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键词(三)
  • 发布时间:2022-10-20 08:47
  •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 编辑:杨文明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报告原文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会内解读
    蓝晓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委书记):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
    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一环,是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基所在。作为来自边疆地区的代表,我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确保全过程人民民主在边疆地区落实落地,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用民主促进人民幸福生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拉玛·兴高代表(云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民宗委主任):
    统一战线是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巩固和发展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画出最大同心圆,同心共筑中国梦。报告为我们新时代的统战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将坚决扛起政治责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不断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让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会外连线
    佟德志(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
    全过程人民民主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是党团结带领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中国民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经验结晶。
    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中形成,也必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不断发展。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更加切实、更有成效地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从各方面、全方位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有力保障。
  (人民日报记者徐隽、庞革平、张垚、黄福特、李茂颖)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报告原文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会内解读
    陈志秀代表(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人民法院院长):
    新时代的十年,从立法反映人民意愿,到司法改革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再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以维护公平正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法治维护人民权益、保障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凝聚起全体人民的法治信仰。
    面向未来,我们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
    牛方括代表(安徽省寿县县委书记):
    新时代的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在这场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刻革命中,领导干部应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治,了解法律、掌握法律,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实践中,我们将法治建设成效和依法履职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推动将全面依法治国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综合施策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以带动大多数,通过形成“头雁效应”以更好地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
    会外连线
    马怀德(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报告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为单独一部分加以强调,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
    在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的基础上,报告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新部署: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严格公正司法,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人民日报记者张璁、孙振、王昊男)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报告原文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会内解读
    程向民代表(上海市松江区委书记):
    10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文化繁荣兴盛最终要落脚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上。近年来,上海市松江区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大投入,持续打造文化阵地,树立文化品牌,创作更多主流精神文化产品,把“人文松江”建设推到更高水平,为建设“科创、人文、生态”的现代化新松江提供强大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赵聪代表(中央民族乐团团长):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将大有作为。
    10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越来越多年轻观众喜爱民乐,越来越多孩子学习民族器乐。用民乐讲好中国故事,努力擦亮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金名片,奏响新时代的“国风雅韵”,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我们的责任担当,更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守正创新中开拓文艺新境界,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会外连线
    杨乘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才能用心、用情、用功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方能守正创新,创作出精品佳作。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不仅有利于高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而且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国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人民日报记者金正波、王瑨)
增进民生福祉
    报告原文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会内解读
    杨冀鹏代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委书记):
    报告多次提及“人民”“民生”,这要求我们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扎扎实实落实到行动上。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为群众多办暖心事,多办贴心事,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践行共产党人的铮铮誓言。
    骆叶青代表(浙江省嘉兴市96345社区服务求助中心党支部书记):
    为民造福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改善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紧密相连。我所在的嘉兴市96345社区服务求助热线开通至今已有19个年头,共受理市民各类求助电话480多万件次,成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途径,“有困难打96345”已经成为广大嘉兴市民的共识。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百姓有需求,我们就有服务。接下来,我们将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各种实际问题,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会外连线
    尹栾玉(国务院参事室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新时代的10年,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接下来,我们应继续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进一步做好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等工作,让人民幸福生活水平更高、成色更足、内涵更丰富。
  (人民日报记者黄超、张枨、窦皓)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报告原文
   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会内解读
    原贵生代表(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清涧街道龙门村党委书记):
    新时代的1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2021年,我们龙门村集体产业总收入35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3.7万元,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奋进新征程,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好村集体产业,进一步打牢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
    孙爱军代表(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过去10年来,山东省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一番,为促进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接下来,我们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同时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会外连线
    丁元竹(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
    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富裕”的前提是发展,要求把“蛋糕”做大做好;“共同”体现公平,要求把“蛋糕”切好分好。做大做好“蛋糕”和切好分好“蛋糕”,体现的是增长和分配、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就现实国情而言,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因此,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才能厚植共同富裕基础,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人民日报记者常钦、盛玉雷、肖家鑫)
推动绿色发展
    报告原文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会内解读
    涂爱鹏代表(中国稀土集团赣州稀土龙南冶炼分离有限公司萃取车间班长):
    新时代,建设好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对我们企业而言,就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努力推动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作为扎根在生产一线的基层工作者,我们将牢牢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用敢钻研、善创新的拼搏推动企业生产增产创效,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何雨春代表(内蒙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能源行业统筹推进能源保供和绿色转型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国有能源企业,更要扛起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政治责任,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面对“双碳”目标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能源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
    接下来,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把握和引领新一代能源技术的变革趋势,大力推动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煤电油气产供储销体系,以转型应对变局,以创新开拓新局,加快推动能源供应由“供得上”向“供得好”转变。
    会外连线
    陈丽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这充分说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全面绿色转型需要各方主体综合施策、协同发力。在价值观念上,继续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在生活方式上,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在生产方式上,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为重点,推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壮大,积极推进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建设,促进绿色消费蔚然成风。
  (人民日报记者齐志明、黄超、张枨、王洲)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