等特色产品出口,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创建更多出口品牌,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服务、质量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加速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争创国家高新技术出口示范基地,巩固随州外贸出口大市优势地位。

    (五)文化交流促开放。擦亮“炎帝故里、编钟之乡、佛教名山”等文化名片,打造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编钟音乐文化节两大国际性文化品牌,办好中国(随州)专用汽车博览会,扩大随州文化对外影响力,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以文化引领,强产业支撑,实现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双赢。推动缔结友好城市关系,以车为媒、以兰为媒、以菇为媒、以茶为媒、以编钟音乐为媒,深化与港澳台和华侨华人交流合作。推动大别山、桐柏山、大洪山区域和汉江、淮河流域的跨省、跨市文化经贸合作,实现基础设施互联,发展资源共享。

    六、坚持共享发展,着力构建普惠均衡、共建共享的民生事业新格局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把“民生决定目的”作为践行“三维纲要”的“底线之底”,坚持“六民要旨”,专注念好“衣食住行、业教保医”八字经,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随州的发展更有温度,让老百姓的幸福更有质感。

    (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总要求,因人因地定向施策,针对贫困家庭状况,分类实施产业和就业扶贫、助学扶智脱贫、搬迁扶贫、生态保护扶贫、兜底性保障扶贫、医疗救助扶贫。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全面实施分布式光伏扶贫工程,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拓展贫困群众增收途径。加强贫困人口动态监测,建立阻断返贫致贫长效机制。严格落实扶贫责任制,强化考核,确保限期脱贫。

    (二)深入实施“三民”工程。持续深入实施以“发展民主、保障民生、凝聚民心”为主要内容的“三民”工程,推动由随州主城区向随县、广水社区拓展。坚持问题导向,完善以上率下、政策驱动、考评奖惩机制,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凝聚保障民生合力。突出党建引领,形成坚强战斗堡垒,健全现代化、多元化、多样化的社区治理体系,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三方良性互动,推进社区民主管理。建立服务绩效评价机制,真心实意服务群众、真抓实干改善民生、真金白银投向基层,及时回应居民新需求,以心换心凝聚民心。力争“e+”为民服务体系覆盖所有行政村和社区。

    (三)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全面改造计划,逐步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发展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主导和特色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办好特殊教育。发展老年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落实好考试招生制度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任务。

    (四)促进更高水平就业创业。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就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工作。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工作。实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劳动力市场,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五)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制度。逐步缩小收入差距,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深化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强化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为重点的基本保障,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加快推进各类养老保险制度衔接,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各类医疗保险制度统筹整合,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改进医保支付方式,发挥医保控费作用。健全预防、补偿和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努力推动医疗救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完善住房保障政策,积极推进城乡危旧房改造,加快改善困难群众居住条件。

    (七)推进健康随州建设,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强化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建设。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完善药品采购和供应保障机制。实施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健全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用得放心。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服务。鼓励和支持“医养结合”,加快发展养老养生产业。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二孩政策,深化生育关怀,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贫困妇女、单亲特困母亲、老人等困难群众关爱服务体系。支持残疾人发展,健全扶残助残服务体系。

    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根本保证

    顺利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党的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必须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振奋精神,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强化各级党委领导发展和管党治党的双重主体责任。强化发展是第一要务、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坚持“力度统一论”,做到推进改革发展力度有多大,全面从严治党力度就有多大。健全明责、履责、问责机制,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党治党责任体系。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形成抓早抓小、动辄得咎的监督执纪新常态,强化党章党规党纪的刚性约束,严肃党内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保持正风反腐高压态势,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加快推进制度创新,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加强审计监督和巡视整改工作,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践行“三严三实”要求,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驰而不息纠治“四风”,加大治庸治懒力度,促使全市广大党员干部 “清廉为官、事业有为”,以党风政风持续改善带动社风民风不断好转。

    (二)提升各级党组织领导跨越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各级党组织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改进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制度化建设,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政策、督查重点工作落实、强化绩效管理的工作机制,落实党委常委会定期听取同级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党组工作报告制度,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党组独立自主、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认真落实好干部标准,以市县乡集中换届为契机,按照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要求,旗帜鲜明地选用工作面前敢为人先、雷厉风行的人,考验面前敢于亮剑、挺身而出的人,难题面前敢于负责、勇往直前的人,矛盾面前敢于担当、善于突破的人。健全干部考核奖惩机制,坚持从严治吏,强化日常管理,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调动各级各类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加快形成引才聚才制度优势,以人才优先发展之功,收人才引领发展之效。

    (三)汇聚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强农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力度,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积极探索城乡社区协商民主,增强基层自治活力。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发挥政治优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工作的体制机制。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校工作、群团工作部署要求,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高度重视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全面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侨务等政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四)强化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加强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全面推进法治随州建设。切实做好全市立法工作,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精细立法,实现我市立法工作平稳起步、健康发展。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对权利的司法保障、对权力的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全面实施“七五”普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五)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建立人口基础信息库,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相关实名登记制度。提升城乡网格化管理效能,加强党组织领导下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完善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依法调解和多元化调解相结合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和调解工作。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控、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机制,严密防范、依法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极端宗教活动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守安全生产红线,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六)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议目标落实落地。

按照中央精神和市委决策部署,编制好全市“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好本地区“十三五”规划。各级各类规划要增加明确反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标,增加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把全会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凝心聚力,务实有为,推进“圣地车都”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