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曾都为春耕备耕插上科技翅膀
  • 发布时间:2024-04-18 08:57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眼下,曾都各地陆续进入春耕高峰期。在洛阳镇金鸡岭村顺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一条高速育秧播种流水线上,从摆盘、铺土、播种、洒水、覆土、叠盘再到码垛,每一个秧盘的播种过程仅需4秒,3名工人每小时可完成播种育秧800盘。
  “人工少了2/3,效率反而提升了4倍!”该合作社理事陈涛做了个比较,从前播种消耗大,2斤半的种子实际损耗在3至4两,还面临着播种不均等问题。新流水线不仅速度均匀,而且用种精准。合作社每年服务大田面积1万亩以上,采取分批次、错峰育秧,今年从3月15日开始育秧,目前已有500亩秧苗可下地。
  新质生产力,智慧农业先行先试。育秧大棚内,暖阳铺洒,喷水浇灌,“绿草”如茵。陈涛顺手拿起一盘绿油油的秧苗,欣喜地说:“新技术就是好!育出的苗像毛毯一样,怎么抖动都不会散。”
  据介绍,合作社采取“一棚多用”发展模式,3月至6月育苗,10月至次年4月种植香菇,实现周年综合利用,提高大棚使用率,增加农民收入。
  今年,陈涛又给育秧大棚上了“新”。“每个育秧大棚都配上了一张‘新名片’!”陈涛边说边拿出手机扫码,只见名为“防伪溯源系统”的小程序上,清楚记录着产品的详细信息及秧苗播种、育苗等生长过程,“今年10月份,‘名片’就会跟着这批秧苗,印刷在香稻产品的包装袋上,让消费者更安心。”
  “新科技”替代了“旧方法”,人去哪儿了?为培养新型高素质农民,合作社成立了10余人的农机服务队,购入新型农机20余台,围绕生产技能、管理技能、经营技能开展培训,培养技术性人才。洛阳镇村民代道军不仅是服务队的无人机手,还在合作社托管了200亩田,他算了一笔账:“合作社采取‘订单种植+现金回购’的模式,统一育种,不用我投入资金,一亩田可增收100元左右,加上务工费,一年能挣8万多块钱呢!”
  今年以来,曾都区通过大力推进集中育秧设施建设,提升育秧质量和效率,组织9个专家组及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蹲点包片开展实地指导服务2000余人次,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让“强健”的秧苗尽快下田。截至目前,曾都区在田农作物面积30.69万亩,其中冬小麦17.24万亩、油菜8.35万亩、蔬菜2.7万亩、马铃薯1.8万亩,其他作物0.6万亩。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