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创新引领潜江文化大繁荣
  • 发布时间:2015-12-14 09:15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随州市审计局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荆楚行记者 刘望舒 全正 周娜 李德荣

    11月8日至10日,全国剧本创作交易会在潜江成功举办,这是继曹禺文化周、曹禺剧本奖后,潜江举办的又一国家级文化盛事。
    交易会期间,潜江在海内外共征集剧本286个,评选出优秀剧本12个、提名奖20个,现场签约剧目59个,并邀请全国各地的知名剧作家、剧评家、优秀剧本作者,全国知名企业、艺术院团、影视制作公司负责人近300人参加,规模之大、规格之高、人数之多,让不少业内人士刮目相看。
    “曹禺故里——中国戏剧之都”蜚声四起,潜江文化现象引人瞩目——而这,与多年来潜江坚持文化创新密不可分。
    打好曹禺名人牌
    1984年,潜江与曹禺第一次亲密接触。
    当年,潜江的一部大型现代题材花鼓戏《家庭公案》在北京演出,邀请时任中国剧协主席的曹禺先生去指导。演出结束,曹禺先生兴冲冲地走上台,边走边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看了你们的戏我很高兴,你们知不知道我也是潜江人?”
    1989年,潜江举行“曹禺著作陈列馆”落成典礼,曹禺因病无法前来,便在病榻上写了著名的 《我是潜江人》——“我认识许多人,听过许多熟习和不熟习的声音,但没有一处使我感到如此亲切,如此动心,像‘潜江人’这三个字,使我从心里觉得温暖、明亮……”
    “曹禺故里”,成为潜江文化发展的一张“名片”。如何打好曹禺名人牌,潜江始终在不断创新。
    2004年至2014年,潜江先后举办了三届曹禺文化周。梳理每一届曹禺文化周,我们能够更清晰地了解潜江曹禺文化品牌发展的脉络。
    2004年的第一届曹禺文化周,潜江市委、市政府第一次将打造曹禺名人文化品牌作为全市的文化战略,让人们都知道曹禺是潜江人,首届曹禺文化周的主题,便定为“我是潜江人”。
    2010年的第二届曹禺文化周,围绕曹禺文化品牌,潜江已陆续兴建了曹禺祖居、曹禺纪念馆、曹禺公园、梅苑等,并获得 “中国剧协曹禺剧本奖创作基地”、“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两块国家级金字招牌,正式提出打造“中国戏剧之都”的目标,将潜江定位为全国戏剧的交流中心、戏剧工作者的朝圣之地、中国戏剧的大观乐园、戏剧文化的交流平台。

    去年,在第三届曹禺文化周上举行了全省剧本创作座谈会。今年,潜江又在剧本交易、文化产业上进一步拓展,举办了首届全国剧本创作交易会,被授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编剧专业委员会创作基地”和“中国电影家协会文学创作委员会创作基地”两块“国字号”招牌,并注册成立了“全国剧本创作交易中心”、“搜剧网”(sojuw.cnqjw.com)。
    通过曹禺文化周等活动的举办,潜江不断挖掘和培育曹禺名人品牌,从“曹禺故里”到 “中国戏剧之都”,在不断创新中,潜江已从 “文化自觉”迈向“文化自信”。
龙虾也过节
“龙虾节”是潜江将餐饮服务提升到文化创新层面的生动写照。节庆文化掀起全民热潮,拉动龙虾经济提档升级,龙虾产业向千亿元迈进。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是龙虾节办出影响、办出规模的创新之举。
    从直接成本看,潜江最初举办的几届节会一般都是财政买单。搭舞台、请明星、邀来宾,而这些预算,动辄上千万元,因而被群众所诟病。
    如何将节会持久地办下去,不致因财力不足而难以为继?在改革新常态下,潜江市委、市政府清醒认识到,必须厘清思路、转变观念,依托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办节会。
    2013年,第四届龙虾节首次开始了市场化运作的尝试。经过多方牵线搭桥,天马黄鹤楼酒业有限公司接盘赞助第四届龙虾节,出资400万元承办了开幕式晚会(舞台部分开支)。作为回报,龙虾节组委会提供给该公司11000张门票。该公司采取购酒赠送门票的方式,通过在门票、节目单上印制企业简介,以及开幕式前两小时在视频滚动播放宣传企业形象,黄鹤楼酒的知名度得到极大提升,赚得盆满钵满,除去400万元的开支,还净赚数百万元,并进一步扩大了黄鹤楼酒在潜江市场的占有率。
    受此启发,为办好龙虾节,将节会更多地放手交给市场。潜江成立了潜江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会,代表市政府管理和运作潜江龙虾品牌,协调整个龙虾产业发展。
    2014年6月,由潜江龙虾产业发展促进会主办,枝江酒业有限公司等企业承办和协办的第五届龙虾节,再一次实现了文化与企业的双赢。今年,第六届龙虾节进一步复制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办节模式,并日臻成熟,“中国品牌节庆示范基地”更落户潜江。
    “双五”文化形成潜江现象
    10月23日晚,武昌洪山礼堂内歌舞蹁跹,座无虚席,第二届湖北艺术节闭幕式主题文艺晚会“为人民抒怀”成功举办,潜江群文艺术团表演的舞蹈《花鼓戏迷》精彩亮相。
    该舞蹈刚刚在“文化力量·民间精彩”湖北省第二届群众广场舞展演活动中,从全省各地的31支广场舞队伍中脱颖而出,喜获乡镇老年组一等奖。
    在潜江,每到傍晚,无论是城区还是乡镇,大大小小的广场上都腾起欢快的节奏,广场舞成为老百姓喜欢的健身娱乐方式。而“舞动潜江”,就给这些广场舞的爱好者一个更为精彩的舞台。
    谈到今年文化盛事,潜江市文化旅游局社会文化科科长张汉成如数家珍:6月,龙虾节火爆开场,文化大家、摄影名家、明星大腕云集潜江。1至6月,唱响潜江;7月舞动潜江;9月下旬,欢乐潜江……一年四季活动不间断,大型比赛4、5次,小城人的文化生活比肩大城市。
    潜江市委宣传部部长陈洪思介绍,“唱响潜江”面向青年人;“舞动潜江”面向中老年人;“欢乐潜江”面向农民……“每年轮流举办,覆盖到每个群体。”
    长期的探索与创新,在潜江形成了“演潜江、唱潜江、写潜江、画潜江、摄潜江”五大精品文化品牌和 “唱响潜江、舞动潜江、戏迷潜江、欢乐潜江、魅力潜江”五大群众文化品牌,“双五品牌、双花斗艳”的文化格局,不断散发着成熟文化体系的迷人魅力。
    近年来,潜江市每年拿出600万元,用于精品文艺创作、曹禺文化品牌打造和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十二五”期间,潜江用于城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性文化活动、文化产业扶植和文化体制改革配套的投入突破20亿元。为储备文艺后备人才,政府出资,文化部门与上海戏剧学院、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培养人才,近6年共引进和培养各类文艺专业人才100多人。
    文化花开,潜江先后荣膺“全国文化先进市”“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 “中华诗词之市”“中国民间文化 (荆州花鼓戏)艺术之乡”,2013年入选第一批创建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单,2014年再次被评为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试点城市。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