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乡村振兴看万福之一
  • 发布时间:2017-11-25 09:52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编者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两次提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随县万福店农场以城乡统筹为抓手,相继推进安居工程、美丽工程、富民工程,在解决“三农”问题中振兴乡村,力争在2020年以前实现全面小康。今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乡村振兴看万福》。

  随县万福店农场以“农”起家,因十年九旱,一度比农村还穷。
  短短3年,这里3000多户村民告别危旧房,住进宽敞明亮的大房子,惠及全场百姓的“安居工程”在6个村(居委会)同步推进。
  11月16日,记者走访万福发现,村村有项目、湾湾有工程、户户在行动。农场场长张先勇说,大建设的局面已经打开,两年内将实现“家家住新房,村村是景点”。
  乡村大变样,得从凤凰山村说起。
  如今的凤凰山村潘家湾,美得像一幅画。唯有西北角一座旧宅格外“扎眼”,墙面东倒西歪,内外杂草丛生。
  一座旧宅,暴露“痛点”。“我们以前住的房子,比这还难看。”村民唐友仁说,4年前,他家住的房子裂开两条大口子,每逢大风大雨,整夜睡不着觉。
  同样睡不着觉的还有农场干部。张先勇2013年赴任场长后调查得知,农场于1958年建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起的5000多套砖瓦房使用至今,70%成为危房,“农二代”“农三代”纷纷进城。
  要留得住人,首先要建房。可是,要解决5000多家人的住房问题,钱从哪儿来?
  经反复考量,农垦系统危房改造项目成为突破口,按照当时的标准,每户补贴1.5万元,另有3000元公共设施配套费。
  2015年,凤凰山村率先实施危房改造项目,存量指标加上新增指标,共改造356套。能否用有限的资金建起让户户满意的房子?村支书潘祥树说:“量力而行,用现有的钱,办好更多的事。”为建好凤凰山,村里多处考察,反复比较,最后敲定自己的模式——就地改造。依据整体规划,拆除一部分危旧房,保留结构较好的房屋进行改造翻新,并配套建设各类基础设施。
  落实到唐友仁家,具体工程有墙体加固装修、屋顶翻新、换门换窗、改厕改圈等。3个月施工完毕,里外焕然一新,总开支仅3万元。“自己只花一万五,就住上了称心如意的大房子。”唐友仁喜出望外。
  按照规划,凤凰山村把29个自然湾合并为11个居民点,修一条环形路串联全村,保证每户村民10分钟之内车到集镇,绿化、亮化、排水同步到位。“这比住楼房好多了。”打算外迁的几户村民又留了下来。
  凤凰山村试点成功后,农场加大力度,整合迁湾腾地、移民后扶、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投入危房改造和新村建设。至2017年,共争取危房改造指标3912户,每户的配套费也从当初的3000元逐年增至2.2万元。算下来,共有2.5亿元项目资金用于新村建设,带动村民投资2亿多元。看到建房子就像搭积木一样快,78岁的老党员张光荣感慨道:“变化之大,农场建立59年来还是头一回。”
  最近,随县首届乡村马拉松赛事确定在万福店举办,消息传来,全场振奋。随县县委提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把万福店打造成城乡统筹示范区、全域旅游先行区、社会文明样板区。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