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残疾果农李运学:拄着双拐种出5万斤梨子盼买主
  • 发布时间:2023-08-03 09:17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罗皓月
  • 审核:罗皓月
打印

李运学向记者介绍果园情况

村民将圆黄梨打包装车

炎炎夏日,傍晚时分,随州城区明珠广场,一辆小货车满载一筐筐黄褐色的梨,车尾挂着的牌子上写着:“本地圆黄梨,10元/7斤。”
    货车旁边,李运学拄着双拐,不停地吆喝着,买者却寥寥无几。“梨子不好卖,家里还有3万多斤。”他皱着眉头,愁容满面。
    李运学今年52岁,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拄着双拐才能行走。妻子患智力障碍,属一级残疾。
    虽然身体残疾,李运学从未放弃努力,总想着靠自己的双手支撑起一个家,掌握一项致富的门道。他养过蜜蜂,种过杏树,但都以失败告终。
    受随县高城镇付本发40多年种树事迹的激励,他经过考察,决定在自家房前屋后的山上种植梨树。“梨树寿命长、挂果快,本地种植较少,有市场竞争力。”他这样分析。
    2014年,李运学购买800棵树苗开始种梨。缺经验、缺技术,他一趟趟地跑河南、到枣阳,请教相关专家。品种不好,他便采取嫁接等方式,摸索适合本地种植的品种。
    经过6年的尝试,他从10多个品种中选出了黄金梨和圆黄梨两个品种,一是适合本地环境,挂果率不错;二是两个品种成熟有20天的时间差,可以减轻销售压力。
    基地从10多亩,慢慢地扩大到60亩,现在已经进入了丰产期。“果园每年可以产5万斤梨,但销售一直是个问题。”李运学说。
    7月28日,随州日报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融媒体公益行”报道组从澴潭镇驱车40多分钟,沿着乡间土路来到了李运学的果园。60多亩的果树长势良好,枝头挂着大大小小的梨子,园里还有六七位村民帮着采摘。
    “到了采摘期,自己忙不过来,就请附近的村民帮忙,每天100元的工钱。”李运学说,“果园里常年有2位村民帮忙管理。”
    记者摘下成熟的梨子尝了尝,果大、皮薄、汁多,甘甜可口。每年,李运学靠着零售散卖,物美价廉,勉强把梨子销售完。
    这段时间,他开着小货车把梨子拉到随州城区来卖。一车可以装1000多斤,需要卖两三天。别人卖10元/5斤,他便卖10元/7斤,为的是多卖点,减少损失。
    去年,他投资近2万元,在后山上挖了个地窖,装上了制冷设备,用于储藏一时卖不出去的梨。记者看到,他所谓的“冷库”很是简易,但可以储存2、3万斤梨。
    今年,为了打开销路,除了在随州零售,他还在女儿上大学的武汉市江夏区租了一间小门面,将梨拉过去卖。“销售情况也不好,目前只卖了3000多斤。”他说。
    前不久,李运学求助《随州日报》,记者帮助他联系了澴潭镇电商鸿林食品商贸有限公司。该公司利用网络达人带货,将其品相较好的梨子通过网络销售出去。“我们已经帮助他销售了1万多斤,后面将根据果品、价格等情况适时调整,尽可能多地帮助销售。”公司副总经理赵秋菊说。
    记者看到,在鸿林食品的直播间、网络达人的直播间,李运学的圆黄梨还在橱窗里,每天有十余单的销量。
    李运学告诉记者,即便如此,还有近3万斤的梨子没有销售出路。进入果园的是一条土路,有近700米,交通不畅,没有人来果园收。“现在只能把梨采摘下来放进冷库,慢慢地卖,去年卖到了11月份。”望着满园的梨子,李运学愁容满面。
    观音岩村副主任万根运介绍,李运学一家两人残疾,5万斤梨就是全家的收入,现在销路不好,家庭面临很大的困难。村委会也在帮忙联系电商、镇上商超,希望多销售一点。同时,希望爱心企业、水果商超、社会爱心人士等伸出援手,帮帮这个残疾果农之家。
    如果您有销售渠道,或想伸出援手帮助一把,可直接联系李运学(手机:18672231615)。也可以联系《随州日报》(电话:0722-3318927),我们将持续关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