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红色”引领,“绿色”崛起 ——曾都区洛阳镇九口堰村推进乡村振兴的探索与思考
  • 发布时间:2023-09-08 08:52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罗皓月
  • 审核:罗皓月
打印

九口堰新四军第五师革命旧址纪念馆

这里,是新四军第五师诞生地,是“中国传统村落”“全国红色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它凭借一串闪光“名片”,在乡村振兴路上“一马当先”取得成效。
    这里,就是曾都区洛阳镇九口堰村。
    “百美村庄”“大乐之野”等一批驰名旅游项目接连落地,吸引了游客纷至、能人返乡、新村民入乡,激活九口堰乡村发展一池春水。
    8月下旬,我们走进九口堰村,探秘该村如何依托“红色”文化、“绿色”山水等资源优势,带领群众走上共富之路。
    赓续:传承红色基因激活红色动能
    “长眠于九口堰烈士陵园的英雄黄春庭,虽然,您倒下了,却如同化作了一座丰碑,激励着无数后来者……”8月24日,九口堰革命旧址纪念馆,12岁的红领巾讲解员刘钰涵的动情讲述,让游客们深有感触。
    1939年,李先念率领鄂豫挺进纵队,在九口堰一带开辟了随南抗日根据地。九口堰革命旧址纪念馆,原是孙氏住宅,俗称孙家大院,是随州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居。
    九口堰村是新四军第五师发展的摇篮,司令部设在孙家大院。附近还分布着五师边区建设银行、战地医院等十余处革命旧址,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壮丽诗篇。
    赓续红色血脉,开发红色资源,九口堰村一直在探索和创新,取得良好的成效。
    通过红文、红旅、红廉、红商、红农融合等,放大红色资源优势,推动乡村振兴。九口堰革命旧址纪念馆馆长顾世国,每年宣讲红色文化教育课50余场,培育“红领巾讲解员”数十人并获得全国大奖。
    2020年,九口堰村被纳入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撬动2860万元资金用于红色美丽村庄建设。
    九口堰村形成“一馆一园一烈士纪念碑及十二处革命旧址群”红色基地。纪念馆每年接待游客在50万人次以上。
    红色资源历久弥新、历久弥珍。革命者勇于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红色基因,已融入村民们的骨髓,形成了九口堰人奋进的自觉,凝聚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
    涅槃:盘活闲置资源发展绿色产业
    从福银高速“洛阳”出口,沿风景如画的乡村公路行驶约10分钟,“大乐之野·银杏谷”民宿跃入眼帘。
    “在小红书刷到的,没想到这么漂亮的地方就在‘家门口’!”随州市民金晶,道出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心声。
    “24间客房,每逢节假日都是满房,八成是外地游客。”今年“五一”试营业以来,入住客人数量持续攀升。民宿主理人李丹说,“运营效果远超预期,入住率在全国大乐之野数十个项目中名列前茅。”
    九口堰村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0%左右。“山大、林多、地少,村民收入来源有限。”该村党支部书记代道明介绍。村里2000多人,常住只有900多人,多是“妇幼老”,许多房屋、田地都闲置了。
    如何打通“两山”转化通道,让村民能“靠山吃山”?该村融入洛阳乃至曾都全域旅游,区镇村三级联合成立乡村合作公司,村集体通过山场流转、房屋入股等方式,引进“大乐之野”落户。民宿经营区已投资3000余万元,配套有可预约体验的咖啡厅、婚礼草坪、树下泡池、户外拓展、野有食等业态设施。
    大乐之野是全国著名民宿品牌,它的落户,抬高了洛阳镇乃至随州民宿产业“天花板”,让九口堰村的资源“身价倍增”。过去许多无人问津的地方,如今成了民宿、户外徒步等新业态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
    九口堰村乡村合作公司顺势流转了200多亩闲置土地,发展猕猴桃、辣椒等特色种植。“九口堰村富民蘑菇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带动该村香菇年种植达150万棒、近百人在香菇基地务工。
    随着“长江之家公益平台”“红色培训研学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落地,九口堰村的农文旅融合之路将越走越宽,更多村民可以搭上致富车、吃好旅游饭。
    聚力:发挥党建引领推动共同富裕
    去年,九口堰村收集到300余条意见建议,其中一条是“八组村道狭窄,影响出行”。经过村民“院场会”共议,村民代表一致通过:此路必修。
    村“两委”号召乡贤能人捐款捐物。乡贤孙兆乐率先捐款5万元,全组村民争先恐后出钱、出力、出土地,4个多月,这条长2000米、宽5米的公路就修好了。可八组的10余户村民嫌自己贡献不够大,便私下商定出钱建起了“功德碑”,把贡献大的村民姓名刻了上去,感召后人。这座红色村庄里,乐于奉献、善于奋斗、团结拼搏的革命精神,已经融入血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村民们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孙家大院”的传承人孙丽平说:“抗战时期,太爷爷把我家房子主动腾出来供新四军五师办公,这种奉献精神,我必须延续。”她毅然放弃北京优越的工作,回乡当起九口堰纪念馆讲解员,成为传播红色文化的最佳践行者。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20字方针,在九口堰村字字得到充分落实。
    九口堰村形成了“村干部+片长+党员中心户+湾长”的网格化治理模式,服务邻里、方便乡邻;形成了村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大格局,全村2000多人亲如一家。
    洛阳镇党委书记李婉莺说:“百美村庄华中地区首个项目落户在九口堰村,不仅在于这里独特的资源,更在于该村淳厚的民风、强大的发展气场。”
    去年初,招商项目百美村庄在洛阳镇选址。九口堰方家冲只是备选之一。代道明说,“那是村里最偏最穷的地方,连一条能走小车的路都没有。”但机会稍纵即逝。代道明带领几十名党员干部一起上,千方百计筹资30万元,仅用两个月挖通了道路,统一了村民思想,收储了闲置房屋,最终项目选择了方家冲。
    随着大项目落地,九口堰村外出务工的游子们纷纷回村,他们在家门口实现了高品质就业。四组村民张艳荣过去在广东务工,回乡当上了大乐之野民宿客房主管。她说:“村里有了好的工作岗位,月收入3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
    各行各业的数十名新村民、新农人,从外地来到九口堰村,他们在“百美驿站”里,举办了乡村振兴各种“头脑风暴”和培训40余次,引导村民学习插花、冲泡咖啡等技能,打开旅游创业新思路,开启城市生活高品位。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栖。近两年,50余名乡贤能人、新村民到九口堰,投身农旅、建设家乡。
    憧憬:处处皆为美景人人都很幸福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九口堰村依托农文旅融合,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人民共同富裕道路上,已经领先一步。但如何让这条路走得更稳更好?
    调研访谈中,干部群众对该村发展短板进行了“诊脉”,市场主体还不够多,旅游业态还需丰富,集体经济尚需壮大,村民创业意识不浓。大家对未来发展也有思考,要深入持久做好红色文章,深度挖掘民俗文化;前瞻做好产业谋划,吸引更多优质市场主体,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满足多元消费需求。
    洛阳镇也有硬核举措,将加快文旅多业态招商和项目建设,让旅游业“星罗密布”百花齐放;设计开发旅游度假区线上地图,实现洛阳旅游一站式线上服务;发动全体村民参与产业发展,发展庭院经济、特色种养、创业就业,让村庄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家家是“商户”、人人增收入。
    该村党支部书记代道明表示,将深度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向三产融合要效益,兴业态、强龙头、树品牌,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九口堰实践样本”。
     和美乡村 共同缔造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大任务。
    九口堰村立足资源禀赋,明确发展方向,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抢抓机遇招引了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开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局”。九口堰的探索实践表明,绿水青山具有永恒的魅力,推动“两山”转化既前景可期又任重道远。
    建设和美乡村,关键在发动群众、共同缔造。一方面要留得住人,依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激发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创造性开展各类生产经营活动,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另一方面要搭建平台,创优环境,招引更多市场主体前来投资,吸引更多乡贤能人、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新村民、新农人入乡,为乡村发展添人气、聚合力。
    干部领跑、“头雁”带跑、群众跟跑。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新时代的乡村必将越来越宜居宜业和美。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