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万和镇邱家大塆村—— 这个“全国文明村”不一般
  • 发布时间:2024-07-03 09:42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万和镇邱家大塆村鸟瞰图 
  


  村湾干净整洁,广场绿树成荫,一条清澈小河穿村而过,一栋栋农家小院漂亮别致……6月20日,记者来到随县万和镇邱家大塆村,一派恬静祥和的田园风光映入眼帘。
  近年来,该村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湖北省文明村”“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等称号。
  整治村容村貌
  提升乡村“颜值”
  “以前没有桥,每当夏季涨水时,来往行人要趟水过河。”站在邱家大塆村的大桥上,村民王文民高兴地说:“现在有了桥,出门过河方便多了。河道变宽了,水质也变清了。”
  如何让“烦心河”变成“顺心河”?2015年,该村争取项目资金300多万元,整治河道5公里,将河道扩宽疏通、河堤加固,架起两座桥,筑起阶梯式拦河坝12处,解决了沿河两岸农业灌溉问题。
  “村里对绿化景观、线路管网、雨污分流、生活用水、电力网络、休闲设施进行了科学规划,让我们住上了漂亮的农家小院。”8组村民王爱容在家门口择菜,她感慨地说。
  来到邱家大塆村文化广场,但见绿树成荫,景色迷人,几位村民正在乘凉拉家常。老党员丁厚安高兴地说:“如今,家门口就像公园一样,住在这里真舒适。”
  近年来,该村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河道8公里,硬化22.7公里通村、组道路,安装路灯228盏,修建4处共95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建设景观小道570平方米,种植景观苗木6500余棵,建设景观绿化带4000余平方米,还购置560多个垃圾桶、洒水车和垃圾转运车各1辆,建设13所多类型旅游公厕,实现村级自来水全覆盖。
  发展壮大产业
  富了村民“口袋”
  在邱家大塆村8组白蔹种植基地,蓬松整齐的田畦一眼望不到头,350亩左右的白蔹药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10余名村民正在除草。
  从整地、种植、管护到后期采收,中药材种植不仅带动了产业发展,还促进了村民就业,实现了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我每年收入差不多有10万元,在家里比外面挣得不少。”村民李开典说。随着中药材产业的迅速发展,很多村民放弃外出务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据介绍,该基地每年发放务工费35万元。
  近年来,邱家大塆村积极引导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该村成立大地兰花种植合作社,建设一座200平方米的现代化精品兰草大棚,培育精品兰草630余(苗)株、普草2000余株。合作社采用“村集体+种植大户+技术人员+困难户”的经营模式。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建军介绍:“合作社成立3年来,已为村集体增收15万余元,为50个困难户分红8.06万元,今年有望为集体增收20万元。”
  加快产业发展,拓宽致富之路。该村投资70万元建成一座50KW光伏发电站,年纯收益7万元左右;推广香菇种植20余万袋,带动30余户群众创收40万元;引导群众发展务工经济,依托万和石材特色产业,实现劳动力就近就业300余人。
  2023年,该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25万元。
  倡导文明乡风
  滋养群众“脑袋”
  环境美,更要人文美。
  该村文化广场上的“稻草精神”字样赫然醒目。李建军介绍,“稻草精神”由原村党支部书记李德安在2000年提出,指稻草本身绵软无力,但打成葽子能捆柴,拧成草䕀能抬石头。朴实的比喻,勾划出团结、向上、奋进、自力更生的精神,凝聚了全村人的精气神。多年来,该村“两委”一直秉承“稻草精神”,激发全村群众的精神力量。
  2018年,该村村民积极救人,荣获“最美随县人”荣誉称号。李德安回忆道,2017年一个大雪纷飞的深夜,一辆载有6人的轿车行至该村时,不幸冲入路边5米深的堰塘,情况十分危急。该村村民闻讯后,奋不顾身地进行了长达7个多小时的救援,成功将人车救援上来。
  精神文明建设非一日之功。近年来,邱家大塆村通过道德大讲堂、广场讲座、组建文明宣讲队、文艺宣传队、墙体喷绘、悬挂宣传牌匾、为村民悬挂艺术门牌等多种形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成为推动乡村治理的助推剂、稳定器。
  “如今的邱家大塆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万和镇党委副书记曹森表示,“将继续坚持以‘强党建、兴产业、惠民生、善治理’为重点,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奋斗,将邱家大塆村打造成一个“生态宜居、休闲养老”的‘幸福大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