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系列解读(五)
  • 发布时间:2019-11-07 09:48
  • 信息来源:人民网
  • 编辑:杨文明
  • 审核:李发兵
打印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是本次会议鲜明的主题。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从十三个方面列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其中“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

《决定》第七点指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站在增强制度优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为文化制度的改革创新和完善发展指明方向,意义重大而深远。文化制度是国家制度的重要内容与有机组成部分,从文化制度的视角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

先进文化是支撑。《决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文化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价值,一种意义体系,它的意义在于给心灵启迪,给精神以力量。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滋润和涵养。所以,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熔铸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才能提供文化制度的强大思想动力与信念支撑,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广泛凝聚起人们的精神力量,才能构建起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精神支撑。

文化自信是动力。文化具有鲜明的主体性。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自我肯定和自我认同,即对民族文化价值及其生命创造力和自我发展前景的充分肯定、自觉坚信与执着坚守。文化自信奠基于文化自觉,是对我们“自信什么,为何自信,如何增强自信”等重大问题做出理性分析和科学问答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化态度。建立在理性文化自觉基础的文化自信,往往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创造潜能。这种文化自信往往具有包容性、创新性与进取性,它使我们拥有强健的昂扬向上的健康心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在文化发展中保持强健的心理、坚守自我、知所趋止、顽强进取的精神定力与顽强韧性所在。文化的繁荣发展归根到底在于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所以,坚定文化自信,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就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释放出创新创造的巨大文化潜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构建起充分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先进文化制度。

马克思主义指导是根本。我们建设的国家制度以及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有方向的,那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马克思主义是一套以人民为中心、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价值体系,它占领着真理、道义与价值的制高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的文化制度建设就占据了精神高地,就拥有了强大的真理力量和不竭的价值力量。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任何文化制度的背后都有一套价值观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和中国革命文化价值观的综合集成与创新发展,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最大价值公约数,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意愿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不断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我们就能大力激发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热情和活力,构建起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创作生产和文化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创新离不开观念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变革。以先进文化为支撑,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动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我们就能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系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