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共享菇园”带火“香菇小镇” ——探访广水市郝店镇的“香菇经济”
  • 发布时间:2024-08-30 09:14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近日,广水市郝店镇关店村香菇生产基地,一排排菇棚整齐排列,数十名工人不畏酷暑翻料装袋,一派繁忙的景象承载着群众增收的希望。
  郝店镇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发展乡村共享经济,着眼“一朵菇”全生产周期,实施党建赋能菇产业行动,把优质服务融在菇链上,香菇成为村民们的“共富菇”。
  整合资源,集中制棒
  郝店镇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禀赋,有数十年的香菇种植历史。以前,部分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空地,“见缝插针”种植香菇,每年产量不足10万棒。
  关店村的乡村合作公司成立后,整合了村里土地、资金等资源,新建厂房购买设备,采用“集中制棒,分散种菇”的形式,实行统一大棚租赁、统一制作标准、统一技术指导,带动全村走“以菇致富”路。
  香菇长成什么样子,关键看棒料。为解决农户自主制棒存在的棒料配比不科学、菌棒烘干温度难掌控等问题,该村新建了标准化菌棒加工厂,采购香菇袋料加工设备,承接村民“制棒订单”。农户只需将菌棒带回家进行培育,静待出菇即可。
  菌棒加工厂年生产能力突破百万棒,助推菇农实现了从“千棒菇”向“万棒菇”迈进。“过去一个农户制8000棒香菇,需要请10多个人帮忙,现在委托乡村合作公司,全程使用机械化制袋,省时省心,每棒香菇成本还降低1.6元。”关店村党支部书记、合作公司董事长李绪强介绍,“今年香菇种植规模达到105万棒,预计实现集体经济收入过百万元。”
  全链赋能,村民共富
  “我要 1万棒!”“我要 3 万棒!”……今年 3月,在郝店镇共享菇园认购大会现场,香菇种植户、知名企业代表纷纷举牌认购菇棒,105万棒菌棒不到10分钟就被认购一空。
  “以前想种菇一没技术二没劳动力,乡村合作公司给我们带来了大实惠。”关店村村民王茂家说,“去年试种3000棒,仅头两茬就获益3万余元。”此次,他高高举起认购1万棒的认购牌。
  关店村流转村内抛荒地、闲置地126亩,建设共享菇园。由乡村合作公司整合资金统一建设现代化香菇外棚,并以每平方米5元的价格租给菇农使用。通过共同缔造的方式,充分调动菇农积极性。
  每年春季,该镇召开共享菇园认购大会。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实现按需制棒,同时也能预估下一季香菇种植规模,提前为配套设施做准备。
  该村还组建了“党员+技术骨干”志愿服务队,从搭内棚、点菌、后期管理维护等方面为菇农进行“手把手”教学。建立“香菇产业链”微信交流群,随时为菇农答疑解惑,对菇棚的浇水、通风等进行实时提示。每月举办“讲菇事”院场会,说香菇装袋经验,谈种植收获。
  目前,关店村共带动115户农户在家种植香菇,户均年收益6万元以上。
  产销融合,培育品牌
  “菇”容华贵的“菇奶奶”,“菇”色天香的“小菇妈”,“菇”彩多姿的“俏菇娘”,“菇”中鲜品的“郝鲜菇”……这些俏皮的名字,正是郝店花菇的新名片。
  郝店镇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创建,实施乡村合作公司品牌赋能行动,重点打造了飞客小镇“一朵菇”的花菇品牌。郝店镇镇长张鸿说:“我们根据花菇品相对产品进行细化分类,打造‘3+1’品牌矩阵,进一步强化花菇品牌影响力。”
  着眼市场构建集香菇储存、产品深加工、外贸出口等为一体的产销融合网,为香菇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和菇农持续增收提供保障。购置标准化冷库和烤箱,方便相关加工和储存;争取项目支持,建设广水市香菇交易市场,让菇农种得舒心、卖得放心。
  该镇以香菇产业链为基础,吸引香菇深加工企业入驻关店村,加工香菇脆、香菇丝、香菇酱等休闲食品,放大香菇的附加值。目前,已成功招引一家香菇酱企业落户,年外贸出口400万美元。
  从一根“栎木棒”到一个标准“菌袋”、一瓶“香菇酱”,郝店镇通过香菇全产业链实现了“少数人富”到“大家富裕”。去年,关店村入选湖北省第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