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支撑力不断增强 ——我市前三季度经济运行观察之三
  • 发布时间:2024-10-30 09:34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高新技术增加值同比增长10.9%……前三季度的多项经济指标,展现出我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
  我市锚定全年目标任务,既抓当前,又谋长远,不断夯实投资硬支撑、激发消费新活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稳定市场预期,增强社会信心,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重大项目夯实发展“硬家底”
  9月20日,全市三季度75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涉及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生态环保、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都很高。
  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强引擎。分析前三季度投资数据可见,重点领域投资支撑向好:基础设施投资表现亮眼,同比增长18.4%;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同比增长17.7%;民间投资支撑加强,同比增长13.7%;企业加快技改扩能,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2%。
  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背后,是我市始终坚持“项目为王”,坚持力量向项目集中、政策向项目倾斜、要素向项目集聚的结果,是全力以赴抢抓机遇、积极谋划争取的结果。
  全市上下从重大战略中“找”、从国家政策中“争”、从自身禀赋中“挖”,将国家所需与我市所能、当前与长远、锻长板与补短板相结合,谋划申报并争取了一批建设所需、民生所盼的“两重”“两新”项目。截至目前,全市成功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项目59个,到位无偿资金7.47亿元;获批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26个,到位国债资金10.9亿元。
  纵向来看,目前全市“三库”入库项目总投资10408亿元,是去年完成投资的19.5倍,但横向来看,相较十堰、咸宁等市州,我市的项目总数、投资总额、产业项目还相对较少。
  前期,我市在项目争取上达到了“跳起来摘桃子”的效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当前正是全力储备申报2025年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超长期特别国债窗口期,要继续发扬“抢时间就是抢资金、抢政策就是抢机遇”精神,钻深研透政策投向领域,强化项目谋划储备包装,推进前期提速提质,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省“笼子”和计划“盘子”。
  做实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打好容缺受理、上门服务、重大项目用地保障机制等“组合拳”,加强项目审批、用地、用能、融资等服务保障,推动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入统、快达效,不断充实全市高质量发展“硬家底”。
   消费活力升腾城市“烟火气”
  在古树老屋里喝咖啡赏星星,在市井小巷内寻找地道随州美食,在月光海上迎风挥浆踏浪前行,在大洪山下骑自行车竞技角逐……新的消费业态、消费场景,让消费活力加速释放,人气、商气、烟火气加速集聚。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年初“迎龙年·过大节”促消费系列活动,开启了全年消费“热辣滚烫”模式。接连举办青岛啤酒节、“楚大厨”技能培训等活动,依托寻根节、桃花节等文旅节庆活动,推动“吃住行游购娱”引领消费热潮。
  9月以来,一场以“金秋随州”为主题、以重大赛事为串联的消费季活动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广大游客、参赛者游随州、品美食、住美宿,各大商圈、景区、住餐企业纷纷焕新场景、丰富业态、提升服务,最大限度将“流量”变“留量”,充分激发消费潜能。9月餐饮、住宿市场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10.7%、12.8%,实现“淡季不淡”。
  “两新”政策加快落地,带旺汽车“换能”、家电家装厨卫“换智”。目前,全市汽车以旧换新申请1826台、家电家装厨卫累计销售34383台(件),带动销售4亿元。1至9月,全市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五金电科类、可穿戴智能设备类销售同比增长46.8%、17.5%、16.6%、11.5%。
  加快消费扩容提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今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着力提升服务品质、丰富消费场景、优化消费环境,以创新激发服务消费内生动能,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要聚焦我市消费领域存在的短板弱项,顺应消费升级新趋势,加快推进商业创新,打造更多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新场景、新业态和新模式。
  抓住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政策,精心策划各类促消费活动,促进新能源汽车、家具家电等大宗消费。围绕吾悦、万达、文峰里、解放路等重点街区打造夜间消费聚集区,持续升腾城市烟火气。以草甸子商旅综合体为“引爆点”,打造集食、游、购、娱、展、演等丰富消费场景于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塑造随州消费新名片。
   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
  9月,我市15家企业入选“新物种”瞪羚企业,全市省级瞪羚企业总数达到52家。这些块头不大却身怀“独门绝技”的企业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着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来,我市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创新主体实力持续壮大,创新活力不断迸发。新技术、新主体强势发力,是上半年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前三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3.39亿元,同比增长10.9%。目前全市申报高企127家,同比增长25.7%,增速位列全省市州第一。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成效明显。组建湖北省应急特种车辆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成立湖北省稻米油产业技术研究院。围绕新能源、先进制造、智慧农业等重要领域,推进市校协同创新,开展核心技术攻关,49个项目获省级立项。
  加快推动科创供应链平台建设,依托省科创供应链“天网”平台,设立随州专汽、随州香菇特色产业专区板块,引导企业入驻,高效解决科创需求。目前入驻企业711家,完成对接需求99项。
  面对创新主体规模偏小、高水平人才团队匮乏等实际,要继续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快构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深度链接全省科教资源,建好随州(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对接用好湖北科创链平台,加强市校企合作,提升创新平台运行质效。加强人才引育留用,“量身定制”人才服务政策,吸引更多科技人才汇聚随州。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深入实施高企和科小培育三年行动,完善梯次培育体系,推动形成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局面。鼓励引导企业加快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发力显效,将为经济持续向好提供有力支撑。全市上下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真抓实干,全力以赴拼经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