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仰——沈因洛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登
  • 发布时间:2016-06-28 15:24
  • 信息来源:湖北日报
  • 编辑:广水市人民政府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编者按

    走进省政协离退休干部处书画室,一卷“心底无私天地宽”条幅,映入眼帘。

    七个笔迹略显颤抖的大字,既显露当年为纪念毛主席诞辰120周年的崇敬心境,也是沈老96个春秋的人生写照。

    沈老一辈子视湖北为第二故乡,无论是在十里钢城主政,还是在湖北省担任要职;无论是风华正茂,还是夕阳晚霞;无论是矫健如飞,还是端坐轮椅、抱病卧床,他从来都没有忘记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沈老像一团炉火,在哪里,就把光和热带到哪里。

    27日下午,省政协机关举行沈因洛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以贯彻省委《关于深入开展向沈因洛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充分发挥身边先进典型的正能量作用,全面推进省政协机关“争创一流、走在前列”活动。

    报告会上,沈老的政治品格、崇高精神和光辉品质,深深感动着每一位听众。

    红色的基因在传承……


    沈因洛就是一位信仰坚定的老革命、手不释卷的求知者、坦荡无私的真君子、干事创业的领头雁、情系湖北的奉献人、风趣睿智的白发翁——

    润物细无声

    沈因洛同志生前秘书 陈明


    沈老离开大家已经四个月零七天。和这位世纪老人朝夕相伴一千八百多个日子,沈老与我有情同父子之谊。

    沈老“数落”我:“遇到什么事,不要动不动就麻烦别人,不要动不动就想占公家的便宜”

    2012年春节前夕,一位多年的朋友看望沈老,感念老人家当年的指点与帮助,悄悄留下了“心意”。

    客人走后,家人发现客厅沙发垫子下多了个信封。收下吧,有悖自己做人的原则;退回去,担心拂了朋友的颜面。

    几经考虑,老人家决定:让我第二天上午到省老促会,以这个朋友的名义,把2000块钱捐献给当地县老促会,将发票直接寄送对方手中。

    2012年11月初,有位朋友开车为沈老送来四把藤椅。藤椅可以帮助沈老缓解腰部陈年的伤痛,他满心欢喜,当即吩咐我从自己的“小金库”中付款3000元。

    朋友高低不收钱,沈老坚持要付款,相持不下。

    我赶紧出面打圆场,争取息事宁人。很少发火的沈老冲着我喊:“陈明,你想干什么?我这辈子从来不拿别人东西,难道你不知道吗?”

    时时关心、处处关注湖北发展,是沈老离休岁月的专修课题

    无论是汉阳国博竣工,汉口北建成,还是二七大桥通车,省委老年大学落成,他都要出门走一走,看一看,亲身感受荆楚大地的变化。

    年事渐高,他要了解基层一线信息,只能借助我休假或周末回乡之际,面授任务,先后就农村党支部建设、农民低保状况、群众对“三万”反映、“三袁”文化在公安等为课题,让我代为调研。

    2014年除夕刚过,他自己动手给省委常委写了《关于湖北农业发展15条意见与建议》,并嘱咐我要反复修改。后因诸多缘由,这封信至今还躺在老人家的办公桌里。

    沈老去世后,我们在清理他的遗物时,除了发现106张捐款收据、22本学习工作笔记,还有10多份老人家在不同时期,寄送给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湖北省好几届主要领导人的意见与建议复印件。

    作为一名经历抗日烽火的老兵,一名高级领导干部,沈老将自己的命运和湖北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


    一身工装,两肩风尘,安全帽下灰白的鬓发,浓眉下炯炯有神的目光,这就是沈因洛给钢城人留下的印象——

    “铁帅”沈因洛

    武钢原副总经理 胡锡三


    在武钢这片热土上,沈因洛耕耘了21个春秋,呕心沥血,播散芬芳,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只要提起他的名字,人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敬意。

    在钢城,“铁”的含义十分丰富,不仅指钢铁,也指作风、意志与交情。他的身影始终在基层,职工们尊称他为“铁帅”

    1961年初,武钢处于异常艰难的发展阶段。初到武钢,为尽快摸熟、吃透厂情,沈因洛天不亮就到办公室处理公务,事情一忙完,就骑着自行车一个一个车间跑,有时一连几个月,和一线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

    当年的老工人,大多见过笑声爽朗的沈经理,还记得他为完成炼钢任务,曾两次累倒在平炉旁。

    从副经理到经理、党委第一书记,沈因洛始终保持着军人作风。上世纪70年代,他带领干部职工排除重重干扰,完成了武钢“一米七工程”建设,武钢由此跨入了“黄金时代”。

    初到武钢时,他听说职工上下班全靠挤一列闷罐列车,沿途站点没有站台,人们“上趴下跳”时常出事故。一连五六天,他也“上趴下跳”,在闷罐车上和职工商量解决方案。半个月后,几个简易站台建成,还装上了雨篷和电灯。

    一次,均热炉的工人反映:从炉底上下一趟不容易,班组没有钟表,大家掌握不准时间。沈因洛自己掏钱,给这个炉前班组买了一个马蹄表。

“沈经理常讲:领导一‘大方’,风气就变坏,钱要用在公司发展上,用在解决职工困难上,不能用在享受上”

    到武钢的第一个月,沈因洛就找到财务处,要求把工资从280多元降到186元。

    他到炼铁厂劳动,休息时喝汽水,不小心碰破了瓶口,立即照价赔偿两毛钱。那张他忘记带走的收条,无数次感动着职工们。

    离休后,沈因洛每年到武钢调研两次,多次到食堂关心职工们的伙食。

    病重期间,他仍牵挂武钢的生产、发展,对病床前探望的武钢领导说:“武钢人才济济。依靠广大干部职工,创新进取,相信武钢一定能走出钢铁行业的‘寒冬’,发展得更好。”

    通过“幸福武钢”微信平台,数万名武钢职工阅读了他的感人事迹,数千名职工留言表示哀悼、敬佩和怀念。

    武钢人会感谢、缅怀和铭记着这位雷厉风行的“铁帅”。


    近年来,他年老体弱,坐轮椅仍坚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按时交纳党费并每次多交——

    “三严三实”的践行者

    湖北省政协老干支部书记曾重郎


    沈因洛同志党性强。离休后,他强调在党内都是平等的同志关系,请大家不要叫他主席,要叫沈老或沈因洛同志。他,是“三严三实”的践行者。

    沈因洛轻声对外孙女说:“你还是搭出租车回来吧,车是公家配给爷爷工作的,不是咱家私车”

    严以修身。沈因洛在抗日战争中参加过“百团大战”、在解放战争中参加过中原突围等重大战役,是在战火中淬炼出来的共产主义战士,理想信念无比坚定。离休后,他对学习一刻也不放松,临终前一天的上午还嘱咐秘书把中央1号文件念给他听。

    严以用权。沈因洛调任省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即嘱老伴办理离休手续,要求亲属“你们靠自己的本事吃饭,不要指望在我这里沾任何光。”他的外孙女燕燕在苏州工作,一天深夜乘飞机回武汉,试着央求爷爷派车接机。沈因洛轻声对她说:“你还是搭出租车回来吧,车是公家配给爷爷工作的,不是咱家私车。”

    严以律己。沈因洛无条件服从组织分配。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1961年3月,沈因洛接到中央调他赴武钢工作的命令,卷起行李就去上任。调省里工作后,为了吃透省情,他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下市县调查工农业生产情况及社情民意等。

    今天,武钢人仍亲切地称这条路为“沈因洛路”

    谋事要实。沈因洛初到武钢,职工反映,从工人住地的白玉山到厂前上班,路程远,道路坑坑洼洼,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赶路,天气不好还容易出事故。沈因洛实地调研后,提议修建白玉山到厂前的水泥路。今天,武钢人仍亲切地称这条路为“沈因洛路”。

    创业要实。沈因洛调到武钢,是受命于危难时刻。时任《长江日报》驻武钢记者章重回忆,1969年为完成中央下达的炼钢任务,沈因洛尽心竭力,累坏了身体。

    做人要实。沈因洛始终牢记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始终牢记人民公仆身份。仅离休后经两任秘书的手捐赠的款项就有14万多元。沈因洛“活着不争利,死后不占地”。沈因洛的大女儿沈百舸在追思会上叙述这一场景,沈因洛的老伴曹俊敏和其他亲属痛哭失声,全场与会人员为沈因洛的人格魅力深深触动,动容落泪。


    “他是一个好人!他时刻都想着要帮助别人!”“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党章对党员所要求的他都做到了!”——

    离退休干部的楷模

    省老年大学副校长 严红


    沈老去世到现在,从省直机关到基层单位,从省部级领导到普通老百姓,都深切地怀念他。

    90多岁的鲐背之人,对自己要求如此之严,对政治学习一丝不苟,我看到一名老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和严以律己的高尚风范

    沈老在我印象中最深的一次是,2013年7月22日,老干部局向省级老领导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工作时的讲话精神。

    那天,沈老早早就到了会议室,满头的银发、慈祥的面容不时吸引着我的目光。他认真地听,认真地做笔记,不时地点头表示赞许。

    沈老说:“老干部参加政治学习是服从组织安排,是讲纪律、是讲规矩。省委第一时间就安排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这是对老同志的关心和尊重。”

    我们反复看了沈老的简历,他的任职起伏性大、工作跨度大。从部队到地方,从省委书记转到顾委副主任,他几十年来总是服从,他的字典里只有“服从组织”,只有“讲规矩”。

    从他这一辈子的经历中,我们读出了坚定信仰和对党忠诚,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去年9月,沈因洛获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和5000元慰问金,他当即决定将慰问金全部捐给红安革命老区群众

    2015年9月1日,沈老将纪念章佩戴在胸前,却执意要把慰问金捐出。

    第二天上午,我们将慰问金分成两份,一份送给了红安县七里坪镇赵家河村闵新洲老人,他家出了3位烈士。一份送给了东岳庙村赵治良老人,他家出了5位烈士。

    闵新洲得知沈老去世,非常难过。他说:“看到电视上播放沈老去世的消息,我靠在椅子上直抹眼泪。还没跟恩人见上一面,他就走了!”

    赵治良说:“他生前连一双好布鞋都舍不得买,还给我们捐钱,真是好人啊!”

    闵新洲和赵治良,是沈老资助过的众多人中的两位。每次捐赠,他都十分低调,从不声张。

    沈老去世后,追思、悼念的群众中,许多人和沈老只有一面之缘,甚至素昧平生。

    百姓对他的爱,为何如此真挚浓烈?因为沈老对百姓的爱,深沉恒久。


    石门峰武汉市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上,“沈因洛”和1300多位遗体捐献者在一起,没有照片、生平、墓地。邮票见方的三个小字,是一位96岁老党员、老八路留下的最后“痕迹”——

    共产党人一杆旗

    湖北日报记者 江卉


    14年前的初夏,面对党旗,我举起右拳,庄严宣誓,成为一名共产党员,那年我读大三。走上工作岗位后,我采访了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令我记忆最深刻、带给我心灵强烈震撼和冲击的,还是省老领导沈因洛。

“感谢所有接受采访的人,让我们有机会走近、体会、挖掘、展示沈因洛这位真正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

    4月26日,长篇人物通讯《共产党人一杆旗——追记省老领导沈因洛》在湖北日报刊发。当日,我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这段话。

    虽时隔近两月,但那一次次讲述、一个个故事如放电影一般在脑海中掠过,沈老的事迹依然感染着我,激励着我,鞭策着我。

    这是一堂生动的党课。第一次听到沈老的故事,是在他去世后第3天,在省政协举办的追思会上。一张张手写的讲话稿,讲述的全是沈老爱党、爱民、廉洁自律、奉献毕生的“小事”。

    这是一次精神的洗礼。采访历时20多天,每一场座谈,每一次走访,都能带给我心灵强烈的震撼和冲击。

    走进沈老的家里,客厅空空荡荡,最值钱的是一台旧电视机,茶几上整齐叠放着几张近期的湖北日报;房间里,用的是一台老式的“大块头”台式电脑……这些并不流行甚至过时的物件,让我恍若时光倒流。

    每一个采访对象,无一例外,都发自内心地称沈因洛为“真正的共产党人”,因为他信党爱党,是真信真爱,用一辈子的行为去证明

“他严于律己,是真严,不允许有半点瑕疵!”“他对群众好,那是真的好!”

    就在几天前,我们还听到一个故事:战争年代,沈老有一名相伴一年多的马夫,是钟祥一带的农民。前些年,马夫身体不好,他专门把他接到武汉看病,吃、住都在家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沈老在多本日记扉页摘录了这句诗,正如这句诗一样:沈老就是一支蜡炬、一根火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燃烧至烬。

    沈老虽然远走,但他留下的精神遗产,像阳光、空气,温暖、滋养着敬重他、挚爱他的人们。

    他的精神、品格、风范,如一杆旗帜,感召、激励更多的后来者。

    文字整理:记者 张辉 通讯员 郑轩摄影:记者 张朋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