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淮河源头”的一抹新绿 ——随县淮河镇强基护林兴产业纪实
  • 发布时间:2023-02-01 08:51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涂小丽
打印

素有“湖北森林城镇”之称的随县淮河镇,位处千里淮河源。这里拥有253平方公里版图、9条淮河支流、29万亩山场与林圃,森林覆盖率达71.6%。丰富的绿色资源犹如一座宝库,给当地群众带来了新的期望。淮河源头“植”生态
  “淮河源头生态好、青山绿水紫茶香。”中央电视台《江河奔腾看中国》栏目曾以此为题报道淮河镇西湾村880米海拔祖师山上2000亩知青紫茶庄园,给人品味《茶经》所注“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中描述的上等紫茶。
  盘卧在淮河源头谢家湾的1410亩古生态板栗园,有古树名木挂牌保护的300年以上栗树31棵、100至299年栗树232棵,有100年以下栗树5000多棵,因三面临河气候独特,所产板栗粒满味甜无虫,闻名百里。
  淮河国家湿地公园正围绕淮水之源、文化之源、山脉之源、农耕之源,全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该项目保护范围373公顷,南连淮河支流胡家河源点,北挽谢家湾千亩古板栗园,西牵淮河干流道座湾,以河为线纵跨5个村25公里。
  近年来,淮河镇以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为依托,致力打好以胡家河动植物多样性及谢家湾古板栗群为重点的“生态保护牌”、以淮源湿地文化及高老庄西游文化为重点的“文化挖掘牌”和以生态健康养生及湿地体验旅游为重点的“经济发展牌”。
  强村富民“兴”产业
  高庄村曾是深度贫困村。3年前,年仅29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夏乾坤面对1.3万亩山场,苦苦地寻思着村民的脱贫之路。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夏乾坤带领村干部筹措资金160万元,建成年可加工100万棒的香菇制棒厂,又投入资金40万元建成香菇烘干房、冷冻库,通过招商成立联合专业合作社,实行采伐、制棒、种植、销售全产业链全周期服务。
  用活一片林,强村又富民。2022年,村制棒加工厂制棒45万袋、产值350多万元,41户村民种植32万袋、收入280多万元,村集体从制棒厂获得18万元分成。
  与国家4A级景区西游记漂流相邻的慈云居生态园,近年来投入2500多万元建成500亩蓝莓、樱桃、猕猴桃、大枣等种植、采摘、观光林园。目前,正整合开发200亩板栗园、700亩山场,打造林、农、工、旅融合发展的国家3A级生态旅游景区。
  林地被称为地球之肺。淮河镇转变观念,致力林木品种的改造及茶叶品质的提升,不断增强“肺”功能。
  该镇在现有5000亩油茶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围绕西湾村2000亩高山紫茶基地,致力桐柏山紫茶新物种的挖掘与发展,精心保护100多株彩茶母树,与河南南阳农校合作,已组胚培育出4个品种第三代紫茶苗6万余株,正在进行三地试验种植,同时申请新物种权专利。
  乡村振兴“劈”新径
  淮河镇立足淮河源头,依托丰厚的山水资源,先后招引四大投资过亿元的文旅项目,投资规模达20亿元。良好的植被、优美的环境为落地企业提供了快速生长的土壤。
  龙泉村招引随县神农部落旅游开发公司投入5.1亿元打造以神农文化为主线的综合性原始部落景区,村集体与景区合作,以1.5万亩山场作为资本入股,为项目提供发展空间,预计5年后村集体及村民年可分成500万元以上。
  山场即商场。利用淮河源头遍地野生艾草资源,龙凤店村艾草加工厂追加投资2000万元打造“淮河源艾草产业园”。抱朴谷康养旅游区依托1.7万亩山场资源,采集制作600余种中草药标本,种植中药材500亩,成为湖北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神农部落景区通过改造林木打造1000亩“神农百草园”,丰富了旅游产品业态。玉皇顶文化园在全力保护1000亩稀有黑松的同时,开发种植2000亩有机高山茶,为淮河镇实施“双万亩”茶产业战略增光添彩。
  由鄂豫两省三村共同打造的“随县桐柏山淮河源竹筏漂项目”,总投资1.5亿元,预计今年5月1日开始试漂,将成为我市鄂豫融通发展战略的“示范型项目”。
  主景区的快速发展,带动周边8家生态庄园、25家精品民宿、88家省级农家乐应运而生,1000余人围绕旅游产业转,年旅游收入2000多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