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溺水事件频发 自救与救人有科学步骤
  • 发布时间:2020-08-12 09:42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近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中提到,溺水是造成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杀手”,暑假是溺水高发期,希望广大家长增强安全意识。
   警惕安静中的危险
  
如果不慎溺水,应该如何自救?“不熟悉水性的落水者要尽可能做到不过度慌张,若身边有漂浮物则一定要抓紧,同时如果周围有人应立即呼救。”《淹溺急救专家共识》主要撰写人、北京急救中心培训中心主任陈志表示,如果周围无人,要尽量放松全身,尝试让自己采取仰卧位,使头部向后、口鼻部可露出水面呼吸,双手和双腿有规律地划水,不要惊慌,保存体力,等待救援。
  救助他人时,陈志特别强调,要重点识别“沉默者”,警惕“安静中的危险”。
  他进一步解释,与大声喊叫的初落水者不同,淹溺一段时间的溺水者可能已经失去了挣扎与喊叫的能力,也不会平躺浮于水面上。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安静。溺水者通常都是面部朝下,安静地以近似直立的状态飘在水中,看似正常,极易被误以为是正常潜水状态,导致救援不及时而死亡。
  “因此,若发现有人在水中呈现出过于安静的状态,就要引起警惕了,这时,目击者和专业急救人员迅速而有效的抢救至关重要。”陈志说。
   缓解缺氧是关键  发现有人溺水,陈志说,目击者一定不能慌乱,更不建议未经救援培训的游泳者贸然下水救援。“第一目击者在寻求专业援助的同时,可以先迅速就近寻找可用的漂浮物,供落水者抓扶上岸。不要在岸边进行多人手拉手下水救援,这种救援方法易导致很多救援者脱手落水,引发更多的溺亡事件。”陈志表示。
  很多报道中,溺水者被救上岸后,施救者首先为其控水。事实上,这是一种极为错误的行为。
  “溺水的根本原因是缺氧。”陈志指出,“控水无效,且有害,因为它一方面延误了心肺复苏的实施,另一方面增加了胃内容物反流造成气道异物梗阻的风险。”陈志表示,把人捞上来后不能先控水,以免耽误抢救时间,而是应首先判断溺水者有无意识和呼吸,尽快呼救或拨打120。
  若溺水者神志清醒,不伴有呼吸困难症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尽量擦干身上的水,同时为其保暖,等待救护车到达。如果淹溺者神志不清,但仍有呼吸和脉搏,则应首先清理口鼻异物,保证呼吸道通畅,使其呈侧卧位,并密切观察溺水者状况,直到救护车到达。
  如果发现溺水者没有自主有效呼吸或仅有濒死样呼吸,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进行基础生命支持。具体来说,就是清理患者口鼻异物、开放气道,给予2—5次人工呼吸,再按照30∶2的比例,即每做30次胸外按压后,就进行2次人工通气,进行持续抢救。如条件允许,心肺复苏开始后应尽快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早期除颤,直到救护车到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