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 发布时间:2019-11-29 10:55
  • 信息来源:人民网
  • 编辑:杨文明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凝结着党和人民的智慧,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根本保障所在,是“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所在。

时代在不断进步、实践在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不断增长,面对国家治理的新任务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展现出强大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坚持和完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纲领性文献,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要深刻理解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成就和显著优势,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多方面的显著优势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历史基础和现实基础

制度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社会生产力状况、历史条件不同,制度建设的道路也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这体现了我们党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形成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演进中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四海一家、以德化人、以民为本、修齐治平、选贤任能、仁爱尚和、革故鼎新等思想理念传承千百年,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这些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不仅为古代中国创造灿烂的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提供了有力文化支撑,而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构与发展的历史文化源泉。

近代以后,西方列强凭着坚船利炮野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然而,旧式的农民战争走到尽头,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面对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制度这个历史性课题,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充分汲取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国家制度的经验教训,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奠定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找到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根本途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凝聚最大社会共识;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建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这一系列制度建设成果,实现了国家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凝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制度建设的认识越来越深入。1992年,邓小平同志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对制度建设提出明确要求。我们从经济体制改革切入,打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计划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此同时,我们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极大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定型,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发挥了重大作用。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极大改变,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大地发生沧桑巨变,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有强大制度体系的支撑。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每个国家选择的制度都是与其现实国情相联系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些人把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当作通向现代化的唯一途径。但一些移植西方模式的国家,有的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发展长期停滞,有的成为他国的附庸而丧失自身独立性,还有的因“颜色革命”导致政治动荡、社会撕裂。实践证明,照抄照搬他国的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凝结着党和人民的智慧,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对此,我们坚信不疑、坚定不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治理成效卓著

今天的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中国之治”举世公认。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的东方大国,从积贫积弱、一穷二白起步,在短短几十年内取得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发展成就,离开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是解释不通的。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13个方面凝练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显著优势;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的显著优势;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显著优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善于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显著优势;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坚持党指挥枪,确保人民军队绝对忠诚于党和人民,有力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显著优势;坚持“一国两制”,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显著优势;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统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作出贡献的显著优势。这些显著优势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根本保障所在,是“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所在。

截至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跃上90万亿元台阶,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接近16%;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1660万人,比1978年末减少约7.5亿人,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这一升一降,勾勒出中国从温饱到小康、从短缺到丰裕、从贫穷落后到日益现代化的巨大飞跃。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产值世界第一、货物贸易总额世界第一、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中国为什么能实现经济腾飞?根据生产力发展要求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是中国经济成功的奥秘所在。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效克服单纯市场调节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既注重提高效率、创造财富,又注重增进公平、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能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又能针对经济运行中的问题进行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保持社会长期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我国政治保持稳定、政策具有一以贯之的连续性,保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能够长期坚持和实施,不“翻烧饼”、不折腾;能够坚持当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相结合、局部利益同整体利益相统一,有效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1949年到2018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9.2倍,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7岁,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中国人民告别了物质匮乏,消费结构迅速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进而向享受型转变,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社会保障等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成就“中国之治”,主要在于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既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因而深得人民拥护;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善于吸收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有益成果,能够在国家治理实践中自我完善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不断增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时代在不断进步、实践在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不断增长,面对国家治理的新任务新要求,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也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必须坚守正确方向,坚持守正创新。对此,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我们要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我们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巩固好、发挥好,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制度建设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其根本保障。《决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这个总体目标与我们党已经确立的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相一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的战略安排。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的现代化、技术的现代化、国防的现代化,更是制度和治理的现代化。离开制度和治理的现代化,其他现代化必然行而不远。展望未来,形成成熟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时,也必将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到那时,全体人民基本实现共同富裕、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28日 09 版)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