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何店镇浪河村: 土垒大棚结硕果 青茄铺就振兴路
  • 发布时间:2025-04-21 09:06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4月的晨光轻柔洒落,曾都区何店镇浪河村15组的田野早已生机涌动,13座整齐排列的土垒式大棚在阳光下甚为显眼。掀开保温帘,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跃入眼帘:翠绿的藤蔓间,一个个青茄饱满圆润,个头堪比成年人的手掌,村民们穿梭其间,动作娴熟地采摘、分拣、装箱,满载青茄的货车整装待发,将这份丰收的喜悦送往千家万户的餐桌。
  “这些大棚看着朴素,里头可藏着‘大学问’。”浪河村党支部书记詹家元轻拍着夯土垒砌的墙面介绍。2023年,村里争取到曾都区乡村振兴局45万元专项资金,通过“集体流转+农户入股”整合50余亩土地,投资260万元建成13座单体长达130米、宽12米的土垒式大棚。与传统钢架大棚相比,这种采用黄泥夯实工艺的建筑成本降低40%,厚达1.2米的土墙白天蓄热、夜间释温,配合双层薄膜覆盖,使棚内冬季温度始终保持在15℃以上。目前基地年产优质青茄200余吨,亩均收益达3.1万元。
  青茄大棚创新采用“村集体建棚、专业户承包、农户参与”的运营模式。13座大棚全部对外租赁后,每年为村集体稳定增收16万元,更通过“固定岗+零工”形式吸纳本村及周边32名村民就业。正在给青茄修枝的村民刘翠萍算起账:“每天工钱80元,一年能干6个月,加上土地流转的租金,家里年增收1万多元。”据统计,大棚每年发放劳务报酬超35万元,带动务工家庭户均增收1.2万元。
  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基地建立起标准化种植体系。通过水肥一体化灌溉、生物防虫等绿色技术,青茄亩产可达8000斤,较露天种植提升近3倍。眼下正值丰收季,每天有近万斤青茄发往周边商超和批发市场,因品相佳、口感好,产品供不应求。詹家元笑着算起了经济账:“按当前市场价估算,单棚年产值超12万元,整个基地年产值将突破150万元。”
  站在连片的大棚间,詹家元指着远处规划中的土地信心满怀:“我们计划5年内将种植规模扩大至100亩,新建30座升级版土垒大棚,配套自动化温控系统。”通过“以棚带棚”的辐射模式,预计可新增就业岗位80个,带动村集体年增收突破50万元,让更多村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春风掠过连绵的土垒大棚,青茄藤蔓在暖阳下舒展新叶。浪河村以“一座大棚”撬动土地增效、集体增收、农民增富的良性发展链,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乡村振兴的画卷正随着青茄的茁壮生长,铺展出愈加绚丽的色彩。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