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广阔山场变“绿色油库” ——看随县如何推动油茶产业突围前行
  • 发布时间:2022-10-10 09:15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涂小丽
  • 审核:杨文明
打印

数十台挖机同步作业,把万亩山场“拉”成梯田。金秋时节,随县澴潭镇油茶基地建设施工正酣。
  “3年新栽8万亩,确保2025年全县油茶面积突破30万亩。”随县林业局局长江明说。随县油茶产业历经十年破冰突围,终于迎来“黄金时代”。
  朝阳产业何以遇冷
  “一年种树,百年受益”。种油茶历来被称为“朝阳产业”。
  然而,在随县殷店镇大东岭村,流传这样一段顺口溜:“马鞍山,油茶园,种了几十年,不见油茶钱。”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该村接连种植油茶500多亩。但是由于交通不便、没有优良品种、缺少政策扶持、缺乏管理经验等原因,收入微薄导致茶园荒废。
  不仅是老基地,新基地也遇到新问题。2016年,随县岳雄丰公司流转山场1.2万亩,种油茶8000亩,却因部分品种不对路,挥泪砍茶树数百亩,直接损失百余万元。
  近十年,随县抢抓政策机遇,鼓励大企业、大资本上山种油茶,全县油茶达23.5万亩,跻身全省油茶生产重点县。油茶规模迅猛扩张,各种问题却日益凸显,油茶产业裹足不前。
  朝阳产业何以遇冷?随县林业局调研走访,归结出四大突出问题:品种选择不对路,只见长树少见果;管理技术跟不上,油茶产量难保障;油茶贷款抵押难,资金投入难持续;收了果子找买家,市场行情不稳定。
  面对重重困难,随县茶农守望茶园盼春来。
  困境之中如何突围
  多年来,随县持续开展科研院校联基地、林技人员带农户活动,传授油茶抚育、施肥、修剪等关键技术,以科学管理守住油茶“基本盘”。
  种苗是油茶的“芯片”。岳雄丰公司历经砍树之痛,严把种苗“源头关”,与科研院所合作,建起丰产示范园和采穗圃,成为“湖北省油茶定点采穗圃”,每年可供良种嫁接2万亩。澴潭镇龚家湾村育苗基地与中国油茶知名专家和中国林科院亚林中心合作,培育优质种苗300万株。
  随县把油茶产业列入“强县工程”战略支撑项目,政府统筹“点石成金”,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推动油茶产业强势突围。支持油茶产业“五大行动”密集落地:成立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油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编制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支持油茶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建立油茶产业发展协会。
  一揽子方案中,条条包含“真金白银”,对亩产千斤的油茶基地,最高奖励20万元;对建成省级以上产业示范园、油茶公园、油茶小镇的单位,最高奖励100万元。系列举措切实解决用地、资金、种苗、管理、加工等现实问题。
  茶企、茶农热情高涨。慧勤生态农业调整经营结构,配套建设2.5万头的生猪养殖场,种养互补缓解资金压力;耀鑫农业科技建起泵站、水池、管网,完善设施提高茶园御险能力;大东岭村筹资百万元改造老基地,老茶树结出累累果实。
  今年,随县油茶丰产示范园6年树苗亩产青果800斤,亩均收益1600元,引领全县油茶开启“黄金时代”!
  黄金产业如何共赢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随县强化统筹融合,推动油茶基地发展旅游经济、服务经济,吸引各方“入席”随县油茶“全民盛宴”。
  国家油茶科学中心、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湖北省林科院等4家科研机构,在随县设立油茶科研基地,开展种植技术试验推广,科技支撑力不断强化。
  随县七成人口生活在山林区,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吸引农户参与,多处老油茶基地实现“10亩油茶林,年收2万元”,印证油茶是富民、惠民、利民的“铁杆庄稼”。茶农江光阳种油茶、摘“穷帽”,还牵头成立油茶专业合作社。淮河源油茶基地每年雇用百余村民管理茶园,人均增收2万元。
  十年耕耘奠定百年基业。随县20多万亩油茶将陆续进入初产期、丰产期、盛产期,“一亩油茶百斤油”,座座茶园都是绿色“大油库”。
  湖北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瞄准茶籽精炼工艺持续攻关,开发出茶油、茶粕、皂素、护肤品、有机肥等30多个油茶系列产品,对油茶资源“吃干榨尽”。
  随县重点打造“两香一油”特色品牌,助推香菇、香稻、油茶入围湖北省“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工程”,促成30余家油茶企业抱团发展,为茶油“出海”铺平道路。
  今年,随县可产油茶青果1.6万吨、茶籽4000吨,可加工茶油1000吨,总产值2.2亿元,形成全县动员、全民参与的共同缔造新格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