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党史撷英】江汉公学:枪林弹雨书声琅
  • 发布时间:2021-03-06 08:45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杨文明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江汉公学纪念碑

江汉公学校史陈列馆内景

随州日报全媒记者 杨仪凡


  解放战争时期,在随县洪山镇创办了一所干部学校名叫“江汉公学”。它是江汉解放区培训干部的基地。公学于1948年2月底筹建,3月初开学,校长由江汉行署主任、军区副政委郑绍文兼任,华大魁、张斧先后担任副校长,具体主持学校工作。
  3月3日,记者走进位于随县洪山镇双河学校内的江汉公学旧址,江汉公学纪念碑矗立在此,其后是江汉公学校史陈列馆。走进馆内,跟随讲解员吕涵的步伐,一件件饱经风霜的物品,一幅幅感人至深的图片,一个个生动真实的故事,让参观者置身于江汉公学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长河中,顾盼流连。
  “我们是江汉人民的儿女,我们是一群知识青年,固有的热情敏感,哪能忍受那法西斯的专制黑暗,在新民主革命高潮的今天,为了祖国的民族独立,人民的自由幸福,走上解放战争的前线……”《江汉公学校歌》唱出了办学宗旨,公学原本是为培养江汉解放区所需建设人才而开办的,后由于解放战争的形势发展很快,学校学员的来源和毕业后的工作分配,都大大超出了中原解放区的范围。
  江汉军区部队跨越平汉路后迅速展开,短短的一个多月内连续解放十几座县城,从华北解放区带来的千名地方干部远远满足不了开辟新区的需要,为尽快解决新解放区的干部问题,江汉区党委及时作出决定,创办江汉公学。这就可以把大批新知识分子吸收到革命队伍里来,同时也为从蒋管区转来的地下工作者和进步学生及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据《江汉公学史稿》记载,自1948年2月创建江汉公学到1949年7月与鄂豫公学合并,成立湖北人民革命大学,江汉公学共培训了4期学员。
  付展卿,人民银行随州市中心支行离休干部,江汉公学第一期学员。记者联系上现已96岁的老人,他回忆说,自己是从洪山地委办的知识青年训练班转入江汉公学的,被分到第三组。
  上课的内容包括形势教育、阶级教育和革命理论教育、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政策教育等。老人回忆道:“当时以学习文件、听首长报告为主,学员联系思想实际通过小组讨论,逐步消化。”
  “农村的祠堂、庙宇、山坡、河滩、稻场、树林,到处都是江汉公学的学堂。讲课时,一张方桌一条凳,就是讲台。学员们拿背包或石块当凳子,伏在自己的膝盖上听讲记笔记。”回忆起当时办学条件的艰苦,付展卿老人深有感触。
  短短的不到两年时间,江汉公学培养了来自解放区、蒋管区和若干大中城市地下党送来的以及少数来自台湾、香港等地的进步青年1200多名。他们毕业后都走上了夺取全国最后胜利的斗争前线,其中有数十人为解放战争献出了宝贵生命;绝大部分学员也在当时和以后的生涯中,为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