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承前为启后 继往以开来
  • 发布时间:2021-07-10 10:14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杨文明
打印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回顾我们党百年来同广大人民群众同舟共济、生死与共、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征程,令人热血沸腾。
  随州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武汉大学的一批随州籍青年学生,在湖北党组织创始人董必武、陈潭秋等影响和培养下,相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他们受党的委托,利用假期回到随州,传播马列主义,秘密组建党的组织,使革命的火种迅速传遍随州大地。大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随州的农民运动迅猛发展,农民协会在全域内普遍建立,革命风暴席卷随州大地。土地革命时期,随州的共产党人从大革命失败的腥风血雨中奋起,先后在随县的吴山、唐县、祝林、青苔和应山县城、东肖店等地建立革命政权,创建根据地,组织武装暴动,并多次配合徐向前领导的红一师和贺龙领导的红三军,同盘踞在随州境内的反动势力进行斗争,使随州成为鄂豫皖和湘鄂西苏区重要的组成部分。抗战爆发后,经周恩来、董必武同国民党当局商定,在随州均川组建第五战区鄂豫边区抗敌工作委员会,成为管辖湖北、河南两省共13个县的国共合作联合政权。抗战期间,随州境内先后建立了20多个县级党政领导机关,创建了白兆山、四望山、桐柏山3块抗日根据地。1941年,李先念、郑位三、陈少敏挥师随南,通电组建新四军第五师,在随州地方党组织和地方武装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与日本侵略军和伪、顽、匪等展开了血与火的斗争,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放战争时期,随州人民先是配合中原军区部队,粉碎国民党30万大军的围剿,再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辟汉江、桐柏山解放区,为人民解放军南下、开展支前运动、解放全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了不朽功勋。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随州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跌宕起伏,28年红旗不倒,构成了随州历史上极其悲壮、绚丽的一幕。
  新中国成立后,随州各级党组织开始肩负起建设随州、发展随州的历史使命。解放之初,随州百废待兴,是党领导随州人民进行剿匪清霸、镇压反革命、支援抗美援朝,开展“三反”“五反”,实行土地改革和各项社会变革,迅速安定了民心,恢复了生产,使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得到初步改善。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通过贯彻党在社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随州用最短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使各项事业展现出蓬勃生机,成为享誉全国的“水利大县”“粮食大县”。人民日报一篇“向随县人民学习”的报道,让“周总理与随县调粮”的故事誉满全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随州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全面改革,从抓住扩大内需、中部崛起、沿海产业转移、推进“两圈一带”整体发展战略重大机遇乘势而上,到推行“工业兴市”“文化强市”“品质随州”“汉襄肱骨、神韵随州”建设,浓墨重彩,蔚为壮观。改革开放40年风云激荡,推动随州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向全方位开放、从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从粗放发展向科学发展的伟大转变,在许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取得了经济实力显著增长、社会工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巨大变化。
  一部历史,百年春秋。从党的组建到新中国成立,从闹革命到搞建设,从改革开放到崛起腾飞,中国共产党在随州的百年历史,始终贯穿着一种奋斗精神、一种责任担当精神、一种思想解放的活力、一种敢为人先的胆识,成为我们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成为激励随州人民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巨大动力。
  承前为启后,继往以开来。在庆祝我们党百年华诞之际,党中央号召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党的历史,发挥党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这既是我们牢记使命、坚定信念、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党的建设、永葆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通过认真学习党史,了解党的奋斗史、发展史,才能不忘初心,增强自信,更好地将以往的经验用于未来的建设发展之中,才能从红色的“家谱”中汲取矢志不渝的信仰力量。
  作为入党40多年的老党员,我虽然已退休多年,但回顾党的历史,依然心潮澎湃,感慨万千。通过党史学习教育、重温党的历史,我将矢志不渝地拥党、爱党,不忘初心使命,继续前行,永远做一名合格党员。
  (市政协退休干部文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