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建好科技小院 助力乡村振兴
  • 发布时间:2024-04-28 09:57
  • 信息来源:随州市政府网站编辑部
  • 编辑:罗皓月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切中肯綮,为培养农村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随州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新四军第五师诞生地。是“中国香菇之乡”,食用菌是随州四大支柱产业之一,“随州香菇”区域公用品牌以176.28亿元的价值荣登全国食药用菌行业榜首。目前,随州市香菇年种植规模近4亿袋,全产业链产值近500亿元,香菇产业规模化加工企业达到185家。随州香菇产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带动全市30万人从业。

集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近年来,为支持老区发展特色食用菌产业,积极探索科技小院培养菇农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华中农业大学,以随州市珍稀食用菌学会、湖北莹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平台,聘请8位知名专家教授、5名研究生兴办科技小院,构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华中农业大学+学会+科技小院+公司五位一体运行格局,推动珍稀食用菌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科技化、绿色化发展,建成规范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出口创汇基地。

专家教授,在老区食用菌生产一线,就地针对性的进行科学研究,通过试验、示范、推广,有效提高了农民实用的种菇技术,科技直接服务种植食用菌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展示出巨大的酵母效应,菇农接受种菇培训、参与科普活动、提升科学素质,成了当之无愧地菇专家、田秀才、乡贤士,助力传统食用菌特色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科研成果 转化推广

四十多年来,随州食用菌发展之所以能一次次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展现出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潜力,一个重要原因正在于拥有一批高素质种菇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

打井、翻耕、作畦、起勾、铺膜、埋农作物桔杆、消毒灭菌、点菌种、盖草保温、架棚。前年10月,随县安居镇大章湾村,200亩林下河滩地,科技小院的专家、襄阳农业科学院原院长、国家著名的食用菌专家余华强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指导种植羊肚菌示范园,2023年3月迎来采摘期,吸引了三乡五里的村民前来看稀奇,当看到昔日荒沙地,长出菌盖不规则圆形,长圆形,表面形成许多凹坑,似羊肚状,淡黄褐色,柄白色,有浅纵沟,基部稍膨大。味道鲜美,益肠胃,化痰理气,食药两用的羊肚菌。一时间,商贾云集,每斤卖到50多元,亩可收入1万多元时,心里直痒痒,纷纷要求加盟羊肚菌种植,发菌财。后来在余教授的指导下每户先种一亩,实行菌稻轮作,逐步扩大。

随县环潭镇汤畈村和硕合作社总经理李伟,租赁了1000亩农田搞开发,其中有100亩冬闲田,在科技小院的指导下,种植羊肚菌,亩收入8000多元,羊肚菌的下脚料是水稻的上好有机肥,可减少化肥投入60%,而且抗倒伏、抗病虫害,减少农药喷雾费55%,提高千粒重,增产13%,生产的稻谷绿色环保,价格高,不愁销,让他大赚了一把。

李伟说的科技小院,是2022年由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牵头、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依托,聘请知名专家、研究生、技术人员,联合随州市食用菌学会、湖北宝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报国家农技协批准,共同兴办的农业创新服务型平台一一科技小院。食用菌专家、研究生、技术人员走进田间、菇棚,帮助菇农解决实际问题。李伟,就是受益的村民之一。

目前,科技小院运用科技力量支撑食用菌生产,为菌农科学管理、防病害提醒,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的科技服务。辐射到随县均川镇、安居镇、环潭镇、小林镇;曾都区万店镇、府河镇、南郊街道;襄阳市樊城区、襄城区、谷城县、南漳县等地,涉及制种、装袋、养菌、管理、采摘、储存、加工、销售等多个环节,“种菇有疑难,科技小院来解决”,在当地可谓家喻户晓。

曾都区府河镇五四咀村菇农杜有勇种的大球盖菇出菇缓慢,焦急万分,一通电话打给科技小院负责人,华农大教授、博士生导师边银丙求助,边教授立即赶到大棚拨开稻草看菇苗,拔出菇蔸瞧长势,双手入土探地温,应用自己的研究成果,确诊是土层覆盖过厚、土壤干燥、供氧不足造成的,开出盖好大棚控温、适度喷水保湿、掀开棚帘增氧的药方。让担心受怕的杜有勇喜上眉稍,这一招还真灵验,当年喜获大丰收,引得农民前来观摩学技术。第二年,有7户农民也跟着种上了大球盖菇。

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在线专家,科技小院专家刘德育,接到湖北宝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菌种生产缓慢的求助电话,他赶到后,顾不上千里舟车奔波劳顿,拒绝落座休息,箭步如飞地深入菌种配料场,从配料的比例、消毒杀菌、发酵情况,眼看分析、手摸体验、鼻闻气味,再到菌种研发室、制种室、养菌室,逐一进行研判,运用自己的科研成果,提出改进办法,开出制种秘方,传授核心技术,为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菌种提供科技支撑。

菇技培训 大棚出诊

帮助农民掌握实用的种菇技术,“一看食用菌丰收了,科技小院的专家们就马上来取样、测产,对比种植效果,这既是‘种菇’,也是科研,需要更加用心。”比我们忙得还起劲!曾都区万店镇泉源菇业专业合作社总经理田道玲,看着在棚里忙碌的专家们,不禁竖起了大拇指。

田道玲一家原本种有十万袋香菇,投入产出比,利盈并不高,“打工干半年,胜种一年菇”,但丢下大棚又舍不得。2023年,科技小院负责人、中国食用协会香菇分会副会长刘毓选择科技小院、合作社联盟,由科技小院培训技术,选择了13亩路边地挂牌示范,田道玲动了心,但心里还是打起了拨浪鼓:“村里人多嘴杂,万一失败了,合作社这人可是丢大了?”放心吧!专家们手把手地教她备料、桔杆还田,土地翻耕,作畦,土壤消毒、点菌,实现了技术服务全面化、技术应用规模化。

一开始,田道玲生怕种不好那么多地。科技小院专家多次召集田间观摩会,组织菇农参观科技小院示范田,展示科学配料、土壤消毒灭菌、新菌种种植、保温控湿、科学管理等技术集成效果,帮助种菇户算经济账。在科技小院的支持下,田道玲学到种植大球盖菇技术的同时,喜获丰收,亩产达到8000斤,收入过万元,引得路人啧啧称赞,因此带动了11户农民种菇。

科技小院专家的全程帮扶,为种菇人解决种菇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小院专家与菇农交流,能发现很多种菇生产一线的问题。简单的,就从书本上找到答案;复杂的,就用科研手段来解决。”专家刘德育说。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实践是培养人才成长的沃土。受益的不只有李伟、田道玲这样的种菇大户,还有接受科技小院培训的普通菇农,小院实实在在地为菇农解决了不少种菇技术难题。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科技小院负责人刘毓,以小院为平台,邀请专家授课。举办专家论坛,开办培训班,每年开办3一一5期,教给他们种菇理论知识,指导他们参与种菇实践,培养一批懂理论、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时代乡村人才队伍。已培训100多人次,带动培训珍稀食用菌技术人才500余人,其中,2人获得高级职称,4人获中级职称。国之栋梁,当以国之荣光尊之。靳明兵不仅是湖北宝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还评上了市级生物工程师职称。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种菇路上,“着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乡村种菇人才队伍”。建设食用菌产业大市就有了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乡村全面振兴就有了底气。依靠人才优质要素,立体化打造“绿色发展的试验田、科技驱动的新样板、乡村振兴的新典范、现代菇业的新标杆”。使珍稀食用菌在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彰显出绿色、环保、生态的巨大社会效益。

实训种菇 宣传推广

实践是大课堂,时代是大舞台。科技小院在院内种植珍稀食用菌200亩,对种植人员进行现场、直观、手把手地实践培训,厚植爱民情怀,练就兴菇本领。不少村民在务农之余,经常来科技小院当制种员,点种员,管理员,采摘员,加工员,通过生产实践解疑释惑。一大批“科技菇农”在实践中快速成长,在发展食菌特色产业、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如此同时,科技小院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大棚、基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培训指导,传播新技术,解决菇农的疑点、难点、堵点,提高他们种植珍稀食用菌增收的技术水平和信心。把实验室搬到田地里,创建大球盖菇科研成果转化试验、示范、推广田,请农户现场观摩,比较菇的长势,为村民提供实用的种菇技术……2023年,发展大球盖菇1239亩,田间出诊100多次,技术指导覆盖面积超8000亩。帮农户解决实际问题400多个,亩产值8000多元,总收入6000多万元。促进1500万斤农作物桔杆综合利用、转化增值。同时趁热打铁,科技小院及时推出“科技赶集”宣传活动,把珍稀食用菌技术宣传展板、纪录片、菌产品,拿到集市上展播。在小院里制作珍稀食用菌简介牌,修建科技长廊,开通技术服务热线、菌业提醒短信、科普网站,不断加大宣传力度,让菇农切身感受到种菇的乐趣。

劳动实践 培育学子

4月16日,曾都区实验小学470名师生,沐浴着阳光,闻着花香,自繁华的闹市,一路向西,直奔随州市珍稀食用菌学会、湖北宝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湖北省科技小院”,在专家、老师、技术员的指导下,土地作“黑板”,菌物、种苗当“教材”,利用科技小院教学设施,开始一天的劳动实践课。课目有:食用菌、西红柿、黄瓜种植技术讲座;大球盖菇、香菇采摘;西红柿、黄瓜、南瓜、葫芦、丝瓜苗等栽植;平菇装袋、接种技术等。同学们有的运苗、挥铲挖窝、栽苗,有的回土、用手压实,有的扶苗、浇水,虽然衣裤鞋袜沾满了泥土,累的满头大汗,但没有一个喊苦叫累的,相反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栽一株苗,就有一番成就感,干的特别开心。末了,科技小院为师生们准备菌料,由师生自己装袋、点菌、带回家养菌、出菇,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这也是师生第二次到科技小院参加劳动实训、实践活动课了。

为学校兴办珍稀食用菌、实训、实践基地,建多谋体课堂,通过专家图文并茂的演讲,学生实地劳动操作,“科技小院成了学生打开视野的窗口,提高他们采摘食用菌的技巧和栽植果蔬的技术和水平。也是科技小院调整研究方向,在小学生中播下劳动致富的种子。”使他们从小知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当好农业产业科技的继承人、传播者。五(二)班同学加斯维、龚歆越在专家的指导下,装满袋,点菌种,严封口,带回家科学养菌,信心满满地享受着种菇的喜悦。

“劳动实践课,包括科学文化品质、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人文操守,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潜在媒介,具有传播先进文化的本质属性,蕴涵着勤奋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劳动的快乐。通过劳动培养学生以劳动为荣,以不劳动为耻,用自己的劳动成果,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以劳育德,从而实现同学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副校长施圆圆说。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高级农艺师、湖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研发首席王卓仁专家认为,科技小院通过“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培养人才,服务食用菌产业,是用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极好路径。

攻坚克难 消除堵点

科技小院立足“建设一个小院、入驻一个团队、辐射一个产业、示范一个区域,培育一批爱农、懂农、兴农、为农的新型技术人才,不断探索新时代科技服务乡村产业振兴新样板。”面向珍稀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技术难点、堵点、短板,在购买现代化科研设备的同时,组织专家对羊肚菌、大球盖菇、冬荪菌等珍稀菇进行核心技术攻关研究,成功选育出通过国家、省认定的8个新品种,获8项国家授权专利,6项科技成果登记,发表5篇论文。与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开展研发创新冬荪野生菌株化,以及林下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获得湖北省科技厅科技成果登记。

随州地处长江和淮河流域交汇处,种植珍稀食用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土地面积大,冬闲地多,给科技小院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用武之地,抢抓机遇,进行冬荪野生菌株化和大球盖菇大田标准化栽培示范与推广,全链条服务。为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小院专家注册成为“中国农技协科技志愿服务总队”“市珍稀食用菌农技协科技志愿服务队”,现有志愿者139名,挂牌为基层开展科技志愿服务活动。科技小院累计开展科技服务80多次,举办新品种技术观摩会20多场次,老区受益农民6000多人次,助力农民种菇增收致富,打造科技志愿服务新“名片”。

“只要有志向就会有事业,只要有本事就会有舞台”,今天随州大地,正成为科技小院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近者悦,远者来。”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为实现老区乡村振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发挥科技小院作用,一定能迎来奋斗逐梦的新时代。(通讯员:刘毓 石守京)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