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瓜蒌藤上结“金果” ——随县均川镇瓜蒌产业发展探访
  • 发布时间:2022-07-20 09:12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张春燕
打印

连绵的山坡上,瓜蒌绿油油一片,高约2米的钢架大棚整齐有序,一行行钢丝网错落有致,郁郁葱葱的藤蔓爬上网架,一个个沉甸甸、圆溜溜的瓜蒌从藤蔓间探出好奇的“脑袋”,吊在青藤之下……7月12日,随州日报“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融媒体公益行”报道组来到随县均川镇陶家楼村瓜蒌种植基地,只见150余亩瓜蒌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瓜蒌全身都是宝,是我们致富的‘金果果’。请你们来宣传宣传,帮我们的产品提前‘预热’,以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销路,让我们的瓜蒌能卖出个好价钱!”陶家楼村党支部书记陶从家对记者说。
  瓜蒌,学名栝楼,别名吊瓜、药瓜、野瓜,是葫芦科栝楼属多年生攀缘型草本植物。其果实为椭圆形或球形,初始为青色,成熟时为黄褐色。瓜蒌是药食兼用产品,其果实、果皮、果仁、根茎均可入药,其中果仁、根茎又是营养食品和保健食品的理想用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陶家楼村地处丘陵地带,多为坡岗地,比较适宜瓜蒌生长。该村干部到安徽等地考察后发现,瓜蒌经济收益可观,决定发展瓜蒌种植。
  说干就干,2019年,陶家楼村投资20万元,通过“村集体+合作社+村干部+农户”模式,建起了35亩的瓜蒌种植基地。“当年种植,当年就回本70%。”陶从家说,“这更加坚定了村里发展瓜蒌种植的信心。”
  4年来,陶家楼村共投入近百万元,逐步扩大种植规模。该村成立了随县陶家楼子种养专业合作社,目前瓜蒌种植基地发展到150余亩,年产值可达100万元,纯收入70多万元。原先贫瘠的坡岗地披上了生态绿装,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做到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缔造。
  “从4月初开始整地、起垄、施肥、搭架、栽苗、覆膜,到6月份结出第一批瓜蒌,以后还有三批瓜蒌要结。当前最主要的农活就是做好田间除草和病虫害防治。到9月初,瓜皮变成黄色后就可以采摘了。”陶从家介绍说。
  谈到瓜蒌的经济效益,陶从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干瓜籽售价是25元一斤,干瓜皮3元左右一斤。种植第一年每亩产量250斤左右,从第二年开始产量会有所增长,可以突破300斤,平均每亩收入7000多元。瓜蒌一年栽种,可连续收益五年。五年后,拔根休地一年,瓜根可磨制成天花粉,瓜藤可以做成瓜蒌茶,又是一笔收入。目前,基地带动该村30多入股农户增收致富。
  正在瓜蒌基地除草的村民张祖珍说,她每年在基地务工能有2万元左右的收入。“看着瓜蒌一年收益更比一年好,今年我也准备入股合作社了。”
  看着瓜蒌满枝,陶从家喜上眉梢。为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让农户获得更多增值收益,陶家楼村决定在瓜蒌深加工上做文章。
  去年该村瓜蒌产量25吨左右,由于销售渠道受限,除少部分自己初加工自主销售外,主要是以“卖资源”的形式销售给外地的公司。“我们瓜蒌籽卖价25元一斤,公司经过设备加工炒制包装后,售价几乎翻一番。”陶从家说,“今年我们决定以自己为主,加工、包装和销售瓜蒌籽,打出自己的品牌,希望媒体多帮忙宣传推广下我们的产品。”
  目前,该村注册了“陶家楼子”商标,并于7月初成立了随县陶家楼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武汉购置了烘干、炒制、包装等设备,筹备建设冷库等,补齐深加工这一环。
  在陶家楼村的示范带动下,均川镇龙泉村、迎水村瓜蒌种植也形成规模。目前,三个村共建成瓜蒌种植基地500余亩,带动100多村民增收致富。
  均川镇党委书记席耀鸿表示,镇上准备联合陶家楼村、龙泉村、迎水村成立瓜蒌种植业联合合作社,支持陶家楼村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瓜蒌产业链,实现从“卖资源”向“卖产品”、从“卖产品”向“卖品牌”的转变,引领瓜蒌产业做大做强,助力乡村振兴和群众致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