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辅助浏览
轻松阅读
读屏
视图
放大
缩小
配色
白底黑字蓝链接
蓝底黄字白链接
黄底黑字蓝链接
黑底黄字白链接
页面原始配色
大鼠标
辅助线
显示屏
声音
指读
连读
减速
加速
音量
增加音量
减小音量
后退
前进
全屏
全屏
刷新
退出
帮助
换肤
当前位置: 首页>政务评论
以城市风貌引导擦亮千年古城特色品牌
  • 发布时间:2023-09-09 09:10
  • 信息来源:随州日报
  • 编辑:杨文明
  • 审核:罗皓月
打印

文化如水,浸润着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千年古城特色品牌该如何擦亮?这是随州高质量发展必答的一道题。
  市委五届七次全会落实省委部署,紧扣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目标定位和花园城市建设任务,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出以流域综合治理牵引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以城市风貌引导擦亮千年古城特色品牌,形神兼备打造花园城市,持续提升城市吸引力、集聚力。
  “以文化承载浸润‘古今互动’空间灵魂,引导千年古城与花园新城融合共生,持续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坚持以人为本,将城市风貌的塑造与人的体验相结合。”“充分利用文化底蕴和历史遗存,彰显地域特色与景观风貌,凸显‘山水相合、人文相融、新故相推’的城市意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坚持人文为魂、生态为底、城镇为体,高标准规划,塑造“错落有致、玲珑秀美”的城市风貌;高质量修复,构建“山水呼应、蓝绿相融”的城市格局;高品位传承,彰显“留住记忆、传承文脉”的城市气质,努力打造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的花园城市建设示范。
  实施玲珑秀美城乡风貌提质工程。基于“三山一廊”“七水多库”的自然禀赋,我市传承丰富“三山拱卫、两水入城”山水城市风貌,编制《随州市城市风貌和色彩设计》,提升城市风貌整体性、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文脉延续性。构建花园形态与城乡空间融合格局,塑造“一河两岸”城市主轴蓝绿空间,让城在山水中家在花园里,支持明珠新城、城南新区打造花园城市建设示范,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加强街道风貌管控和引导,丰富城市色彩,对城市主次干道两侧、出入口周边建筑外立面进行设计,推进屋顶、墙体、道路、驳岸等绿化美化,点亮城市夜景,推动城市环境大提升、城市面貌大焕新。
  实施历史文化名城活力彰显工程。随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是城市最鲜明的特色,我市把彰显文化自信贯穿城市建设全过程,在城市规划、建设、改造中,坚持把文化印在群众心间、写在城市脸上,注重留住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城市基因”。注重文化传承,坚持以文塑城,深入挖掘炎帝文化、曾随文化丰厚内涵和时代价值,以曾随文化走廊、炎帝文化旅游带、编钟音乐之都为重点,充分融合城市发展布局,通过建筑单体、景观绿化、雕塑小品等多种形式展示文化元素,挖掘、整理、创新城市文化标识,提升“神韵随州、一见钟情”城市文旅品牌影响力。加强古城保护修复,推动擂鼓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加快建设、编钟大剧院配套场景加速落地,加强擂鼓墩等历史文化片区保护,推动中国随州礼乐之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持续活化文化遗产,通过探索文物遗址、历史建筑多元化活化利用途径,加快建设编钟文化体验带、曾随文化体验带、神农农耕文化体验带,促进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开发建设协调发展。
  实施绿水青山生态底色筑基工程。今年以来,我市以创建国家海绵城市示范城市为抓手,建设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透水铺装,种植林荫树木,加强道路绿化,推广生态屋顶、立体花园、绿化墙体等花园城市建设模式,持续提升城市绿化覆盖率。传承“玉带穿绕,湖山相映”的城市意象,以“一河两岸”白云湖环境提升为重点,系统推进㵐水、涢水、府河、漂水、花溪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加强上下游、左右岸清淤疏浚、自然净化、生态扩容,在主要河流城镇段两侧划定绿化控制带,建设公园、绿道、蓝道等,全力打好碧水蓝天保卫战。
  据悉,日前《随州市中心城区城市风貌规划》经市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2023年度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相关部门将按照“重构、集中、融合、转型”的总体思路,以花园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和“双创”工作为抓手,不断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将“山、水、人、城、景”融为一体,彰显“山水融合绿城”“礼乐文化名城”“活力智慧新城”三大特色,建设“玲珑秀美、宜居宜业”的花园城市示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