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创新发展引领襄阳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
  • 发布时间:2015-11-23 09:07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随州市审计局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荆楚行记者 李德荣 周娜 全正 刘望舒

     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11月11日,在全面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中,襄阳市召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会,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王君正提出:要把创新创业文化变成城市精神的灵魂,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把创新引领发展作为第一动力。
    襄阳,这个曾经以汽车产业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工业城市,把创新发展作为第一动力,积极推进产业创新、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
    产业创新,改革经济结构模式
    上世纪末,得益于东风汽车公司的产业转型,襄阳市成为东风汽车公司的重要产业基地之一。享誉全国的东风轻型车、康明斯发动机、富康发动机、天籁小汽车,这些驰誉全国的汽车及零配件产品成为襄阳的一张名片,也成为襄阳人的骄傲。
    进入新世纪以来,襄阳人已不满足于一业独大的经济结构模式,积极发展创新产业基地和创新产品。
    来自襄阳市科技局的统计数字表明,截至2013年底,襄阳市工业经济呈现明显的结构性变化,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得到快速增长。以数控机床、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节能环保等为重点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集聚,以云计算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取得实质性突破。 

    宇清传动插电式商用车自动变速驱动系统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航宇公司柔翼无人机试飞成功、IBM卓越云计算中心入驻襄阳、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襄阳分中心等7个校企地共建研究院落户襄阳……
    如今,襄阳的创新产业发展迅速,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门类和轻、重工业相结合,高科技创新产品与传统工业产品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科技创新,由引进孵化到“襄阳制造”
    大力推进产业创新极大地提高了襄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壮大,统计数据表明,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15.7%提高至2014年的21.9%。
    2015年,全市建有襄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襄城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2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7家省级众创空间。与此同时,各县(市)区均建有相应的科技孵化园。2015年度在孵企业645家,新增在孵企业190家。
    位于襄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湖北百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由几个大学生白手起家共同创业的公司,如今已成为鄂西北规模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公司最大的特色是利用“互联网+”的发展机遇服务农村和农民,利用在农村乡镇建立起来的90多个供销蜂鸟电子服务点,把城市的产品卖到农户的家门口,同时把农户的农副土特产品销往全国。
    最近几年来,襄阳市通过科技创新方式孵化出一批科技企业,支持发展一批科技创新产品,促使一批产品成为享誉全国的“襄阳制造”。
    襄阳是电机软启动技术、装置创始地,曾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建有两个博士后产业基地,获国家专利100多项,列入国家、省科技攻关计划、火炬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24项。目前襄阳制造的软启动产品占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场份额。襄阳软启动已经成为叫响全国的品牌产品。
    航宇嘉泰是我国的重要飞机座椅生产企业。它为波音、空客生产的高科技飞机座椅,已经随波音、空客飞遍世界。
    中日龙工业机器人,以高科技工业自动化技术,正在助推中国工业自动化进程。
    最值得襄阳人骄傲的是新能源汽车,襄阳不仅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学研基地,也是电动客车最早投入生产和和实际运营的城市之一。
    目前,在襄阳市从事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的企业及院所达30多家,拥有近200项专利和实用技术。自2009年12月开通第一条新能源公交车示范运营线路以来,襄阳市已有超过10个新能源公交车线路。
    今年1月至9月,襄阳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新一轮井喷式发展,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产值37.8亿元,同比增长66.5%。东风襄阳旅行车有限公司今年前10个月累计生产新能源汽车近万辆。襄阳生产的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国内主要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之一。
    科技创新成果使一大批“襄阳制造”成为工业名牌产品,成为消费者喜爱的创新产品。襄阳也因此获得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机制创新,为城市发展增添助力
    近年来,襄阳市在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中,大力推进管理机制创新,取得显著成果。
    在管理机制创新中,最为襄阳人自豪的是“一枚印章管审批”。
    11月21日,中央编办三司副司长陈颖一行来到襄阳调研“一枚印章管审批”的行政许可权改革工作,对襄阳“一枚印章管审批”给予了高度评价。
    襄阳“一枚印章管审批”的改革成果来之不易,前前后后经历了好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终于打造出享誉全国的“最优审批程序”。
    襄阳市在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汉江流域中心城市过程中,始终把打造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流程最优、效率最高、监管最好”的城市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2011年和2013年,襄阳市两次共取消和下放330项行政审批和管理服务事项;对保留下来的行政审批和管理服务事项实施了审批流程全程优化;建立了公开透明的阳光审批机制和严明管用的问责制度。
    2014年,全市行政审批事项和管理服务事项由251项减至145项,一批涉及投资、生产经营、社会管理领域的审批项目被取消,充分释放改革红利。
    行政审批改革大大压缩了行政审批事项,也大大减轻了投资和创业者的负担,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但是,新的行政审批仍然有不完善的地方,今年5月以前,襄阳市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在高新区成立行政审批局,将市直26个部门121项审批权下放到高新区行政审批局,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的管理新机制,新机制大大改善了行政服务功能,受到了湖北省主要领导的肯定。
    今年7月1日,襄阳市在和各县市(区)全面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的行政审批管理制度,这一制度全面推开后,大大优化了政府的行政职能和全市的投资创业环境,有效激发了市场投资热情和活力,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产业进驻襄阳,促使襄阳经济正朝着更优、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