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好改革创新“开山斧” ——谈把“十四五”规划蓝图变为现实
  • 发布时间:2020-12-16 08:57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涂小丽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湖北日报评论员
  “开山斧”是一股气、一股劲。向改革要活力,需要全省各级领导干部敢接最烫手的山芋、碰最硬的钉子、攻最难的碉堡,把各项工作抓实抓落地,推动改革创新步入新天地。
  “开山斧”,顾名思义,劈开大山、凿出前路的斧头。面对荆棘丛生的困难矛盾和风险挑战,不畏惧、不退缩,依然勇往直前,这种逢山开路的改革气势和创新魄力,是把湖北各项事业向前推进的法宝,也是新时代湖北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精神状态。
  我们同沿海发达省份的差距,表面看是GDP的差距,深层次讲是理念的差距、思路的差距、机制的差距。“醒得早、起得晚”,既是对坐而论道、行动滞后的形象描述,也是对缺乏闯劲干劲、错失发展先机的痛心和反思。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现实告诉我们:敢为天下先,敢想敢闯敢试,资源条件并不优厚的地区,也能“后发而先至”;而藩篱和障碍面前总是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总是等一等、看一看,原有的优势也会被赶超。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关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了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所面临的新形势、所处的新方位。县域经济如何从“吃区位饭、吃资源饭”的老路中突破,无中生有、有中生优?农业产业化如何改变缺龙头企业、缺响亮品牌、缺完整产业链的局面,推动湖北加快由农业产量大省向农业产业强省转变?湖北高校众多、人才富集,如何提高“钱变纸、纸变钱”的转化能力?很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不少短板弱项需要补齐。这些问题和短板背后的一个重要根源,就是改革创新不够、存在“路径依赖”。这些短板和弱项的补齐,要的不是“慢慢来”、按部就班,而是更加敏捷、更加主动,取得突破性进展。这种推进的速度、深度,必须要靠改革的锐度、创新的力度来实现,必须要靠各级领导干部当好改革创新“开山斧”,直面发展中的复杂问题、瓶颈问题去求解、去破题,精准发力、勇于突破、打开局面。
  “开山斧”是一股气、一股劲。既不因为这是一个新情况,就搁一搁、放一放,坐等别人探路、坐等现成经验;也不因为这是一个“老问题”“硬骨头”,就继续“往下传”,前人解决不了的我也不强求。“开山斧”,如何开山?就是没有先例,就去创造先例;就是没有路,就去闯一条路;就是看似不可能,努力变成可能。“开山斧”的这种“能量”,不是靠“天赋异禀”,而是来自一颗初心。只要是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就敢于担责任、敢于冒风险,就有动真碰硬的决心、久久为功的韧劲。
  “开山斧”也靠科学的方法。“大山”中开路必然艰辛,但开山不等于用蛮力、盲目闯。有力度、见实效的改革创新,从来不是大喝一声就往前冲的蛮干、冒进,而恰恰是建立在更深入的调研、更准确的判断上。正是对情况的熟悉、对问题的把握,给予了“开山斧”以改革的底气、创新的方向,抓得住关键,找得到要害,在精准谋划、精准实施中蹄疾步稳、协同高效。
  改革之路从无坦途,但不改革别无他途。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谋划了一批富有全局性、基础性、针对性的重大改革举措,坚定不移吃改革饭,向改革要活力,更需要全省各级领导干部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敢接最烫手的山芋、碰最硬的钉子、攻最难的碉堡,把各项工作抓实抓落地,推动改革创新步入新天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