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随州市委党校2021秋季主体班学员王敏:神秘神奇神农架未来可期大洪山 ——神农架归来对大洪山景区旅游开发的思考
  • 发布时间:2021-11-04 09:19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涂小丽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10月11日至15日,市委党校组织部分秋季主体班学员到神农架林区开展异地现场教学,短短5天的学习让我们获益匪浅:理论教学让我们认识到神农架思想破冰引领高质量发展;现场教学让我们领略到神农架这一世界自然遗产的神秘奇观;沉浸式教学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神农文化与土家文化交相辉映;民俗文化观赏让我们由衷赞叹神农架人民呵护自然的淳朴民风。参观神农架,回望大洪山,我们应该借鉴神农架发展经验,主动融入、抱团取暖,做好“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推动大洪山景区旅游开发实现突破性发展。
一、神秘神奇神农架
  神农架是全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域,建区51年来,神农架经历了曲折而艰难的发展历程,实现了由伐木人向护林人、木头经济向生态经济、深山穷区向生态旅游名区的“三个转变”;经历了“四个阶段”,即粗放开发(1962—1983年,开发神农架,为国民经济提供木材)、有限保护(1984—1999年,成立国家自然保护区,加强对重要区域、重要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探索转型(2000—2012年,放下斧头,全面实施天保工程,探索产业转型、合理开发)、绿色发展(2012年至今,省委确立“彰显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价值,建设世界著名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定位)。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神农架。神农架旅游为什么“火”?这源于神农架致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全域旅游作为推进林区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探索了一条“生态保护型”全域旅游发展之路。
  一是保护第一,擦亮绿色底色。神农架用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来指导全域旅游,实现生态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组建国家公园科学研究院,建立多学科的专家咨询库和资源保护、社区发展、科研监测等方面的专家组,并依托专家组详查和评估,制定保护和开发措施。这就是课堂教学上廖明尧老师所讲的“把保护项目做成科研项目、把科研项目做成旅游项目、把旅游项目做成发展项目”的生动实践。
  二是主动突围,加固发展底盘。山高路远曾是制约神农架旅游发展的瓶颈。为弥补短板,神农架主动突围,相继开通了重庆、西安、郑州、宜昌、南阳、随州等地的可以直达松柏、木鱼、大九湖等地的旅游直通车,还可乘飞机直达。随着神保高速的开通和郑万高铁建设,神农架进入高速、高铁、航空互动时代,交通状况将发生质的飞跃,带动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三是产业融合,开发多元体验。依托全省最高的森林覆盖率、最高的负氧离子含量、最知名的国际品牌优势,神农架大力培育旅游新动能、新增长点。布局全域化。以往,来神农架避暑旅游的游客大都聚集在神农顶、神农坛、大九湖、天生桥、官门山、天燕六大景区周边;现在,随着神农架康养游、乡村游、探险游等特色旅游兴起,游客也分散到整个林区各个区域。培育个性化。主要是扩大和完善“亲子游”“夏令营”等研学游高端项目,强化“药材、蔬菜、高山云雾茶、崖蜜”等全产业链提档升级。项目特色化。去年4月21日,鄂旅投集团投资60亿元在宋洛乡打造集国际高水平雪场、冰雪小镇、峡谷景区于一体的冰雪度假主题小镇,并将神农架国际滑雪场进行改扩建,使其成为华中居首、全国前列的高等级滑雪场,拉长旅游链条。
二、未来可期大洪山
  神农架举保护旗、打生态牌、念旅游经、走绿色路的发展理念,对于大洪山的旅游可借可鉴。相比神农架,作为随州市唯一的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洪山一样具有禀赋优势:
  ——大洪山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一是绿色资源。森林覆盖率90%,拥有动植物品种2700余种,被誉为“鄂中绿宝石”“武汉后花园”。二是气候资源。山清水秀、冬暖夏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夏季避暑胜地。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2019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森林氧吧”。三是溶洞资源。属喀斯特地貌,山体镂空,构成洞穴奇观。随州境内有两王洞、仙人洞、双门洞、大小黄岩洞等。四是河湖资源。作为涢水、大富水发源地,有众多火山口湖,如空中瑶池白龙池、高山圣泉黄龙池,号称“百湖之山”。五是山岳资源。99峰61岩竞秀,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有9座,最高峰宝珠峰1055米,被誉为“楚北天空第一峰”。
  ——大洪山有深远厚重的文化积淀。大洪山是一座历史名山。康熙年间,朝廷下令各地上报并绘制名山,全国共上报120幅,湖北仅绘制了大洪山和太和山(武当山)上报朝廷。大洪山是一座红色之山。贺龙、陶铸、李先念、陈少敏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高举战旗,陶铸还留下“策马洪山踏日斜,拼将赤血灌春花”的诗句。大洪山是一座佛教名山,唐代建寺,至北宋末期,山中寺庙26座,僧众2000余人,“精舍壮观天下”。南宋年间为躲避战乱,洪山寺迁至武昌东山,改东山为“小洪山”。武昌小洪山与随州大洪山的渊源即始于此。大洪山是一座传奇之山,这里是绿林起义的策源地,又称绿林山。汉光武帝刘秀、明嘉靖帝朱厚熜、大夏帝明玉珍等在此留下足迹。
  ——大洪山有跨越发展的坚实基础。2012年12月21日,随州市政府与鄂旅投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投资10亿元开发大洪山,揭开了大洪山开发建设崭新的一页。景区先后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湖北省地质公园”等多项荣誉。“十四五”时期,大洪山的发展定位为:创新“景区+小镇+营地+田园”的文旅发展模式,打造“一心一镇一带四片区”的文旅发展格局,把大洪山建成为“三区一地”(即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域旅游示范区、乡村振兴样板示范区和华中地区一流的旅游度假目的地)。
  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大洪山还需努力突破困局。借鉴神农架发展经验,我个人以为,应该主动融入,抱团取暖,做好“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
  (一)从省域层面看,要实现“桥接汉襄、融通鄂豫”的客源联动。
  据统计,大洪山风景区客源主要来自随州周边及汉十沿线各个城市,其中武汉占比约50%,襄阳30%,随州10%,其他地市10%;往年游客组成中,团队占比约30%,散客占比约70%,2020年团队占比约10%,散客占比约90%。就统计分析来看,大洪山更适合“微度假”。也就是说,大洪山风景区适合服务于短途、短时、高频率的节假日游客群。因此,对外要构建外部交通网络,推动大洪山与襄阳、武汉等地的交通干线连通,解决各个方向来客的道路通达问题;对内要靠着“鄂旅投”这棵“大树”,推进大洪山主体旅游线路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精品路线的整合,为各地游客“快进慢游”提供有力支撑。要加大与鄂旅投在全省开发的其他景区的客源互推、资源共享的力度,形成优势互补、联合营销、共谋旅游的区块链经济。
  (二)从市级层面看,要打造“汉襄肱骨、神韵随州”的旅游精品。
  后疫情时代,作为“旅游立区”的大洪山,如何实施新的五年规划,抓住反弹时机,实现市场反转,需要深入谋划。
  一要聚焦一个“高”字,走品质路线。瞄准老中青三类人群“重观光,更重休闲;重度假,更重康养”的旅游诉求,推出尊享性、品牌性和限量版旅游产品。对高需求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和“商、养、学、闲、情、奇”这旧的新的旅游“六元素”,提供一站式管家服务,让其具有宾至如归的体验,从而增加游客的黏性。针对大洪山景区旅游承载量易“饱和”的现状,也可以科学谋划减少游客量,增加舒适度,率先抢占高端旅游市场。
  二要聚焦一个“特”字,走精准路线。这些年,大多景区的旅游产品的旅游都是在跟风、复制、克隆,以至于资源雷同、市场相同、创意趋同。景区是否可以针对特殊群体、单一群体定制专项旅游产品呢。譬如:针对后疫情时代,一个单位、一个家庭,完全可以换一个地方短暂地进行旅游生活体验,或者叫“群体隔离式生活和办公”,既安全,又快乐,还能提高生活质量和办公效率;放大景区自在谷酒店“华中睡眠谷”效应,做好“睡眠”这篇文章等,这都是在化“危”为“机”。
  三要聚焦一个“联”字,走合作路线。可结合云旅(“游湖北”),加强网上营销力度,打造地域化、个性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可延长和拓展产业链,整合企业、政府、行业协会、科研院校等构建新的商业网络,形成认知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共生、共建、共进、共赢、共享,最终成为命运共同体。
  (三)从大洪山层面看,要营造大洪山大联合大旅游的强大气场。
  一要整合资源。主动抛出“橄榄枝”,与钟祥、京山等地联手,加速推动三地大洪山的总规修编进程,努力实现大洪山一体化开发;延长旅游路线、丰富旅游主题,以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为抓手,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绿色文化、传奇文化和慈悲文化,努力实现联动式发展。
  二要加强宣传。做好“大屏”“小屏”两篇文章,“大屏”就是电视,要在中央电视台及国家级主流媒体上对大洪山进行长时间、高频率的旅游宣传,提升知名度;“小屏”就是手机,要通过知名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对大洪山的旅游资源进行线上曝光,向全国游客推介大洪山。同时办好旅游节庆专题,推动形成线上线下互动营销,加快形成“传统营销”向“智慧营销”转变。
  三要搭乘“快车”。要借力发力,搭乘一年一度的“寻根节”这辆大车,变寻根节为大洪山的推介会、展示台和大洪山的旅游节,讲好大洪山的故事,使其成为撬动大洪山旅游的一根杠杆,深度彰显随州的文化自信和旅游自信。
  旅游是一个朝阳产业,也是一个创意产业。现在旅游市场越来越多元,旅游需求越来越高端,成功经验越来越难复制。随州大洪山旅游的诞生、成长和发展,始终沐浴着各级领导的关怀,凝聚着各路专家的智慧,承载着大洪山景区人民的期盼。只要我们继续发扬“三牛”精神,以文化为魂、以品质为根、以体验为王、以市场为基,用心用情用力,就一定能做出大洪山旅游的品质、品位和品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