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曾都铸造产业转型升级侧记
  • 发布时间:2017-11-01 15:00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机声轰鸣,铁臂挥舞,干净整洁的车间里,金属敲打声和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金秋十月,走进曾都区一家家铸造企业,迎面而来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

  近年来,铸造产业在准入制、供给侧改革、环保督查等宏观政策影响下,大批中小铸造企业因环保不达标、原材料涨价、工艺装备落后等原因纷纷关停或退出市场。

  曾都铸造企业在新一轮产业调整中抢抓机遇,创新思路,大胆探索,积极作为,坚决打赢转型升级攻坚战。


智能创新激活力

  “企业不创新,就没有活路。”10月13日,齐鸣机械制造公司董事长刘克州侃侃而谈,齐鸣公司淘汰传统生产线,引进两条智能化生产线,投产后,产能提高40%。

  三环铸造公司升级步伐迈得更早,今年1月份,该公司投资1.2亿元,新建智能车间,自动轮式制动鼓生产线投产后,年生产能力达到60万件,新增销售收入2000万元,利税500万元。

  远程部件公司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抢占市场先机,赢得了客户信赖,与湖北、安徽、山东等省内外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了大批量供货。今年又投资建设了现代化、高水平的铸造生产加工车间,新上铸造生产线。


聚才引智添动力

  “五年磨砺,化蛹成蝶。你怀着满腔的社会责任,一步一步地走到了普通钳工的人生新高度,把产品变成作品,把自己变成标杆……”这是三环铸造模具钳工吴本雄荣获首届曾都工匠时的颁奖词。

  29岁的吴本雄用5年时间,成为首届曾都工匠钳工技能冠军。“作为一个钳工,我们是手工活,能做机械加工不了的产品,我们的精度能达到0.03毫米,要求我们每位钳工在平时工作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仔细,不能出丝毫差错。”吴本雄说。

  功以才成,聚才凝智。曾都区围绕特色产业,通过校企合作、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高端人才引进等多种渠道“借脑引智”,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孙长江在铸造车间干了二十多年,他的产品正品率比其他员工要高很多。”刘克州对这位老员工竖起大拇指。

  齐鸣机械不定期组织高层外出学习管理经验,每月组织技术骨干和中层管理干部进行技能培训,车间每周召开三次晨会,对质量和技术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现场解答员工在技术革新和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提质增效聚合力

  “质量是做出来的,不是检出来的。谁砸了企业的产品质量,企业就砸谁的饭碗!”9月6日,三环铸造党委书记、董事长余高洋在公司质量月启动会上说。

  以质取胜是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三环铸造以质量月活动为契机,以顾客为关注焦点,以问题为导向,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宣传看板及时曝光质量问题,动员全员参与质量管理。

  走进齐鸣机械,一块蓝色的现场环境及安全生产展板非常显眼,展板的一边是“上期问题点整改情况”,一边是“本期问题曝光”。为缓解原材料上涨的压力,降低生产成本,齐鸣机械视质量为生命,制定奖惩制度,加大管理力度,跟踪管理,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就分析原因采取对策,提高材料的利用率。“通过一系列努力,我们的正品率提高了2个百分点,降低了生产成本。”刘克州说。

  铸造行业作为制造业基础产业,是众多主机产品和高端技术装备创新发展的基础保障。创新驱动、人才驱动、提质增效……曾都铸造产业正在转型升级之路上铿锵前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