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让亿万中国人告别饥饿
  • 发布时间:2016-07-07 16:17
  • 信息来源:湖北日报
  • 编辑:广水市人民政府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1980年,四川省广汉市向阳镇在全国第一个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揭开了包括当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村改革的序幕。

    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致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比较缓慢。1978年,我国有1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成为当时党面临的重大课题。

    当时,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一些地方的农民大胆改革:广汉县金鱼乡1978年秋实行包产到组。同年12月,安徽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在大包干契约上摁下手印。四川、安徽的农村改革,很快得到云南、广东、贵州、河南、山东等省的响应。但有一道难关横在面前:“人民公社”怎么办?

    向阳公社先是把干部划分为行政、农业、乡镇企业3个班子,实际上打破了“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随后在1980年4月,向阳正式取消“人民公社”牌子,恢复了“向阳乡人民政府”建制。

    1980年,中央明确提出在农业领域普遍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到1983年底,全国农村基本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984年,中央提出土地承包期一般在15年以上。此后,多份中央文件确立了农户为农业经营的主体,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和经营自主权,几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调动起来,短短几年农业生产就迈上一个大台阶。我国粮食产量由3亿多吨增加到6亿多吨,几亿人摆脱了贫困,并提前达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为此后工业经济领域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以7%的土地养活了约占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

(据新华社6日电)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