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守护安澜佑民生 ——广水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扫描
  • 发布时间:2023-09-19 08:50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罗皓月
  • 审核:罗皓月
打印

广水,鄂北一座小城。十年九旱,素有“旱包子”之称。
    近年来,广水市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形成“国家投入为主导、工程产权所有者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投入为补充”的管理局面,实现工程管护、补贴全覆盖。
    2023年,广水市获评湖北省“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省级样板县”。
    加强建设,守护一方安澜
    9月1日,郝店镇,一颗颗“翡翠明珠”镶嵌在广袤的土地上。蓝天白云映衬下,绘就了一幅绝美的生态画卷。
    郝店镇现有小型水库15座,过去管理不善,水库风险隐患增多。2022年,广水市启动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县创建工作。郝店镇乘势而上,投入重金组建专业化养护队伍,定期开展巡查、除草等工作,有力维护了水库安全。
    防汛减灾无小事,安全责任大于天。广水市现有注册登记水库203座(其中小型水库197座),部分水库过去存在管理不善、带“病”运行等问题。近年来,该市抢抓政策机遇,投入“真金白银”,推进水库除险加固,加强水库维修养护,全力守护一方安澜。
    2008年至2015年,广水市累计投资3.8亿元,对该市水库开展全面“体检”,203座水库“药到病除”、喜获“新生”。同时,按照每座小型水库管护资金每年不低于1.5万元的标准,将管护经费纳入市级财政预算。2022年,广水市共投入小型水库维修养护资金321万元,平均每座小型水库达1.63万元。
    水库安全有效运转,大幅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广水市增加灌溉面积7300多亩,灌溉保证率达到85%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原来的43.18万吨增加到49.12万吨;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4提高到0.52,农民年人均收入提高近200元。
    压实责任,运行维护保安全
    水库三分建,七分管。
    广水市小型水库点多面广,过去一些地方“重建轻管”,少数水库一度出现无人管、不愿管、不会管的局面。
    管理缺位的被动形势如何扭转?“多措并举,综合施策。”广水市水利和湖泊局局长华运鹏掷地有声。
    ——向197座小型水库颁发不动产证,进一步厘清水库产权、范围等。
    ——明确小型水库管护主体、管理单位,逐库落实水库“四种责任人”。成立10家用水者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监督作用。
    ——进一步明确管理主体责任、具体任务,及时组织水库所在镇(街道)开展隐患排查、应急演练,完善水库调度方案和防汛预案等。
    ——利用“荆楚水库”平台,提升水库信息化、数字化水平,实现水库水雨情数据、巡查路线实时在线监控和档案资料电子化管理。
    同时,各地踊跃参与、广泛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型水库维修养护新模式。城郊街道选聘5名巡查人员,加强考核培训,实行“一对一”精细化管理,将水库维修养护由“零散式”“突击式”维修,改为采用社会化购买服务、专业化集中维修养护模式,确保所有小型水库都有“管家”,辖区小型水库专业化管护覆盖率达100%。
    管养分离,座座水库焕新颜
    9月4日,阳光下的广水市杨寨镇谢家河水库,草坪清新翠绿、溢洪道通达顺畅、坝坡干净整洁,美不胜收。
    过去,谢家河水库承包给私人养鱼,大肆投肥养鱼让水体浑浊不堪,水质污染严重。
    2019年底,村“两委”取消了承包合同,水库转为集体管理。村里成立水库生态治理工作专班,制定水库生态保护、宣传、环保活动等制度;筹措资金40万元,修建700米进库公路;每年向水库投放生态鱼苗5万尾,增强水体自净能力,着力恢复水库生态环境。
    经过近一年的整治,谢家河水库水质从IV类提升至Ⅲ类,成为当地备用水源地。环境变美了,村民逐步开展垂钓、休闲娱乐等活动,年均增收近千元。
    针对小型水库工程特点,广水市按照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适度分离原则,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进小型工程管护维修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
    积极落实维修养护“三个一”,即一块专责公示牌、一名专人管护、一支专业维修养护队伍,实现了每座小型水库有一本权属证书、一个管护主体、一个管护协议、一套养护机制和一份管护档案的“五个一”改革目标。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