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随州烈山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姜翔:源出姜姓的中华姓氏
  • 发布时间:2019-05-30 15:22
  • 信息来源:网站编辑部
  • 编辑:admin
  • 审核:黄振忠
打印

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华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在先秦的典籍中多次出现“三皇”的称谓,“神农”是三皇之一。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始祖,生于姜水,长于姜水,故以姜为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姜姓本炎帝,生于姜水,因以为姓,其后子孙变易他姓。”《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同书《鲁语》也说,“炎帝以姜水成,为姜姓之祖也。”凡是涉及炎帝姓氏的文献资料,都无一例外地说炎帝姓姜。

古代氏、姓有别,氏用来别贵贱,姓用以别婚姻,后来则合二为一,正如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日知录》卷二十三《氏族》)在几千年的姓氏发展演变中,炎帝的姜姓又派生出一些姓氏,他们都是炎帝裔孙。《世本·氏姓篇》说:“炎帝,姜姓。许、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后。”顾炎武的《日知录》也说:“齐、申、吕、许、纪、州、向,姜姓也,自炎帝。”(《日知录》卷二十三《姓》)事实上,炎帝姜姓派生出的姓绝不止这些,我们不妨钩沉发微,对姜姓派生的姓氏作一番梳理。

一、齐姓

吕尚是齐国始祖。《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日吕尚。”这是说,吕尚本姓姜,因封于齐,是为齐国始祖,子孙以国为姓,是为齐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称:“齐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吕尚后封于齐,因以为氏。”

二、吕姓

共工的从孙四岳辅助大禹治水有功,尧因“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昌”。这几句话见于《国语·周语下》。《诗经·大雅·崧高》也说:“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甫就是吕,这是说差姓中分出吕姓是从太岳开始的。《左传·僖公十年》记载有吕甥其人者,何浩在《楚灭国研究》中认为,“此人为晋侯外甥,食采于吕,故称吕甥”。其地在今山西霍县西。《国语·周语中》富辰谏止周襄王欲以狄人之女为皇后时说:“齐、许、申、吕由大姜。”大姜即周太王妃。由此可知周朝初年由于姬姓与姜姓通婚,吕国又得到续封。《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吕国条》:“吕国,一作甫国,西周封置,姜姓,在今河南南阳县西。”(按:南阳县已改称南阳市卧龙区)《元和姓纂》说吕国在“今南阳宛县西吕亭”。这个吕国春秋初年被楚国灭亡。吕国在历史上一度兴旺,《国语·郑语》中有“申、吕方强”的话,说明西周末年幽王时期,处在南阳盆地的申、吕两国尚在繁荣时期。《诗经·王风·扬之水》中有“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吕)”的记载,说明申、吕两个小国在春秋以后处在楚国的威胁下,江山岌岌可危,抵御不住楚国的侵扰,需要借助周王朝的力量来防范楚国了。公元595年前后,吕国被楚国灭亡。

除了南阳的吕国外,河南新蔡还有一个吕国,这个吕国比南阳的吕国要早1300多年。《竹书纪年》中有“吕在新蔡北”这句话。《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得更明白:“吕者……其地蔡州新蔡是也。历夏、商,世有国土。至周穆王,吕后入为司寇,宣王世改昌为甫。春秋时为强国所并,其地后为蔡平侯所居。”这个吕国后来被宋国所灭。有人考证这个吕国的都城即现在的新蔡县城古吕镇。

南阳的昌国、新蔡的吕国灭亡后,子孙以国为氏,成为吕姓的两大来源。齐国亡于秦后,吕尚后代中还有一支以吕为姓,遂成为吕姓的第三个来源。南阳吕国灭亡后,部分遗民被迁往湖北薪春;新蔡吕国灭亡后,遗民多流入河南南部及安徽一带:齐国灭亡后,吕姓人多居于山东、河南一带。

吕姓得姓后,很早就从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林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影响重大的姓氏。特别是商朝末年,出自吕侯伯夷之后的吕(又称姜尚、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征战有功,于西周初年受封于齐,建齐国,使吕姓进入一个辉煌的历史时期。后来,吕尚的子孙在传至齐康公吕贷,职位被田和篡夺,族人选居东平寿张(今山东东平西南),后来便在当地发展成为一大望族。汉初,吕青因辅佐汉高族开国有功,封阳信侯,其后世居河东,被称为吕姓河东望。至于东莱、著存、一为郡望、一为堂号,在吕姓中同样有广泛影响。

吕姓名人、历代不绝。如战国时期有秦国宰相吕不韦,汉代有汉高祖吕皇后,三国有名将吕布、吕蒙,十六国有后凉开国君主吕光,唐代有哲学家吕才、道家祖师吕纯阳(洞宾、吕祖)宋代有宰相吕蒙正、名臣吕端、吕大防、吕惠卿、吕公著、吕夷简、学者吕大临,南宋有诗人吕本中、哲学家吕祖谦,明代有进士吕柟、学者吕坤、戏曲家吕天成,清代有思想家吕留良,近当代有建筑家吕彦直、史学家吕思勉,等等。

吕姓人所创造的文化也极具特色,如战国时吕不韦“一字千金”,三国吕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以及与唐代吕纯阳有关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等著名故事和俗谚,无一不由吕姓人而来。

随州市吕氏宗亲会是随州市烈山姓氏文化研究会会员单位,会长吕华敏,名誉会长吕华雄。

2015年9月14日,时任随州吕氏宗亲会会长吕华雄(右一)、常务副会长吕华福(左一)在河南郑州参加世姜成立大会






三、卢姓

《元和姓纂》:“卢,姜姓,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孙傒,食采于卢,因姓卢氏。姜尚于西周初年被封于营丘,建立齐国。至齐文公时,他有个儿子叫高,高的孙子俱在齐国当正卿,其食邑在卢(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区西南),子孙遂以封邑为氏,姓卢。”《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卢氏出自姜姓。齐文公子高,高孙俣,为齐正卿,谥曰敬伸。食采于卢,济北卢县是也,其后因以为氏。田氏纂齐,卢氏散居燕、秦之间。”《通志·氏族略》:“卢氏、姜姓,齐太公之后。齐文公子高,高之孙傻,食采于卢,今齐州卢城是也,因邑为氏。秦有博士卢敖,子孙家于涿水之上,遂为范阳涿人。汉有燕王卢缩,其裔也。”卢姓的来源不止一个,但姜尚裔孙派生出的卢姓则是卢姓正宗。

卢姓在历史上来源众多,其主要一支与吕姓同源,同是炎帝的后代。西周初年,炎帝裔孙吕尚封於齐,史称齐太公,数传至齐文公时,生公子高。公子高裔孙名傒,史称高傒,任齐国正卿,因迎立齐桓公有功,被赐食邑于卢(今山东长清西南),子孙以封邑为姓,姓卢,田氏代齐以后,卢姓人散居北方一带,至秦朝时,有博士卢敖在涿郡(今河北涿县)定居下来,了孙留居于此,世称涿郡卢氏。秦朝末年,卢敖裔孙卢绾随汉高祖起兵反秦,因功受封为燕王,封国也在涿郡一带。至三国时期,涿郡由魏国管辖,更名为範阳郡,郡治仍在涿县。从此,涿郡卢氏又称範阳卢氏,与博陵崔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海内五大望族,家族势力历汉魏南北朝隋唐千余年不衰。后来“範阳”还成为卢姓的最大郡望。

除上述一支外,卢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古时有一卢国,卢国有一公族名戢黎,戢黎的后代以国名为姓,姓廬,后来又简为卢。又如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的后人中有人以卢蒲为姓,后来也简化为单姓卢。东汉光武帝时,有姓阊丘的人奉命改姓卢。北魏时,鲜卑人中莫芦、吐伏芦,也都改姓卢。此外,在卢姓人聚居的範阳一带,生活著一些姓雷的人,因为族小势弱,后来也因自己的姓氏读音与卢相近而冒姓卢。

卢姓尽管来源众多,但在发展中只有範阳卢氏一枝独秀。所以有“言卢必称範阳”之说,以此出身于旁门别支的卢姓人也冒认範阳卢氏的祖先为祖先。历史上各朝各代中有影响的卢姓人物,如东汉名臣卢植、东晋文学家卢湛、北周名臣卢辩、唐代诗人卢照鄰、“大历十才子”之一卢纶以及清代政治家卢坤等人,无一不出自这一支。此外,如唐朝宰相卢杞、明朝将令卢镗、卢象昇、清朝军机大臣卢荫溥、当代科学家卢嘉锡等人,尽管籍贯在範阳之外,但论及血统来源,也几乎都与範阳卢氏有关。

随州卢氏宗亲会是随州市烈山姓氏文化研究会会员单位,会长卢治国。


世界卢氏宗亲联谊会会长、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弟卢武植宗长(左二)随州寻根

四、高

高姓主要出自炎帝,相传与西周时期的齐太公姜子牙有关。(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齐太公的6世孙齐文公之子被封于高(约今山东鄒平东北部一带),人称公子高。公子高的孙了溪与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友。齐襄公后来被公孙无知所杀,溪联合其他大臣一起平定内乱,诛杀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齐桓公。桓公继位后,为了表彰溪的功劳,便让他以祖父的字为姓,姓高。

高姓在齐国得姓后,世世代代擔位齐国的上卿之职,是齐国著名的世族之一。至东汉时,这支高姓的人中的高洪出任渤海太守,任满后举家留居本郡蓨县(今河北景县),子孙中名贤相继,进一步光大了祖宗的基业。以至后人在论及高姓郡望时,无不首推渤海蓨县。此外,高姓还有四个来源,其中一个是出自西周王族公之后。史称周公子伯禽封于鲁国(今山东曲阜一带),数传至鲁惠公,有子名祁字子高,史称公子祁或公子高。他的后代也以公子祁的字“高”为姓;二是出自十六国时期的鲜卑慕容部。(魏书说,十六国之一的后燕国王慕容云祖父慕容和,自称是上古时期的华夏族部落首领颛项高阳氏之后,因此以远祖的名号为姓,同慕容氏改姓高。此后,他的后人中便有一支以高为姓;三是出自鲜卑拓跋部,由楼姓改姓而来;四是出自高丽族,由羽真氏改姓而来。另外,据某些家谱记载,高姓还有一个来源,亦即与黄帝时的巧匠高元有关。高元最善蓋楼,所蓋楼房又高又大,子孙引以为荣)。此后,便以高为姓。

高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渤海、辽东、广陵、河南、渔阳、有继等郡望堂号,也出现高欢、高允、高适、高力士、高鹗等著名人物。其中高适对唐代诗歌的贡献,高力士在唐玄宗时期鼎贵及对玄宗的忠心耿耿,以及高鹗对曹云芹、红楼梦的续补等等,无不为世人所熟知。






      随州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姜翔陪同英国皇家医学院院士、医学博士高武图宗亲(菲律宾籍)参观随州博物馆


五、许姓

许为四岳之后,《左传》隐公十一年郑庄公说:“夫许,大岳之胤也”,是说许国为四岳之后。《国语·周语》中也有“齐、许、申、吕由大姜”之说。因此许为姜姓。《史记·夏本纪》说:“[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或在许。”清人梁玉绳《史记志疑》辩驳说:“许,太岳之后也,姜姓。安得以为皋陶后耶?《史》误。”

隐公十一年《左传正义》引杜预《世族谱》说:“许,姜姓,与齐同祖,尧四岳伯夷之后也。周武王封其苗裔文叔于许,今颍川许昌是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许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伯夷之后。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后以为太岳之嗣。至元公结为楚所灭,迁于容城(河南鲁山东南),子孙分散,以国为氏。”许国是个小国,春秋时受郑、楚等国挟制,先迁于叶(河南叶县西南),成为楚国附庸,再迁城父(安徽亳州东南),又迁荆山(今属湖北荆门),最后迁容城,为楚所灭,许国君臣后裔以国名为姓,是为许氏。

远古帝尧的时候,有一位名为许由的贤人,他在许(今河南许昌一带)耕田、隐居,名声远布,帝尧得知以后,有意把帝位传给他,他则逃至箕山(今河南登封东南)相避。帝尧又请他出任九州之长,他则来到颍河边,用水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样的话。帝尧见他态度坚决,只好打消了请他当官的念头。

相传,许由是炎帝的后代,子孙自他以后,世代生活在今河南许昌一带。至西周武王时,许由裔孙文叔被封于许,建立许国。直到春秋末年,许国才以楚国灭掉。从此,原许国人大多以许为姓。

许姓得姓以后,最初因许国末代君主许吉等人被楚国选到容城(今河南鲁山),开始在容城一带发展。至战国时期,又有一批许姓人自容城选居冀州高阳北新城都乡乐善里(今河北徐水西南)。其后传布繁衍各地,以“高阳”为郡望。后来,又有一些许姓人在汝南(今属河南)一带知名于世,使许姓中又有了“汝南郡望”。另外,许姓还有“长乐”等堂号。

许姓人现在已经分布在大陆各地及世界上的许多地方,历代名人也为数众多。如战国时的许行是思想家,西汉的许商是数学家,东汉许杨是水利专家、许慎是文字学家、许劭是人才学家,三国许褚是曹魏大将,唐朝许尧佐是文学家、许敬宗、许远是名将,宋代许道宁是画家、许叔微是医学家,元朝许衡是著名学者、许有壬是七朝元老,明代许自昌是文学家,清朝许乃济是名医、许景澄是外交家,近当代许雪秋是华侨资本家,许广平是妇女活动家,许光达、许世友是著名将领,许嘉璐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等。

随州许氏宗亲会是随州市烈山姓氏文化研究会会员单位,会长许厚胜,秘书长许享红。

世界许氏宗亲会会长许官德(右一)、副会长许焕常(左一)向随州许氏宗亲会秘书长许享红赠送《世许联谊报》

六、纪姓

纪国,姜姓,西周封置,在今山东寿光市南纪台村。鲁宜公元年(前608)为齐所灭。纪国灭亡后,王公贵族以国为氏,姓纪。纪国最小,《左传》却屡见记载。

如《隐公元年》(前722):“八月,纪人伐夷。夷不告,亦不书。”按;夷国在今山东即墨县西,寿光距即墨尚有一段距离,纪国有力量攻打夷国,可见当时不弱。隐公二年(前721):“九月,纪裂蠕来逆女,冬十月,伯姬归于纪。纪子帛、莒子盟于密(今山东昌邑县东南密城,春秋属莒国)。”纪国与鲁国是姻亲之国,纪国虽是子爵,即娶了鲁国国君之女,纪国又和莒国订立了盟约,鲁恒公五年(前707)“夏,齐侯、郑伯如纪”。六年(前706)鲁桓公“会纪侯于成(今山东宁阳市东北)”,这年冬天,“纪侯来朝”。鲁恒公十三年(前699)“会纪侯、郑伯”。十七年(前695),“会齐侯、纪侯盟于黄(今山东冠县南)”。庄公二十九年(前665)“纪叔姬卒”,三十年(前664)“葬纪叔姬”,此后纪国不再见于史册。

纪姓是一个主要与先秦古国纪国有关的姓氏。相传,纪国是炎帝后代分封的国家,为侯国,其国家在今山东寿光纪台村一带,与另一个同样出自炎帝之后的国家齐国为鄰。西周时,齐国哀公在位,因有不臣之心被纪侯告发,被杀,从此两国结下怨仇。至齐襄公时,以替哀公报仇为名进攻纪国,纪侯誓不向齐国屈服,从国中逃走,纪国也因此为齐国所灭。事情传出后,天下人为纪侯的不甘受辱而称赞,也为纪国的灭亡而惋惜。尤其是纪侯的子孙,为了纪念故国,从此便以国名为姓氏,姓纪。清代,满州八旗中有姓锡马拉氏,后来也改姓纪。另外,在白族中,有一支以鸡为图腾的人,这些人后来改用汉姓,因“纪”与“鸡”的读音相近也姓纪,至于当代回、蒙古等民族,也同样有以纪为姓的人。

纪姓在历史上以平阳(今山西临汾)、天水(今属甘肃)、高阳(今河北保定一带)、襄乎(今辽宁辽阳北)等郡望,当代则以北京、山东、江苏等省市为主要居住地区。另外,纪姓还出现不少著名人物,其中如春秋时射箭能手纪昌、汉名将纪信、晋尚书仆射纪瞻、南朝宋庐陵内史纪僧真、唐宰相纪处纳、元戏曹家纪君洋、金医学家纪天锡、清大学士纪昀(纪晓岚)、诗人纪映淮等,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纪姓的姓族文化也颇具特色。自古至今,纪姓人修撰过不少纪录本姓发展历史的家谱、族谱或宗谱,同时为了维系家族血缘的需要,还编定了族人在取名时必须采用的字辈谱。如在流传于今河南封丘一带的纪姓家谱上,就有这样的字辈谱:“恩泽深先代,荘敬令文崇。”

随州纪氏宗亲会是随州市烈山姓氏文化研究会会员单位,会长纪红刚。

随州知名企业家姜存海和纪红刚

姜、吕、卢、高、许、纪六姓青年代表联合祭祖,在炎帝神农大殿前点燃圣火,敦亲睦族,弘扬祖德

、向姓

据史游《急就篇》所说,姜姓裔孙建有向国,乃西周封国。《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说,向国是西周时期封国,在今山东营南县东北,春秋时为营国所灭。

《左传·隐公二年):“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归。夏,莒人入向,以姜氏还。”所谓“莒人入向”,即莒国灭亡了向国。向国灭亡后,王公贵族及其族人以国为姓,是为向姓。

八、州姓

据《世本》载,“州国,姜”。州国有二,一在北,一在商。【左传·桓公五年】载;“冬,州公如曹。”此姜姓州国位于今山东省安丘市东北之淳于城,西周封国,春秋时为杞国所灭。南方的州国为春秋时国,在今湖北洪湖市东北,后为楚所灭。州姓人丁不旺,今《百家姓》中未见州姓。

九、逢姓

逢姓也是姜姓派生出的姓。《左传·昭公十年》(前541)郑国大夫神灶对子产说:“天以七纪,戊子,逢公以登,星斯于是乎出。”杜预注:“逢公,殷诸侯居齐地者。”《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称,逢国是商代方国,在今山东益都县西北。《左传·昭公二十年》(前531)记载齐国宰相经子对鲁昭公说:“替爽鸠氏始居此地。

季前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大公因之。”杜预注:“爽鸠氏,少皋氏之司寇也”“季,虞、夏诸侯,代爽鸠氏者”“逢伯陵,殷诸侯,姜姓”。“痛始氏,殷,周之间代逢公者。”逢国灭亡后,逢国百姓以国为氏,姓逢,今《百家姓)中有逢姓。

、谢姓

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说:“谢,姜姓,炎帝之胤。”宋代郑樵撰写的《通志·氏族略》称:“谢氏,姜姓,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又说:“申、伯爵,姜姓,炎帝四岳之后,封于申,号申伯,周宣王元舅也。”明代凌迪知的《万姓通谱》也说谢姓是炎帝之胤。有的书上说,谢姓从任姓分出,而任姓是黄帝之后,因此谢姓应是黄帝之后。但如今几乎所有的《谢氏族谱》均认为自己是炎帝苗裔、申伯之后。如河南省太康县老冢镇谢家堂村皮藏的大唐广明元年(880)《谢氏族谱》说:“谢氏本系出自炎帝神农之嗣。”陈留堂《谢氏源流总序》云:“谢氏原本姜姓……申伯佐周中兴,封谢邑,以邑为姓,故谢氏以申伯为一世祖也。”历史上一些博学多闻之士也众口一词,称谢姓为炎帝之后。

如北宋苏润《赠谢氏谱序》说:“粤稽谢氏之先,始出自周宣王之舅申伯,受封于谢,其后以国为氏。”朱熹在为谢氏族谱写序时也说:“谢氏之先,始于炎帝六十三世申伯,佐周中兴,封左王,加太师,继赠谢邑,支子即以邑为氏,是谢氏之鼻祖也。”

申国始于何时,已难考溯,但夏、商两代即有谢国,因国小不见于史乘。周朝兴灭国,继绝世,谢国被保留了下来。周宣王时为防范楚国北侵,加强了对南方的控制,把元舅申伯封到了谢地,《诗经·大雅·熬高》:“寥寥(音wei)申伯,王缴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翻译成白话就是:勤勉的申伯得美名,周王命他把祖业来继承。在谢邑为他建造新都城,南方诸国以他为典型。周庄王九年(前688)前后,申国为楚国所灭。遗民以国为氏,姓谢。

十一、申姓

申国是在谢国的领土上建立的,申国被楚国灭亡后,原谢国百姓选择了谢姓,原申国的遗民选择了申姓。

、随姓

《元和姓纂》“随”姓下面引《风俗通》:“炎帝裔随侯之后。”《路史·国名己·甲》也说“随侯,炎裔”,是为“姜姓”。原来炎帝先与蚩尤战于涿鹿,后与黄帝三战于阪泉,结果是蚩尤被杀,黄帝取代炎帝成为黄河中下游的主宰,第八代炎帝榆罔部族的一支被迫迁至江汉之间,因此湖北随州便有了炎帝的出迹。何光岳在《炎黄源流史》中说:“神农氏只能在一个地方诞生,而另一个也方的诞生地则无疑是他的另一个后裔,也袭称为神农氏。在随县厉乡的神农氏诞生地,当系榆罔南迁之后的一个后裔。”

、井姓

井国或井方是商代古国,以善于挖井著称。据郭沫若考证,并地在大散关之东、岐山之南、滑水南岸的一个地方。还有人说得更具体,井国在今陕西宝鸡市渭水南岸磻溪南面的井儿村。传说周武王因吕尚劳苦功高,在宝鸡旧井方故地封他的另一个支系为井伯,以守卫太公磻溪垂钓之地。《井伯》中的井伯、《竹书纪年》中提到的井公利,可能就是井伯后裔。西周末年平王东迁时井国也迁到郑州一带。

被郑国灭亡。姜姓井国灭亡后,其遗民多以井为姓。《广韵》《姓苑》都说井姓为姜太公后裔。

、章姓

《元和姓纂》:“章,姜姓,齐太公封章,《左传》齐人降章,子孙改为章氏。地在今山东东平县东部城集。姜子牙在东征扩地过程中,把姜姓的一支封在章也,后商遂用章国名号不改。章地建立的章国先是被齐国所灭,章地后又并入鲁,今山东章丘市即因章国部分遗民迁入而得名。

、崔姓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称:“崔氏出自姜姓。齐丁公及嫡子季子让国叔乙,食采于崔,遂为崔氏。济南东朝阳县西北有崔氏城是也。”丁公饭是齐国开国君主姜尚之子,齐国第二代国君。他的嫡长子名叫季子,本应继承国君之位,他却让位于弟弟叔乙,自己搬到食采之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市西北)居住,他的子孙以邑为氏,就是崔氏。丁公级的名字叫极,丁公是益号。

、丁姓

《元和姓慕):“丁姓,姜姓,齐太公生丁公伋,支孙以谥为姓。”这是说丁姓始于吕伋。《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子丁公吕伋立。丁公卒,子乙公得立。”因吕伋被谥为丁公,故吕伋后裔中的一支便以丁为姓。《通志·氏略》称:“丁氏,姜姓,齐太公生丁公伋,支孙以丁为氏。”

、方姓

南宋嘉定元年(1208)一个叫方大錝的人撰写的《固始方氏族谱宗图序》说:“方氏之始得姓者曰雷,神农八代孙帝榆罔子也。相助黄帝伐重尤,以功封方(今河南登封东北),子孙之氏因焉。”广东东莞河田、香港榕树澳《方氏族谱)称:“方氏出于神农,初姓雷,神农八代孙罔帝(榆之子)黄帝时任职首相,帮助黄帝讨伐量尤有功,封方山为食邑,从此就以地名为姓,由雷改姓方。周宣王时,有方叔征伐验犹立下大功,受封河南,遂居为郡。”河南新安、安徽新县、福建莆田的方姓族谱也说自己是炎帝后裔。《世本》《风俗通义》均说方姓是炎帝神农氏八世孙榆罔长子之后。

、雷姓

炎帝裔孙雷,以国为氏,姓雷,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雷出自古诸候方雷氏之后,以国为氏,后单姓雷。”雷因辅佐黄帝伐量尤有功,封于方山,又改姓方。方与雷同出一源。

、邱姓

应劭《风俗通义》谈到邱姓时说:“齐太公封于营丘,支孙以地为氏。”吕尚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传至哀公时,纪国诸侯在周夷王面前说哀公坏话,周夷王烹哀公而立哀公之弟静,是为胡公。胡公迁都薄姑(山东博兴东南),哀公之弟又攻杀胡公自立,是为献公,又把都城迁回到了临淄。胡公迁薄姑时,姜姓的一支留守营丘未迁,遂改为丘姓。后因避孔子讳,“丘”字右边加“色”字,是为邱姓。《史记·齐太公世家》云:“哀公时,纪侯誋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面当周夷王之时。哀公之同母弟山怨胡公,乃与其党率营丘人袭杀胡公而自立,是为献公。献公元年,尽逐胡公子,徙薄姑,都治临淄。”说的就是这件事。

二十、贺姓

贺姓本姓庆,因避讳改姓。《通志·氏族略》;“庆氏,姜姓,齐桓公之公子无亏之后也。无亏生庆克,亦谓之庆父,名字通用,是亦以字为氏者。”庆克也称庆父,庆父之子庆封在齐景公时任左相,与右相崔杅不和,便设计杀了崔,自任相国,独揽朝政,引起了其他大臣的强烈不满。趁庆父外出狩猎之际,齐国的田、鲍,高等族联合发难,攻杀庆氏。庆封先逃往鲁国,后又逃至吴国,吴王赐以朱方(今江苏丹徒东南)之地,庆氏一族遂又乘机崛起。到庆封的裔孙庆质时,已是东汉安帝时期,安帝之父叫刘庆,庆质为避讳,改庆姓为贺姓。《元和》“庆封以罪奔吴,汉末徙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后汉庆仪为汝阴令,庆普之也,曾孙纯避汉安帝父讳,始改贺氏。”前面说庆质改庆为贺,《元和姓纂》则是庆纯改庆为贺,不管是谁改姓,可以肯定的是,至迟在东汉安帝时,庆姓已改贺姓了。

以上我们对19个炎帝后裔姓氏作了大致勾勒,也许还有遗漏之处,需在他日补充。正是炎帝、黄帝的裔孙构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我们都以炎黄子孙自豪!

值随州第11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之际,随州烈山姓氏文化研究会史海钩沉,抛砖引玉,以期与海内外姓氏文化爱好者共同打造随州寻根文化高地。

(姜翔  随州烈山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烈山五姓宗亲会秘书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