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的积雪尚未完全消融,村落还沉浸在浓浓年味之中。
2月11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上午刚开完收心会,下午,市农业局“大篷车”就开进了曾都区洛阳镇九口堰村的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示范基地。田地里,一个个白色的塑料大棚排列整齐,周边空地上堆满了原材料;大棚内暖意融融,菌棒上,一朵朵香菇正在成长。
和基地负责人严贤涛简单几句寒暄后,市农业局、市农技推广中心、市食用菌协会等专家团成员一行径直走进了袋料香菇生产车间。
“基地规模如何?是怎样带动贫困户发展的?”市农业局局长徐锋问道。
“我们按照‘五统一分’模式运作,依托富民蘑菇农业专业合作社统一集中制袋、统一灭菌点种、统一搭建菇棚、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回收,菇农分户管理。去年基地带动全镇5个村120余户贫困户,种植袋料香菇约60万袋,户均增收1万余元。”严贤涛说,“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合作社让利于民,以成本价将制作好的菌袋出售给当地贫困户管理,帮助他们通过种植袋料香菇实现增收脱贫。”
同属洛阳镇的邱畈村,在帮扶单位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已建起了30个袋料香菇大棚,计划通过发展袋料香菇种植,带动全村贫困户脱贫。
“我们与村里一起,依托前几年成立的合作社,利用扶贫资金建设袋料香菇基地,可带动20余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另外,生产车间、加工设备等作为村集体资产实行有偿使用,可增强村集体造血能力。现在正忙着开春生产准备,资金方面还有些困难。”曾都区纪委驻村干部刘青天介绍。
严贤涛表示,基地按照“五统一分”模式运作,最大让利贫困户。希望能争取一些奖补政策,让合作社“轻装上阵”,让贫困户得到更大实惠。
“有困难不要害怕,你们只管大胆干,我们来想办法。”市农业局负责人介绍,我市是著名的“中国香菇之乡”和“中国花菇之乡”,香菇生产遍布各乡镇,从业人数达40万人,是富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围绕做好香菇产业扶贫文章,市农业局主动作为,加大示范推广力度,去年,全市打造26个“集中制袋,分散出菇”示范点,推广袋料香菇1100万袋,新增带动930多个贫困户增收。
“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希望通过新春调研,找准合作社集中制棒与香菇产业扶贫之间的结合点,探索更多高效、可行的发展模式,用好香菇产业发展资金和产业扶贫资金,让更多困难群众通过发展香菇产业增收致富。”徐锋表示,“将在此次调研的基础上,力争早日形成正式文件,对资金奖补方法进一步优化、细化,同时探索把香菇产业脱贫和青年返乡创业等结合起来,促进全市香菇产业扶贫工作。”
优质稻米产业是市农业部门近两年来重点打造的另一个产业扶贫项目、区域共享的农产品品牌。
开春以来,位于曾都区南郊的湖北大自然米业有限公司正在酝酿扩产扩能,拟在曾都经济开发区投资新建年产20万吨的大米加工项目。该公司负责人陈实介绍,公司针对不同的市场注册了10余个大米商标品牌,生产的优质大米非常受欢迎。他同时也表示,制约企业做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本地缺少优质粮源。“我们今年计划发展2000亩‘双订单’农业,建设优质粮源基地。”
“对新增项目建设我们积极搞好服务,同时希望你们集中力量,打造一到两个叫得响的品牌。”市农业局副局长董学斌向企业建议。
董学斌介绍,围绕重振随州大米雄风,市农业局以推广优质稻品种为基础,以实行优质优价收购为突破,以“双订单”合同为保障,实行集中连片种植,做到单收、单储、单加工,全方位推进优质稻产业发展。去年,全市优质稻种植面积103.34万亩,其中“双订单”推广面积15.29万亩。既带动了贫困户增收,又为粮食加工企业创建优质稻生产基地、提升产品效益创造了条件,实现了种植主体、加工企业“双赢”的局面。
“部门攒劲,企业敢干。市农业部门将当好‘娘家人’,做好‘种子、种植、加工、销售’融合文章,集中力量打造区域共享的随州香稻品牌,重振随州优质大米产业辉煌。”徐锋表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随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
为了更好的浏览体验,建议升级您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