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金融“放管服”改革应把握两方面关系
  • 发布时间:2020-07-29 09:41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近年来,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放管服”改革,在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以来,金融领域“放管服”改革步伐也在不断加速。
  与一般的行业相比,金融业的地位具有相对特殊性——金融业是特许经营行业,需要持牌经营,不得无证经营或超范围经营。显然,持牌经营的行业与非持牌经营的行业,在“放管服”改革的内容上必然具有差别。笔者认为,深入推进金融业“放管服”改革,要把握好两方面关系。
  一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任何行业的“放管服”改革都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个方面的统一,但金融业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必须防控风险。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显然,金融业的风险性与一般工商企业的经营风险不在一个层级上。企业破产倒闭,一般只涉及与该企业相关的资金处置和人员安置;而一旦金融机构出现问题,就很可能波及整个金融系统、经济体系乃至众多百姓利益。
  对于关乎国家安全的金融行业,不能简单地谈简政放权。一般企业的开办可以探索“先照后证”或“证照分离”,但开设银行显然不能直接适用。一般的行业要尽量减少事前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而就设立金融机构这件事来说,不仅事中事后监管很重要,事前审批也同样不可缺少,这也是强调“金融牌照”的题中应有之义。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在清单中,禁止准入类只有5个事项,而“禁止违规开展金融相关经营活动”就占了其一。前些年,“乱办金融”现象有所抬头,特别是部分互联网企业以普惠金融为名行“庞氏骗局”之实,严重侵害了群众利益。因此,面对种种金融乱象,金融业在“该放的放开”之外,更要做到“该管的管好”。
  二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深化“放管服”改革决不能搞形式主义、花架子。金融业“放管服”改革同样如此,应坚持效果导向,避免形式主义,不能为了减而减、为了放而放,要务实推进,避免政绩冲动。金融行业要严格落实并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真心为企业打开服务之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