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打造乡村振兴的广水样板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熊永俊
  • 发布时间:2021-03-08 09:04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黄振忠
  • 审核:系统管理员
打印
履职四年,全国人大代表、广水市十里街道办事处观音村党支部书记熊永俊思考最多、呼吁最多的都是“三农”问题。
  3月5日,记者连线正在北京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熊永俊。作为扎根农村10多年的基层代表,今年他再次聚焦乡村振兴,郑重提交《关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建议案》。
  “这是我第四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我把乡亲们的心声带来了。”熊永俊说。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熊永俊在外闯荡多年,跑过长途运输,开过建筑公司,是村里的致富能手。2005年,他当选观音村党支部书记。
  10多年来,熊永俊带领村民办企业、兴产业,大力发展花卉苗木、水产养殖等特色产业,成效颇丰。2020年,观音村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00万元。
  产业发展红火,熊永俊却有了新的忧虑。“目前观音村农产品主要采取‘线下+线上’、游客采摘等方式销售,基本能够及时售卖。但随着果树生长,鲜果产量将逐年增加。”熊永俊担忧,如果市场需求不足或价格较低,种植户可能面临两难选择:如果贱价抛出,农户利益受损;如果待价而沽,农产品易因存储不当而腐烂变质。
  同样问题在其他地方是否存在?熊永俊走访发现,广水市发展的优质桃、火龙果、猕猴桃、香菇、王鸽、小龙虾、茶叶、板栗、荸荠等农业特色产业,在助力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农产品普遍具有季节性强、保鲜期短的特点,一旦出现滞销,很快就会变质。目前广水市各镇、村综合型冷库较少,冷链物流不发达,不能满足农产品贮存和销售需求,限制了农业产业发展壮大。
  熊永俊建议,要加大对冷链物流、低温仓储中心、电商展销中心等新兴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群众意愿,先行在市场主体活跃、积极性高,产业基础较好、条件成熟的地方建设分拣中心和冷库等配套设施,延长农产品销售时间,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
   乡村呼唤能人回归
  观音村地处中华山麓,过去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村民时常上访。
  担任村支书后,熊永俊坚持民主管理,积极开展整顿,带领村干部主动为民服务,为村民办实事、解难题,昔日的“上访村”一跃成为“红旗村”。 
   熊永俊也体会到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然而,熊永俊在走访、座谈中发现,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中青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较为突出,乡村人才总体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以广水为例,367个村(含农村社区)共有‘两委’成员1589名,近一半是初中及以下学历,46岁以上的超过七成。”熊永俊认为,一些村干部年龄偏大、能力不强、思维受限、进取意识差,难以为乡村振兴打好人才基础。
  他建议,以农村“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选好配强农村带头人,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优化村“两委”班子年龄、学历结构,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同时,加大本土人才培育力度,引导大学生、退役军人、本地能人、在外成功人士等投身乡村建设,培养一批心系故土、心向农村、心爱农民的优秀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
   谱写村美民富新乐章
  回乡20年,担任观音村党支部书记17年,熊永俊始终面临着同一道难题——农村如何发展,村民如何致富?
  2012年,观音村投资建成1600余亩的神怡生态园,连片种植月季、樱花、油茶等花卉苗木,发展乡村旅游业。同时,该村大力推进水利、农田、道路、饮水四大项目建设,先后完成9个自然湾整治改造,村容村貌显著提升,村民一举吃上“旅游饭”。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熊永俊认为,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年久失修、初期建设标准较低,已成为乡村发展的“拦路虎”。相关部门要科学规划,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农村建设要保持自然风貌,确保“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颜值”提升了,“内涵”如何丰富?熊永俊讲述了一个邻村快活岭村引回能人发展产业的故事。
  2013年,快活岭村村民袁斌回乡流转500亩土地,种植猕猴桃。几年间,袁斌的猕猴桃基地逐步壮大,产品远销全国多个城市,带动30余人常年在基地务工和60余人季节性务工,推动猕猴桃产业成为广水市增收致富特色产业。
  “乡村振兴要‘面子’‘里子’一起抓。”熊永俊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只有充分发挥各地资源禀赋优势,做大做强本地特色产业,不断提升农产品品牌形象,才能让更多的农产品走出农村、走进城市、走向世界。他建议,相关部门要多出台一些具体可操作的办法和政策,允许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引导村“两委”壮大集体经济,推动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