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科技之火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曾都区创新驱动发展纪实
  • 发布时间:2019-05-29 10:50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广水市人民政府
  • 审核:罗皓月
打印


  从随州城区沿交通大道北上,坐落着一家大众创业园区——曾都经济开发区。

  这里是创业者、梦想家的乐园。泰晶科技、华威重汽、海德润等项目成功入驻,高端高新产业集聚于此,创新要素纷至沓来。创新,已成为曾都的“潜能激发器”和“崛起动力源”。

  创新战略激活了曾都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在“产业+企业+平台+人才+载体+金融+政策”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驱动下,这里正日益跃升为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基地,呈现一片创新创业的蓬勃生机。

  近年来,曾都区高度重视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助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为打造品质随州示范区提供科技支撑。2018年,全区高新技术产值达到314.9亿元,同比增长15.3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7%,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7家,居全市领先水平。

A 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站在时代的风口,曾都迎来了换道超车的最好时机。创新,便是曾都发展的“最强引擎”。

  近年来,曾都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重点聚焦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电子信息等领域,引导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化发展。

  曾都大力实施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对培育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和定制化联系帮扶,将创新资源引入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在企业、科技服务覆盖到企业、优惠政策落实到企业,推动企业向高成长发展,引导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创新主体正在不断壮大。

  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成熟一个,申报一个。详实摸排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挖掘具备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条件的企业,宣传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意义、程序和税收优惠政策等内容,帮助企业知晓政策、用好政策、用足政策,激发企业申报热情。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2018年以来,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门槛提高的情况下,长兴机械、华星专汽、大同文化、天威汽车共有5项高新技术产品通过登记备案;新楚风、金龙新材料、东风随专、利康药业、亿丰泵业、海德润、田丰农业、盛星机械、江威专汽、武大光子、超洁用品等11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在全市排名前列,科技创新的“干货”,为曾都区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B 产学研环境不断优化

  创新,非一时一地之事,需八方合作,共赢大势。曾都积极推进“产学研”多方合作,加强与大院大所的对接合作。在多方创新资源的集聚助力下,曾都经济社会发展逐渐走上了“快车道”,开启了一片创新转型的崭新天空。

  曾都紧抓省科技厅“科技成果大转化工程”契机,持续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面向全区企业征集技术需求,通过走访、发放征集表、企业座谈等形式,面向全区企业征集到技术需求15项,并上传到科惠网。

  坚持需求导向、重心下移,深入企业,上门服务,深入开展科技成果摸排,2018年完成转化科技成果17项。

  开展产学研合作,是曾都区创新发展的关键一环。2018年5月11日,邀请武汉科技大学教授对新楚风、重汽华威进行“把脉问诊”,增强人才、技术双向交流;5月29日,带领重汽华威、江南汽车、润力专汽、楚天药业赴武汉参加国家“万人计划”青年英才考察团对接洽谈会;6月29日,带领金龙集团、金银丰、舜天粮油到湖北工业大学参加企业高校院所行活动;9月2日-9月6日,组织全区科技创新平台负责人和科研管理人员赴深圳参加“2018年度随州市科技创新培训班”;12月11日,邀请湖北省农科院杨夫臣教授到添程生态农业、盛亩园农业科技、心愿开心农场和洛阳镇小岭冲村进行校企共建、创新平台、成果转化等技术指导。

C 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

  如果说,科技创新工作是一棵茁壮向上的大树,那么创新体系的建设,就是这棵大树所立足的坚实土地。土地越肥沃,大树的根基就越牢固,激发的创新能力就越强劲。

  曾都区结合主导产业创新需求和基础条件,整合创新资源,推动平台管理绩效改革,提升平台科技创新能力。

  该区不断发挥现有科技创新平台的研发作用,按照省、市创新平台建设要求,结合创新平台现状,不断加强对全区科技创新平台的指导,向拥有省级、市级创新平台的企业宣传创新平台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并在研究领域开放创新平台,实施资源共享,充分调动创新平台单位积极性,大力引导创新平台良性发展,使创新平台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曾都区还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力度,依据产业集群和产业优势,加强定向辅导,对拟创建创新平台的企业宣传创建创新平台政策及条件,并从科技项目的包装申报、申请专利、条件建设等各方面指标进行专项指导,帮助企业搭建研究开发、公共技术服务等科技创新平台,强化自主创新能力。

  2018年,曾都创建省级“星创天地”1个,创建市级创新平台3个,新楚风、程力公司省级创新平台获得省科技厅认定。

D 知识产权工作成效明显

  知识乃创新之本。海纳百川,方能激发创新创业强大潜力。

  在曾都,知识比黄金更珍贵。近年来,曾都坚持以引领产业升级为目标,以促进专利运用为手段,不断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强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与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机结合。

  先后举办知识产权宣传周、科技活动周活动。利用活动契机,分别在大润发广场、文峰塔广场对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相关知识进行宣传。

  组织开展送政策进企业、送知识进校园、送科技进社区活动。活动期间,共发放各类宣传册1.6万份。

  同时,扎实做好专利申请工作。甄选优秀专利代理事务所,为全区企业提供专利申请、检索分析、资料整理和申报培训服务,并免费为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龙头企业和汽车转型升级企业办理2-3个专利申请。2018年,全区申请专利119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31件。专利授权484件,发明专利授权20件。

E 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加强

  固本兴农,唯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出路在于科技创新。曾都区紧密结合“三农”的实际现状和需求,发挥科技创新优势,为农村产业提质、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曾都按照“自下而上、双向选择”的原则,选派专业突出、技术过硬的36名科技特派员和4个法人科技特派员,基本形成了综合搭配、覆盖全区的科技服务网络。先后组织了种植养殖专业科技特派员深入万店镇黄家畈村、真武山村,洛阳镇君子山村、邱畈村、黄金堂村、小冲岭村,府河镇陨潭铺村,为村民提供技术咨询,介绍现代农业新科学、新技术,帮助村民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实现增收脱贫。

  “牵牛要牵牛鼻子”。曾都不断加大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湖北智慧农村网的作用,建立了区级子网站平台、镇级信息广场、村级公共信息服务站、产业服务站与湖北智慧农村网相链接,开展了“产业通”和“幸福新农村网络电视”的推广。面向物流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农资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实现农产品物流全过程监控、追溯,探索农产品和农资物流信息化技术,助推园区现代农业电子商务发展。

F 科技创新政策不断完善

  抓科技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触摸曾都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脉络,科技创新可谓一以贯之。曾都区委、区政府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核心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科教兴区工作领导小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等工作机构,建立健全了科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区上下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区政府常务会议每年至少两次专题听取科技工作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统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有力保障了科技创新工作向好发展。

  曾都按照省县域创新政策,出台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意见》(曾政办发[2018]45号)。提高了对首次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奖励和国家、省级创新平台的奖励额度。

  该区不断强化科技创新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对接,对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获得省高新技术产品备案、科技计划项目、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发明专利、成果转化等项目进行了奖励,从政策上引导企业转变过去重申报、轻发展的科技创新思路,全面提高企业创新发展积极性,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曾都将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着力抓好创新主体培育,着力打造创新载体,着力深化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构建更具活力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