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治山理水,筑牢鄂北生态屏障
  • 发布时间:2022-06-21 09:17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涂小丽
  • 审核:涂小丽
打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以神农架、大别山、幕阜山以及大洪山等为重点,强化治山理水。”为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好“治山理水”文章指明了方向与路径。围绕报告中的这一“随州元素”,随州日报全媒记者专访了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和湖泊局负责同志,进一步明确抓好贯彻落实的努力方向。
  大洪山风景名胜区党工委书记曾浩:大洪山是湖北省唯一一座独立内山。灵山秀水是大自然赐给大洪山人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绿色生态是大洪山的底色和优势。我们将矢志不渝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把山水优势、生态治理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坚持合理利用、科学发展,以敬畏之心筑牢绿色屏障;对河湖、林业资源网格化管控,构建“党政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格局、“区镇村”三级书记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以体制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以“绿色+产业”为引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逐步形成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绿色经济为主流、绿色产业为主体、绿色企业为主力的全域绿色发展新格局;科学划定并坚守生态保护红线,开展山水林田河一体化治理,打造绿色旅游胜地,以亮眼的“生态品牌”推动全域旅游“大景区”打造,不断提升群众生态幸福获得感。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黄建平: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将坚持系统性思维,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探索“两山”转化路径,打造新发展格局先行区“随州样板”。一是立足本底,绘好蓝图。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科学划定“三条控制线”,在保证粮食安全和保护生态的基础上,留足发展空间。二是问题导向,系统修复。编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全面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治理,引进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多方发力、综合施策、系统修复。三是生态优先,统筹谋划。保护好、建设好、利用好绿水青山,构筑鄂北生态屏障。探索“林长+”协作模式在“治山理水”中的作用,提高保护能力和管理水平。四是全域提升,做好“转化”。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探索大洪山“生态+旅游”“生态+康养”发展路径。依托山水生态资源提升“碳汇”能力,努力寻求碳交易。支持大洪山生态修复和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申报建设。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陈松:生态环境部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将坚决扛起使命担当,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擦亮“生态氧吧大洪山”金字招牌,筑牢鄂北生态屏障。突出“双碳”引领,立足大洪山“森林碳汇”功能,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工作试点,争当全省“双碳”工作优等生。突出“三水共治”,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推进府澴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持续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突出生态示范创建,以争创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目标,全域推进生态文明市、县、镇、村四级联创,大力支持大洪山开展“两山”示范基地创建,放大生态优势。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守牢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随州。
  市水利和湖泊局局长丁亚兵:结合随州“旱包子”典型特征,围绕“荆楚安澜”现代水网建设,我们正积极谋划水资源配置、农村供水保障、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通过工程措施补齐调水、供水工程短板,全力保障生产生活用水,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为随州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可靠的水利支撑。 一是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快推进湖北省鄂中丘陵地区水资源配置之随南大洪山北麓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目前正统筹推进前期工作,争取2023年水利部调规时入库;以此为依托,在随州谋划再造一个随南大型灌区,灌溉面积58万亩。二是进一步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加快实施随州市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在随县实施“三片十线”工程、曾都实施“库库连通、水厂并网”工程、广水实施“五库连通、三线互补”工程。三是进一步强化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推进湖北省府澴河流域系统治理(随州段)一期工程,不断提升府澴河生态保护治理能力,实现人水和谐共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