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治炎(左一)在老区调研
吴治炎(1943—2013),随县人。1962年9月参加工作,197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原随州市唐县镇党委书记,副市长,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地级随州市成立后,先后担任市政协副主席、党组成员,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2006年2月退休,退休后担任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直至2013年6月14日因病逝世。
2006年2月,吴治炎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岗位上退休。那时,他身患高血压、痛风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原本打算退休后多陪陪家人、看看孙子。此时,市委请吴治炎出任市老促会会长。他谢辞了一知名企业年薪十万元担任顾问的聘请,说服家人,接受了这个无权、无钱、无工资的“三无”会长岗位。他说:“我是共产党员,人虽退休了,但党员的身份没有退休。”
老区工作千头万绪。上任伊始,面对着全新的工作,吴治炎认为,只有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深化对老区区情的认识,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带着这份认识,吴治炎和同事们开始奔走在边远山区、库区,进村入户搞调查研究。
鄂豫两省交界地随县淮河镇桐桥畈村,是吴治炎了解随州老区情况的第一站。这里山高、坡陡、路险,办公无室、看病无所、电话无声、电视无影、出行无公路,是个远近出了名的“五无”村,群众生活十分落后,当时村民人年均纯收入2000余元,2002户村民,先后搬走了1084户。
原村支书张秀美说,那时,进村没有公路,吴会长只能徒步上山,他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走到村里时,已经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吴治炎了解了村里的情况后,回到城里,连夜撰写出上万字的调查报告,呈送给市领导,指出该村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帮扶发展思路和对策。
他还奔走于各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404万元,在桐桥畈村修建了4座桥、6.2公里通村水泥路,架设了电线,兴建了无线基站。发展香菇、木耳生产,栽种意杨。6年后,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多元。昔日的“五无”村变成了“五有”村。
为了筹集帮扶资金,吴治炎放下老领导的“身段儿”,向有关单位、企业“汇报”,请求支持。有时,也见过冷面孔,听过冷言语。他却毫不气馁,“老区群众的期盼就是我的责任,为了群众能早日脱贫致富,这点委屈算不了什么!”
长年奔走于老区,吴治炎得出一条结论:要想彻底让老区脱贫致富,给钱给物不如给项目,给项目不如兴产业。从2006年到2013年,市老促会先后筹措资金5800多万元,用于产业化建设。现在初具规模的有大洪山羊产业、随县北部山区的菇耳产业、21个千亩油茶村等。
2013年7月29日,中共随州市委发出关于开展向吴治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决定》指出,吴治炎同志是我市当代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领导干部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楷模。要学习吴治炎同志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